甘丹风华:邯郸博物馆历史文化之旅

秋水共长天

<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5日,与友驱车来到邯郸博物馆参观游览,缘于11月20日,东方甄选看世界——河北行团队曾来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  邯郸市博物馆(新馆)有馆藏文物9627件,其中珍贵文物252件,2001年,被评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获国家二级博物馆资格,2017年晋级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邯郸博物馆一共是四层,其中三四层为精华所在,三层是《“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基本陈列》;四层为磁州窑展、古代佛教造像石刻展、历代钱币展等专题陈列展。</p> <p class="ql-block">  我们十一点左右到,直奔“甘丹”风华邯郸历史文化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亲测先自行浏览再听导游讲解的方式效果很棒,好处是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与兴趣了解想了解的,获取的信息更具逻辑性与针对性,而跟着导游再走一遍,查漏补缺,问问问题,解解疑惑,对导游侧重讲解的重大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重要文物,又多了一层了解,可谓是点面结合,面面俱到。</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了解到邯郸8000年前就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曾是战国的都城,有着158年的建都史……更了解到青铜器的种类,欣赏了青铜器的饰纹,品味了商代酒文化与青铜时代……温习了三家分晋,胡服骑射,长平之战等历史事件,鉴赏了战国透雕螭龙纹金牌饰,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等国宝,见识了秦代封泥:邯郸之丞(以后有机会了到西安还要再体验一把封泥制作),对邯郸邺城(今临漳县),北京大名府(今大名县),广平府(今永年老城)又多了一丝认识……</p> <p class="ql-block">  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八千年前的磁山文化就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其于1933年首先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发现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  磁山遗址位于邯郸武安洺河流域,出土的器物中以直臂筒形陶盂和鸟首状陶支脚组合最为珍贵,是磁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专家在组合中发现了焚烧的痕迹,推断这是古人的锅具。</p> <p class="ql-block">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等,房屋以及大面积的粮食窖穴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粟(狗尾巴草驯化,也是被东方甄选董宇辉大加感慨作小作文的缘由所在)。这说明,新石器时代,磁山农业文明初现,这一发现将中国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至距今一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修正了世界农业史对种植粟年代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驯养的家鸡骨,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原始家禽、家畜的饲养。</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500年—2700年前,邯郸境内的史前文化进入以红陶和彩陶为特点的仰韶文化阶段,在邯郸地区涵盖后岗一期文化,庙底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三个阶段,此时,居民有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开始定居,也有了多方面的艺术创作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  照片左下角5是骨针,右下角6是骨笄,前者编织用,后者挽头发用,都体现了人类早期最朴素的审美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  夏朝时期 ,漳河流域商族文化兴起,考古专家邹衡率先提出先商文化,并在《试论夏文化》中,把先商文化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南关外类,一类是辉卫类,一类是漳河类。漳河类就是指的豫北、冀南地区以滹沱河与漳河之间沿太行山东麓一线为中心,以邯郸涧沟与磁县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的漳河流域商族文化。</p> <p class="ql-block">  商朝建立,盘庚迁都于殷后,邯郸是殷商的王畿之地。</p><p class="ql-block"> 王畿( jī),最早出处见《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因此,王畿之地指的是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p> <p class="ql-block">  出土的甲骨文中,有着商王来往于“甘”“丹”的记载,经历史专家推测甘或丹就是邯郸,11月20号为东方甄选作讲解的武靖也是这样的解释,这也是邯郸博物馆以甘丹风华作为邯郸历史文化陈列的主题的缘由。</p><p class="ql-block"> 不过,5号当天下午讲解的工作人员解释则比较模糊,一说甘丹是邯郸,一说甘,丹之间为邯郸。</p><p class="ql-block"> 网上还有说法称甘丹与冶炼有关——邯郸的先民们因为掌握了制陶技术,又摸索出坩埚冶炼及铸造技术,得到商王重视,逐渐形成了邑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商文化遗址中,除了石器等生产工具外,还有少量青铜器。