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 念 母 亲 》

自在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i></b><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月11日是母亲离开我们四周年的日子,我把母亲去世三周年时和着血与泪写下的文字,借《美篇》这个平台呈献出来,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亲爱的母亲,是您给了我生命,血管里流淌着您的血液。您不仅用心血养育了我,更用坚韧不屈的精神支撑起了整个家,让高家在狂风中屹立不倒,并在盛世中开枝散叶,不断成长。而您却一生含辛茹苦,勤俭宽厚,忍辱负重,无私无畏,把全部的爱都给了这个家,给了您的子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我记事起,母亲的身影总在匆匆的忙绿中,洗洗涮涮从不让我们伸手。夏天再热,冬天再冷,早上上学前的早饭总在桌上;回来再晚,也有一碗热饭在锅。好吃的,干的,都给了父亲和我们,您总是最后一个收拾锅底,常看到饭不够的时候您就着红萝卜樱子与红薯片充饥。有一年冬天的晚上,我一觉醒来,母亲坐在床边,一手举着麻,一手转着线锤,麻线已捻了一团,灯光下母亲手指上包着胶布格外刺眼。从那时我记住了线锤,知道了脚上鞋,身上衣,都是母亲在操劳一天后,晚上一针一线浸着血,和着爱做成的。母亲走后我就珍藏着那线锤,刻下我永久的记忆。不少人喜欢巜白毛女》的故事和歌曲,可我却很怕听到和看到这个节目。尤其是一听到“卖豆腐赚了几个钱,城里称上了两斤面,欢欢喜喜回家过个年”这段歌词,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眼前浮现出当年父亲准备回老家看望奶奶和大哥(当年父母随大军南下,无奈将才两岁的大哥留在奶奶身边)临行前的情景。当时粮油计划供应,一个月一个大人仅二两油,小孩一两半油。母亲拿出包好用绳子系得紧紧的两瓶油,一大包白面,父亲把白面放在帆布包最下面,上面盖上衣物,母亲千叮咛万嘱咐,油拿在手里不要碰了,不要放在地上……。我在旁边呆呆的看着。母亲大约知道我的疑惑,说奶奶和你大哥在老家乡下,比我们苦,这些省给他们。我清楚地记得,才没几天,我和母亲去医院,医生用手指按压母亲腿,一按一个坑,半天起不来,医生说营养不良。母亲嘱咐不让我告诉父亲,常在大家吃完饭后把锅底刮下的渣渣兑水喝下。我这才慢慢的明白,母亲为什么让我隔三差五的去刘大妈家讨要她家多余的红薯干,才明白那拿回老家的白面和油是怎么省下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在三门峡工程局就是局工会主席,按说经济条件不错。可是每次父亲把工资交给母亲总是少了许多。一问,父亲又把钱借给生活困难的工人了。像周某某爱人(全国劳动模范因公早逝),叶某,黄某,杨某某等等,这些名字我都听得起茧子了。父亲嗜烟如命,一天两包烟都不一定够。我常去给父亲买烟,黄金叶二毛五,后来二毛七,一个月十几块钱。我记得每个月给奶奶寄十八元,另加一包海漂硝胃药。山西高平老家离河南三门峡一河之隔,来了七大姑八大姨,除了吃喝,大包小包地拿,临走母亲总要拿上一二十块钱塞进亲戚的怀里。那时候父亲一个月一百五六十块钱左右,在一般人眼里应该很不错了。每个月母亲总要给父亲念叨,记着点帐,拿回来可就只有百十块哈。我不止一次听刘大妈说,你家里这么多要花钱的地,你妈是怎么把日子操持下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既便是这样,家里来了父亲的同事朋友,母亲总是倾其所有,变着法子做上一顿拉面招待。母亲凭着她的勤俭,智慧和这碗拉面,温暖团结了多少朋友,化解了多少父亲与同事的矛盾!就是大哥的同学朋友,我的同学朋友来到家里,遇到饭点,母亲总会做一顿热乎乎的饭菜招待大家,就象自己的孩子。有多少水电系统的领导同事,多少大哥和我的同学,一说起母亲,无不为她的宽厚,慈祥而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以童养媳之身进入高家,早早挑起照顾婆婆和全家的重担,还饱受着封建缠足的痛苦。但她也是一位坚强的老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母亲1946年参加革命,1948年入党,任高平县一区妇救会主任。随军南下又转战水电。