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我,活在当下

心怡芳菲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各位书友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寒冷而祥和的冬日里,我们迎来了第205期读书会,也迎来了大雪节气。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象征着大自然的休眠和沉寂。读书会,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小窝,让我们抛开快节奏、世俗和繁忙的生活琐事,静下心来,与书籍为伴,与文字为友,在寒冷的冬日里找到一份宁静和慰藉。</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继续共读韩鹏杰老师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说什么》</b>。今天我们解读第十二、十三章内容。</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十二章</p><p class="ql-block"> <b><i>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i></b></p><p class="ql-block"> 译文:光怪陆离、五彩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过于丰盛的食物,使人味觉错乱;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解析</p><p class="ql-block"> <b>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b></p><p class="ql-block"> 国学五色指: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中地谓之黄,五种颜色。</p><p class="ql-block"> 国学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或者五种音调音阶。</p><p class="ql-block"> 国学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p><p class="ql-block"> 目盲:是指眼睛耽于表面的色彩,而失去对事物内在本质本色的认知认辩能力或者说观察清楚的视觉能力。</p><p class="ql-block"> 耳聋:充耳而不闻,闻声而听不清其音,是指耳朵受外界各种杂音的干扰,无法感受到事物本身传递出的声音或者音乐。</p><p class="ql-block"> 口爽:口感爽快,口感好,感觉味道很好很美味。</p><p class="ql-block"> 所有这些表述都是老子阐释了人们对外界各种色彩、各种声音、各种味道的感觉和反映。</p><p class="ql-block"> 五彩缤纷绚烂夺目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各种纷乱嘈杂的声音,会使人听而不闻;丰盛美味的食物,会使人感觉爽口美食之甘美。</p> <p class="ql-block">  <b>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b></p><p class="ql-block"> 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p><p class="ql-block"> 畋猎:在田野旷野打猎获取猎物。</p><p class="ql-block"> 心发狂:人之心因外界的刺激或者美好事物的诱惑而感觉兴奋激动,情绪高涨直至发狂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行妨:意思是指人本能的做出去占有去享有去取得去感受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游走奔驰于田野,在野外打猎欣赏到美景以及获得丰盛的猎物会使人心情激荡,很珍贵稀有的财宝或者贵重的货物财富都会使人不自觉的去感受体验它或者去占有它。</p> <p class="ql-block">  <b>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b></p><p class="ql-block"> “腹”代表自己本身或者自身的真实的、根本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目”代表外界的外观的甚至说表面的虚妄的事物</p><p class="ql-block"> 去彼取此:回归自我守住初心不为外界外物诱惑。</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普通的人为外界事物所诱惑,心随境转跟着感觉走,行为为外界所牵引。而圣人则不然,能够回归自我守住初心,不为外物所诱惑,一切为自己的自我本质之所需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自我内在素质的培养为基本原则。不为外界干扰而能回归自我的本性本真。活在当下而泰然处世,放下或者说抛弃所有的外界的虚妄的色利诱惑。</p> <p class="ql-block">启示:</p><p class="ql-block"> 1、老子告诉我们人应该回归本性、回归自我,活在当下,放空自己、放下自我,祛除妄知妄见,能够不受外界色界的各种诱惑和迷失,明心见性,真正的修炼内心,提高自我的内在素养和能力,这才是去彼取此。</p><p class="ql-block"> 2、在第十一章里,老子辩证的告诉我们有无关系有无之理,让人们正确的看待有和无,不要把眼睛只放在有上,甚至要更重视无和无的作用,而不要贪图看重外有的实际的存在和利益,这一章则是进一步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要去彼取此,也是告诉我们修行修为乃至行为处世的正确的方法。巧言令色鲜矣仁,表面的高谈阔论,夸夸其谈,满嘴的仁义道德,实际肚子里骨子里装的是五味杂陈,实是社会一大弊害。真心学“道”入“道”,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当下现实出发,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地去做去修才是惟一的正途。</p><p class="ql-block"> 3、人是社会动物又是情感动物,难免受到外界色、音、味、美景、名誉地位、功业成就、奇珍异宝及金钱财富等等的诱惑和干扰,认为也是人之常情、人之本性、人之本能,老子也看到了人性的一面,而不去回避不去高谈阔论,因而说普通之“人”和“圣人”的不同,这样才体现出“圣人”的不凡和伟大。做人处世修行修为亦或是要超凡入圣,皆须守住初心,回归自我本我,注重内在,而不是舍本求末去求逐外物。