</p><p class="ql-block"> 对于青铜器,不少专家学者都有一个共识,青铜铸造技术是对石器时代的终结,中国古代青铜技术的成熟期是在商、周(西周、春秋),这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璀璨、神秘、独特的青铜文化,直接奠定了中国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商代的青铜器种类丰富,完整的礼器组合再现了商代王室贵族的礼节与身份等级。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厚重,纹饰繁复,多以兽面纹装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出土于磁县下七垣遗址的陶鬲:附加堆纹侈口陶鬲。</p> <p class="ql-block">  这个青铜瓿(bu)圆口、鼓腹,上腹部有一圈龙纹,下腹部饰雷纹,圆足的器物叫夔(kui )龙纹铜瓿。</p> <p class="ql-block">  这是商代三羊首兽面纹铜尊,尊内底部有铸造的首尾相连的龙纹图案,出土于武安赵窑商代遗址。</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直耳铜鼎。</p> <p class="ql-block">  兽面蕉叶纹铜觚。</p> <p class="ql-block">  兽面纹圆底“启”明铜爵。</p> <p class="ql-block">  这些器物,或叫鬲,或叫瓿,或叫尊,或叫鼎,或叫觚,或叫爵,名称不同,作用不同。</p> <p class="ql-block">  喝酒都分温酒器,盛酒器,喝酒器,几年年前的古人还真是讲究,也说明,商代以酒器为中心的器用制度基本形成,商代酒文化盛行,《史记.殷本纪》中就有商纣王“酒为池,悬肉为林”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上的纹饰,是青铜器艺术的灵魂,展现了古人工艺技术和美学审美,也反映了古人的思想信仰和文化精神。动物纹是青铜器纹饰中最多、最复杂、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认识和想象,以及对动物的崇拜、敬畏和利用,商代青铜器的花纹主要有:饕餮(Tao tie)纹,蝉纹,雷纹,三角纹,云纹,夔纹。</p> <p class="ql-block">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纹路呈现纹样多样化的特点,有几何纹样、动植物纹样、神话传说纹样等多种类型。其中,几何纹样是最基本、最常见的纹样,另外,纹样更加精细细致,线条流畅、曲线优美,显示出青铜工艺的日臻成熟与审美水平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邯郸不仅有八千年的文化史,还有3100年的建城史。</p><p class="ql-block"> 邯郸城始建于商殷时期,据《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说明至少在殷纣王时期,“邯郸”这座城就已出现,邯郸这座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历史。</p><p class="ql-block"> 邯郸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属晋地。晋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晋国将邯郸纳入其势力范围。</p> <p class="ql-block">  春秋末期,晋国国君权力衰落,实权由韩、赵、魏、智、范、中行等六家宗族把持,他们为了各自地盘与利益,互相攻打,最后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其中以智家势力最大。</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55年,智国为增加实力,打着向晋君献地的旗号,向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索要城邑,被赵襄子拒绝。于是,晋公命智、韩、魏三家联手,围攻晋阳,讨伐赵襄子,这就是晋阳之战。战斗持续两年,最后,赵联合韩、魏两家,以水倒灌智氏军营,智战败。为免除后患,三家联手将智氏灭族并瓜分智氏封邑。</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胁迫周天子封三家为诸侯,自此,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p><p class="ql-block">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53年,赵简子赵殃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都建立赵国,后由晋阳迁都到邢(河北邢台)。公元前423年,赵献侯又将都城迁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 </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86年,赵章赵敬侯从中牟迁都邯郸,为什么要迁都邯郸呢?</p><p class="ql-block"> 原因是晋阳面临中山国的威胁,中牟面距离敌国魏国太近,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缘于地缘政治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首先,赵国是三晋之一,三家分晋之后,赵国地盘最大,但实力并非最强,它与魏国、中山国、燕国接壤,对其构成威胁最大的是中山国。中山国的势力范围在今河北中部太行山东部一带,即如今河北定州、灵寿、平山、晋州等地,这里离晋阳很近,翻过太行山即到。如果定都晋阳,中山国的骑兵一个俯冲,晋阳就面临很大威胁,再加上历史宗族原因,都城都要远离晋阳。</p><p class="ql-block"> 其次,中牟在漳水以南,邯郸在漳水以北,离魏国很近,比邯郸要近,赵敬侯继位后,其堂兄弟赵朝联合魏国发动叛乱,争夺赵国君位。尽管叛乱平定,但都城紧挨着敌国,终究是没有安全感,必须迁都。</p><p class="ql-block"> 而邯郸地处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西邻太行山,三面通透,北可至邢台,南可达中原,东可到齐国,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于是,公元前386年,赵章赵敬侯从中牟迁都邯郸。