担任过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人民公社副社长(社长是工程局长齐文川),多次评为河南省的“劳动模范”,母亲参加省劳模大会的照片在报纸上和三门峡市的专栏中都可见到。最令我骄傲的就是有人认得我,说这是董瑞莲的儿子,她妈是劳模!母亲长期担任居委会主任,支部书记。拖着小脚,支撑着瘦弱的身体,走东家串西家,宣传党的政策,化解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带领家属,响应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硬是凭着铁锹大镐刨出了深十几米,纵横十数里的地下防空洞。几十年来母亲想尽办法为许多社会青年,适龄家属介绍合适的工作,送他们走上自主生活的道路。母亲春风化雨,普惠了多少水电职工,挽救了多少不稳定的家庭。可是,母亲却牺牲了她自己的所有正式工作的机会。每当她要转干之时,什么局长书记来做工作,说您以家属身份做家属工作,更有说服力,更方便,组织不会忘记您!为了党的事业,她信了!至到仙逝,母亲仍是家属身份,没有退休工资,没有医保。母亲一生无私奉献,忠于党的事业,天地可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的坚韧不屈是我们这个家庭的灵魂,精神支柱!她支撑我们走到了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生性耿直,嫉恶如仇,平时得罪了一些急欲上位的投机者。在主席逝世后的至暗时刻,父兄遭到对手的政治污陷,身陷囹圄。倾巢之下,全家受到围攻,背叛、冷漠、白眼、嘲讽、落井下石,无处不在。母亲不仅日夜担忧失去自由的丈夫,儿子,自己也受到不明真相家属的围攻。那是一个周六下午,我从红星回龚咀,走到学校球场,正看到一群家属在一姓王的那个娘们的带领下围着母亲。我冲上去,母亲看到我,往我这边紧走两步,忽又停下来,用坚毅的目光制止我,不让我过去。母亲回头大声与她们争辩。我站在那里注视着,谁敢动我母亲一指头我就和她拼命。母亲脱险后告诉我,不要动手,一动手就坏了,他们就是想把我们全家赶尽杀绝。母亲不仅要面对家属的围攻,还要面对专案组的抄家,问讯。即便这样,母亲每天还要把父亲的饭提前做好,细致地用毛巾包裹好,让我可怜的小弟跑着去给父亲送饭。暑往冬来,一送就是整整四年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令人心焦的是大哥,音讯全无,生死两茫茫。母亲见到我就问,有你大哥的消息吗?你找人打听打听。不断念叨着,他不会有事吧?不会有事……。可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那种无助感每天吞噬着母亲的精神。一天忽然有了大哥的消息,母亲马上让我去石棉探望,小弟也非要去,母亲说你去了谁给你爸送饭啊?我和母亲在家准备东西,半天不见小弟,出去到厨房一看,小弟倒在灶台前吐了一地,人事不知,一瓶白酒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小弟也想看望大哥,心中郁闷,以酒消愁,那知那是穿心的厉箭,伤心的酒以酒浇愁更愁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至暗的岁月,谁能想象母亲承担了多大精神压力,受了多少屈辱,怎么熬过那孤独无助冰冷至暗的四年,要有怎样坚强的意志才能支撑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硬的弓也有嘣断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清楚地记得,一天傍晚,我已经快到红星大修厂了,天暗了下来,像要下雨,我心突然很慌,嘣嘣乱跳,觉得要出事,神使鬼差地回头往家赶。十几公里,路上没有班车了,雨,越下越大。快十一点了,在家门口昏暗的灯光下躺着一个人,心一惊,跑过去一看,母亲,是母亲!两眼紧闭,呼吸急促,昏迷不醒。我赶紧抱起母亲,打门叫醒小弟,背起母亲往医院跑。幸有不少同情的医生认得我们,才得以抢救脱险。我问母亲怎么回事?母亲才说,小弟睡了,天黑了,下雨了,到处静悄悄的,鬼围了过来,我害怕,害怕啊,不知怎么就走到了大渡河边,裤子湿了,凉冷一激才发现已经站在河里了,心里说这是鬼让我死呢,我不能死,丈夫还等着吃饭,儿子是冤枉的,孩子们还没结婚,小儿子还小,我不能死!