而达到圣人的水平和境界非常人所能及,不苦修苦练是做不到的。</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十三章</p><p class="ql-block"> <b>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b></p><p class="ql-block"> 译文: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那么为什么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呢?受宠者是卑下的,得到宠爱又怕失去会感觉惊恐,失去宠爱则更令人惊慌不安;受辱时惊恐,失去时又害怕辱再来也会惊恐,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爱惜自己的身体,而为了天下这个更重要的价值可以奉献生命,这样的人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了。</p> <p class="ql-block">  解析:</p><p class="ql-block"> <b>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b></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受到赞誉、被宠幸、被重视重用和受到侮辱、被贬低、惩处都会感到惊恐和不安,而不是受宠感到高兴,得辱感到沮丧。难得的是很少能有人把得宠受辱能看成如同自己得了大病一样的同等看待。</p> <p class="ql-block">  <b>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b></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得宠和受辱都是别人的看法,得宠和受辱也都无所谓好事情坏事情,得宠反而是比受辱还糟糕的事。得到荣辱,失去荣辱,都感觉到巨大的惊恐,而诚惶诚恐非常不安或者引起自己非常大的警惕,得之失之都能警觉惊恐而且不安。这样才是宠辱若惊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宠为下”,一方面可以从受宠者的身份、地位来分析,被宠者的一定是身份低下的人,比如一国之君宠大臣、宠妃子,现代上级领导宠下属等等。另一方面,“宠”是和“辱”相比较而言,是得宠反而是比受辱还糟糕的事情的意思。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对得宠受辱一概而论的,得宠受辱同样都若惊。</p> <p class="ql-block">  <b>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b></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人们都放不下自己的得失荣辱,很少有人都能把荣辱看的如同自己得了大病一般的警觉重视同等对待。人所以能得大病是因为人有身体存在,没有身体存在就不会有大病也谈不上得什么大病。也就是说个人的荣辱得失都是身外之物,放下自己的荣辱得失,看荣辱得失就像自己得了大病一般一样去看待就可以。</p> <p class="ql-block">  <b>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b></p><p class="ql-block"> 因此说,看待天下苍生百姓以及天下万物就如同看待自己身体一般去珍爱去慈悲去珍惜之人,方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如同爱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天下万物一切众生的人,方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也就是说只有这样能贵能爱天下万物一切众生如同珍惜爱惜自己一样的圣人才是可以得到天下的,才可以寄托天下给他。</p> <p class="ql-block">  启示:</p><p class="ql-block"> 1、人要珍爱自身,爱自己的身体生命,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甚至于把得宠受辱都看作是如同如临大病一般的及其不正常的情况。当然同时能做到推己及人,甚至达到视万物如己身的去“珍爱”的思想境界,大爱无私,大爱无疆,治理天下的明君圣贤等要能做到这一点,也必须做到这一点,才可以得天下,才可以治理天下。</p><p class="ql-block"> 2、天下之人莫不好面子好荣誉好地位好利益,把荣辱得失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老子教我们放下面子放下名利地位,更要放下个人的利害得失。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祸福无常惟人自召。这些所谓的宠辱都是身外之物,不必太在意。</p><p class="ql-block"> 3、老子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去辩证的看待荣辱得失,还告诉我们人要懂得爱与感恩,要懂得如何去爱。爱是永恒的话题,一个人如果连自己身体生命都不知道去爱去珍惜,就谈不上会有爱,谈不上人之为人了。当然爱是有境界的,自私的狭隘的爱,畸形的爱,都不是正确的爱,在爱上也不能舍本求末,只注重个人荣辱名利得失,好面子超过爱自身生命就背道而驰了。</p> <p class="ql-block">  从个人修行的角度讲,在前面老子让我们辩证的看待有和无的关系,接着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自己和外物外界的关系,能做到回归自我本性本真。而回归自我,不是只守住初心,不是只有自己自我,而是要能够达到和一切万事万物“和光同尘”的这样一种境界,和一切外在自然相链接,视万物如同自身般的去爱去感恩去慈悲去珍惜。这才是老子之“爱”。也是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余华说:读书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去感受生活,理解生活。</p><p class="ql-block">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如痴如狂的在《道德经》里汲取圣人老子的思想伟力,体会那时那刻他们的所感所知所思,用以拓展我们的眼界、思维。难道你没有觉得,如今面对耳旁不同的声音会变得包容了,对于眼前的得失也不再那么在意了;对于旁人的生活更多了一份理解,连我们自己也似乎变得柔软舒展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努力读书吧,愿我们越读书,越通透,越美丽,越心安、越自然、越沉静,这便是冬日里读书人不一样的魅力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