</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大厅里,进门头顶处一副锻铜壁画是胡服骑射,这是邯郸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三大事件(磁山之光、建安风骨)之一,展现了邯郸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胡服骑射讲的就是赵武灵王。</p> <p class="ql-block">  赵武灵王,约生于赵肃侯十年(前340年),卒于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名雍,是三家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赵武灵王即位之时,正是赵国国势衰落之际,在和一些大国战争中,常吃败仗,城邑被占。赵武灵王发现周边的邻居部落大都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在军事服饰上特点是穿窄袖短袄,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于是,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进行改革。</p> <p class="ql-block">  梁启超认为赵武灵王是自商、周以来四千余年中的第一伟人,与秦始皇、汉武帝及南北朝的宋武帝(刘裕)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四位取得对北方游牧民族战争胜利的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胡服骑射改革,令赵国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与齐秦并驾齐驱的军事强国,同时促进了后世服饰与民族融合,赵国跻身战国七雄之列,造就了邯郸历史上的辉煌(高光)时刻,考古学者也从战国都城中挖掘出不少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97年在邯郸赵王陵二号陵出土的战国透雕螭龙纹金牌饰。</p><p class="ql-block"> 这件长方形透雕螭龙纹金牌饰,采用金铜合金铸造而成,经测定含金量为40%,四周边框上饰涡纹,牌面透雕两螭龙纹,两螭龙以牌面中心纵轴对称分布,头向内侧,作腾空而起状,形态逼真,背面两侧有带形穿鼻,便于与织物或革带缝缀联结,其上侧边框有刻有一行细小浅淡的细小文字,疑为先秦铭文。</p><p class="ql-block"> 这件透雕螭龙纹金牌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民族融合的产物,是先秦服饰金器之精品,具有特别的历史、艺术价值,被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邯郸博物馆徽标的设计也取材于他。</p> <p class="ql-block">  这件文物,个人还格外研究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螭龙纹,一个是透雕。</p><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的螭龙纹体型纤长,眼睛多是圆形或橄榄型,圆脸细眉,四肢关节处饰以卷云纹,背脊上有或单或双的脊线,尾巴长而弯曲。</p><p class="ql-block"> 螭龙纹使用高峰期是在秦汉时期,工艺上偏爱浮雕或透雕,这一时期的螭龙纹头部似虎,偏方形,平嘴大眼,耳多圆形直立,也有尖耳或方耳;双肩隆起,腰部下陷,臀翘起,总体呈S型弯曲;四肢刚劲有力,作前伏后蹬状,尾巴仍是长而卷曲。</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对螭龙纹不太感兴趣,而宋朝则继承了两汉风格。</p><p class="ql-block"> 到了元朝,螭龙纹的身躯稍稍加宽了,长度不减但尾巴变长作卷云状,还分成左右两股,一长一短;四肢关节处多装饰卷云纹,身子中间有一两道阴线代表脊柱,再刻一些线代表肋骨,看起来更加英武。</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依旧喜欢仿古汉代,螭龙纹眼睛形式变化多端,有圆眼、三角眼、橄榄形眼和虾米眼等。部分螭龙纹还生出了角,鬃毛也富于变化,飘扬的、上冲的、贴肩的,形态各异。</p><p class="ql-block"> 那螭龙是什么呢?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一种,相传头部形似虎首,也叫“螭虎"。人们将没有角,但与龙相似的神兽叫作螭,寓意美好、吉祥、招财。看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都是人类的追求啊,不管哪个朝代。</p> <p class="ql-block">  透雕是中国传统的雕刻工艺,此外还有浮雕、圆雕、镂雕等多种手法,透雕也称“镂空雕”、“通花雕”,是雕刻工艺中最为精致的技艺之一。 </p><p class="ql-block"> 我国透雕工艺源远流长。红山文化时期,玉雕造型中的勾云图案,已经通过透空雕刻来表现云纹的优美弧线。 商周时期的玉璧与玉琮造型中穿透的圆孔,战国时期的玉佩与玉璜上的螭兽、龙凤纹、云纹等,均展现出较高水准的透雕技术。</p> <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之二:战国红玛瑙带钩,1995年在邯郸钢铁总厂西区墓葬出土,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这块红玛瑙带钩由整块玛瑙雕琢而成,是战国时期玉带钩中的精品,深红与青黄双色,正面深红色,可见斑状、枝条及水波状天然纹理;背面中部青黄,有絮状结构,不透明;钩首呈鸭嘴形,短颈,双层肩;腹部呈半圆形,表面略鼓,背面齐平,正中为较大的圆柄状钮。</p><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文物之三:战国铜鎏金嵌玉三龙形饰,是在邯郸市十中墓葬出土。这件鎏金龙虎嵌玉龙铜剑首,由鎏金铜质龙、虎和玉龙三部分构成,铜龙居下,昂首曲颈,拱背卷尾,体表饰卷云纹,玉龙居中,青玉质,与铜龙形制相近,表面饰谷纹,铜虎居上,造型极具张力,昂首挺胸,口含红玛瑙珠,弓背垂腹,四肢伸张。整器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反映出战国时期赵国冶铸技术和玉器手工业的发达程度。