这才往回走,雨太大,刚到门口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听了悲愤难忍,与母亲两个抱头痛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雨总有停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平反来得太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反只能证明清白,却永远无法抚平精神的创伤!当父兄归来,愰如隔世。父母为新中国的建立舍生忘死,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当年出席全国第一届英模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的战斗英雄,竞遭受政治陷害,饱受四年不白之冤!父亲腿上,腰上,脖子上的枪伤还在啊,那铜钱大的贯穿伤没有汗腺,母亲用毛巾蘸着温水轻轻的擦拭着,窗外漏进的阳光下,伤口的皮肤闪着光,那是与敌寇一场场恶战留下的,见证着他的忠诚!可这时的父亲脸上布满皱纹,心中刻滿了屈辱,整日咳嗽,日见衰老。而母亲早已身心疲惫,心力绞粹,落下满身伤病,白发悄悄地爬上了头。但母亲仍以无比坚韧的毅力,每天耐心调理,精心伺候着父亲。并倾其所能,照顾爱抚着每一个孩子。掂念大哥的身体,大哥的腰伤,嘱咐我有空多去看看大哥,说你是局机关的,你去别人看到会对他照顾点;操心孙儿的学业,操持着我和弟妹的婚姻,想方设法给每个孩子置办几件家俱,仔细地备好一床床被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母亲亲切的关爱中,迎来了高家一个个新的家庭,一个个新的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是有着特殊经历的家庭,虽不能像其他家庭那样无微不至,事无巨细,但母亲的心每时每刻都系在孩子们身上。不论是读书上学,婚姻住房,工作事业,始终都是她关注的主题。而让我永远无法忘怀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漂泊在外的儿子回来,母亲总会亲手给我做上一碗香喷喷的拉面,在母亲慈爱目光的注视下,和着温暖大口大口的咽下,从心里感受着母亲深沉的爱,感受着幸福,感受着家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就是这样,在每周六中午十二点半与母亲的通话中匆匆流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12月11日午后,母亲躺在床上,我给母亲按摩了双耳,头部,脸部,母亲摸了摸我的手,慢慢的闭上了眼晴,安祥地睡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累了,太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点左右,我用温水给母亲洗了脸,仔细地擦拭了全身,又换上了寿衣,心里滴着血,黙黙祈祷,愿此洗净一生疲惫,了却世间一切烦恼,与老父在天国相聚,永远安好!窗外阳光照进来,母亲全身铺洒着金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年来,一想到母亲就止不住的泪水往下流。为她历经磨难,含辛茹苦的一生心痛;为她无私奉献,惠及众生的恩泽包裹;为她宽厚大度的人格感动,为她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敬仰,为她慈祥的大爱而融化!今天,我和妻子女儿,一同祭拜您,我伟大的母亲,感怀您无以伦比的恩德!沒有您就没有我们的一切!愿您与山同在,与光同尘,万世永存!愿在天堂的亲人们一切安好!</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i></b><b style="font-size:22px;"><i>母亲,您永远活在我们 心中!</i></b></p> <p class="ql-block">1952年父亲参加全国第一届英模大会在北京怀仁堂接受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后的合影!</p> 母亲纺麻线用的捻线棰。 <p class="ql-block">母亲祖辈的村庄北陈村。曾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