</p> <p class="ql-block">  国家一级保护文物之四战国青铜马,1997年出土于赵王陵二号陵。三匹马形态各异,一匹作仰头行走状,一匹作低头伫立状,还有一匹作低头觅食状。经专家考证,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写实艺术风格的青铜马,比汉代有名的“马踏飞燕”还要早4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p><p class="ql-block"> 而长平之战则仅持续5个月,这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涉及到战国军事名将廉颇,赵括(纸上谈兵)与白起,最终赵军战败,秦军取得了巨大胜利,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 史记记载,秦始皇生于邯郸,姓赵。公元前247年,嬴政继承王位。自公元前230年起,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六国。邯郸是在公元前228年被攻克,秦统一后,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成为邯郸郡的首府。</p> <p class="ql-block">  2006年,邯郸市文物研究所考古挖掘出一枚封泥,印文为“邯郸之丞”,专家考证为秦代封泥。</p> <p class="ql-block">  封泥通俗地讲,就是秦代公文往来的密码锁。</p><p class="ql-block"> 秦时,公文通常会写在编起来的简(竹片)或牍(木片)上。秦朝的臣子在竹简上写好奏章,用绳子卷起、捆好,再用泥丸把绳头包裹起来,用手指摁平后,取出“官印”盖在被摁平的泥丸上,一个“官印”的印痕便留在了封泥上。待封泥风干,便可呈报皇帝。若期间有人拆看,必然会把绳子弄断或把封泥毁掉,收信人如果看到封泥有被动过的痕迹,便知该文件已泄密。</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转动到汉代,汉代,刘邦立张耳为赵王,都城还在邯郸,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都是著名的商业都会,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南阳、成都齐名的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前后繁荣达400余年。</p> <p class="ql-block">  这是张庄桥汉墓出土的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是邯郸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分乘盘和酒樽两部分,通体鎏银,纹饰鎏金。酒樽盖隆起,上面三只朱雀展翅欲飞,酒樽腹部两侧透雕蟠龙铺首衔环,酒樽壁部采用细线镂刻的手法,描绘出流云,鸟兽,奔鹿,羽人,西王母,侍者,奇花异草等神仙境界图景,酒樽底部以熊饰作三足,装饰与乘盘足相同,熊身和铺首镶嵌玛瑙、绿松石、水晶等。 </p><p class="ql-block"> 在托盘底部有隶书铭文:“建武廿三年蜀郡西工造乘舆大爵酒樽”,我国历史界认定:秦统治巴蜀时期,秦政府曾在蜀郡设置大型工室“东工”,生产军队急需的兵器等产品;两汉时期,官府又在蜀郡设立大型工官“西工”,生产漆器、蜀锦等等。可见,这件金樽是蜀郡西工专门为皇室制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汉玉簪。</p> <p class="ql-block">  东汉鸟兽纹铜镜。</p> <p class="ql-block">  东汉末年,曹操在邺城建造了一组以铜雀台为主,包括铜雀、金虎、冰井三台的建筑群,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片史称铜雀园的宫苑区。</p><p class="ql-block"> 铜雀台所在的邺城,位于现在的邯郸市临漳县境内,由此,邺城崛起,先后为曹魏、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p> <p class="ql-block">  隋唐时,邯郸先后被洺州、磁州、武安郡和紫州所抚辖,虽仍留“邯郸”之名,却有些没落,邺城也因战乱变为废墟,一蹶不振,倒是邯郸东部的大名在唐五代时悄然兴起。</p> <p class="ql-block">  宋朝建立后,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邯郸县属河北路磁州,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庆历二年(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为北京大名府。</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邯郸政治中心在广平府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今邯郸永年老城)。</p><p class="ql-block"> 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p> <p class="ql-block">  民国初,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直归省辖。</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时期,邯郸创造着一些默默无闻的高光时刻:晋冀鲁豫边区首府,晋冀鲁豫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创刊地,新华社晋冀鲁豫总社在邯郸成立,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开播,华北新华书店(新华书店的前身)在邯郸创办……</p> <p class="ql-block">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曾对邯郸寄予厚望与期许,将邯郸与河南洛阳与山东淄博并列,洛阳不必多说,洛阳牡丹甲天下,十三朝古都,存在感很强,而淄博,2023年也凭借淄博烧烤和与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在全国人民面前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那么,邯郸也该很快复兴,火出圈了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