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之四

老陈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4日星期三,阴雨。</p><p class="ql-block">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郡国五铢钱铜范。</p><p class="ql-block">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铸作数量众多、流通时间最长之方孔圆钱。王莽篡汉建“新”,以洛阳为新室东都,先后四次币制改革,铸行新钱,“以一当五铢钱五千”,令五铢钱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汉代玉器。古人爱玉、崇玉并将玉与人的身份及品德联系起来。汉代独尊儒学,玉器成为儒家文化内涵之象征。</p><p class="ql-block">伏人玉环,由白鸡骨玉雕琢而成。</p><p class="ql-block">玉握猪。藏玉之制始于西周晚期,历经春秋战国,至汉代极为盛行。其品种主要有玉衣、玉握、玉含及其它“九窍玉”。</p> 东汉(公元年25年-220年)伏人玉环,长11.6厘米,口径9.8厘米。洛阳涧西158厂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雕琢手法及工艺造型独特,以四人伏于圆环之上,形态质朴,外方内圆,艺术效果很是理想。<div>东汉透雕龙凤纹玉佩饰,洛阳机瓦厂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 东汉鎏金铜独角兽、象、牛,洛阳偃师寇店乡李家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骨尺,1981年洛阳市西工区C1M120东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长23.3厘米,宽1.36厘米,磨制。正反两面皆线刻尺寸,全尺十等分。度刻清晰准确,相对年代清楚,是中国古代度衡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 <p class="ql-block">东汉骨尺简介。历代尺度表,从中可以看出,一尺的长度呈越来越长之趋势。</p> 东汉蟠龙玉佩,汉代玉璧,东汉龙首白玉勺、双龙玉剑首,这些制作精美的玉器均为洛阳博物馆所藏。 东汉夔龙纹玉璧,1986年洛阳市郊区机车厂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夔龙纹饰非常清晰,所有的圆形都很规整,属玉璧中的精品。 东汉墓室壁画。 为难得一见的壁画实物。 洛阳目前已发现汉代壁画墓近20座。汉墓壁画内容从西汉早期流行神灵、仙人,中期盛行儒家历史故事,至东汉反映墓主身份和仕宦经历的宴饮歌舞、车骑出行场面的图像渐丰,反映出从西汉到东汉人们由幻想迷信的心理转向了现实生活之享受炫耀,完全是现实的人世间墓主生前生活之再现。 <p class="ql-block">东汉墓室壁画简介。洛阳汉代壁画一览表。壁画在墓葬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汉代斗兽纹绿釉陶壶。东汉绿釉提篮、陶井,洛阳博物馆藏。</p> 东汉黄釉熊足陶樽,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东汉釉陶薰炉,2004年洛阳王城公园东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釉陶薰炉为洛阳汉墓中首次发现,十分珍贵。</p><p class="ql-block">这是老陈所见过的结构最复杂也是最美的薰炉了,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薰炉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一浮雕虎形座,虎侧回头,其血盆大口作咬盘柱状。上层为镂空浮雕执钺力士、豪猪、凤、虎、蛇的山峦形炉盖。最上方一只老虎咬着另外一只,底部右侧力士左手按住豪猪颈部,怒目圆睁,右手抡钺举过头顶准备砍下。豪猪上方有一条蛇,其身上还有另一只虎的后腿,整个画面就像3D版的春秋青铜器纹饰,动物一个咬合着另一个,力士与动物都刻划得很生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西汉流行博山炉,至东汉则渐变为山上有神兽或各种场景之风格。</p> <p class="ql-block">汉代低温铅釉陶器。汉代低温铅釉陶是汉代制陶工艺的又一杰出成就。洛阳出土的低温铅釉陶器型常见有仓壶炉罐奁等专用于陪葬的模型明器,釉色多为黄褐绿三种。</p><p class="ql-block">汉代草叶纹釉陶罐、釉陶薰炉简介。</p> 东汉赭黄釉博山盖圆奁,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草叶纹釉陶罐,2000年洛阳吉利区炼油厂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罐高19.6厘米,肩部饰以四组横置白色S形草叶纹,是汉墓随葬器物中极为罕见的装饰纹样。 东汉釉陶盆,2000年洛阳吉利区炼油厂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东汉科教文化。</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的洛阳不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光武帝刘秀兴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规模宏大的学府“东汉太学”,许慎撰写出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班固完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巨著《汉书》,张衡创制了浑天仪与地动仪,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些科教文化之卓越成就都是在洛阳城完成的,国都洛阳也成为当时世界上科学文化最发达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张衡与地动仪、浑天仪。张衡公元132年发明的侯风地动仪成功预测了公元138年千里之外的陇西地震,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台地震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了1700多年,地动仪标志着人类开启了使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时代。张衡还创造了世界第一架观测天象的仪器浑天仪。</p> <p class="ql-block">班固与《汉书》、《白虎通》。后世常把班固与司马迁、《汉书》与《史记》相提并论,向有“班马”“史汉”之称。班固在洛阳还完成了儒家经典《白虎通义》,乃今文经学之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许慎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p> <p class="ql-block">蔡伦与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极大第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p><p class="ql-block">汉朝造纸工艺流程图。</p> <p class="ql-block">东汉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重新开辟及拓展,西方佛教的传入,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东汉洛阳与丝绸之路的恢复与拓展。</p><p class="ql-block">班超出使西域,使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并延伸,使汉朝与中亚、欧洲建立了经常的贸易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佛教传入与洛阳白马寺之兴建。倭奴国(日本)来朝。 <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公元220年-317年)。</p><p class="ql-block">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都洛46年。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公元280年,细颈灭吴统一全国,以洛阳为国都,前后共52年。</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有了长足发展。魏晋人士普崇庄子,蔑视礼法,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为后世文人景仰与仿效。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均在洛阳写下了华彩乐章。马钧发明的龙骨水车、指南车被誉为天下之名巧。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汉人因西晋末年战乱不止而不断南迁,成为今天客家人之前身。</p> <p class="ql-block">汉代鎏金铜羽人,实物正在洛阳珍宝馆里展出。</p><p class="ql-block">汉代玻璃瓶。其形制与我国不同,应为外国传入。</p> <p class="ql-block">魏晋科教文化。</p><p class="ql-block">左思构思十年,写得《三都赋》,致使“洛阳纸贵”,成为文坛佳话。诸多的文学成就留下了“汉魏文章半洛阳”之美谈。</p> <p class="ql-block">曹植与《洛神赋》。《洛神赋》表达了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理想破灭的典型情绪,故而成为不朽之作而流传千古。晋顾恺之《洛神赋图》。</p><p class="ql-block">左思与《三都赋》。玄学名士竹林七贤。傅抱石《竹林七贤图》。</p> <p class="ql-block">魏晋洛阳城。</p><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已实行单一宫城制度。曹魏复建洛阳宫,修建太极殿、金墉城。西晋洛阳城的形制与布局沿袭了曹魏旧制。</p> 曹魏-西晋洛阳城平面示意图。金庸城平面图。曹魏-西晋洛阳皇陵统计表。<div>曹魏竖鼻四系陶罐、曹魏双沿陶罐,洛阳博物馆藏。</div> 曹魏正始八年墓,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唯一一座有纪年的曹魏墓。曹魏白玉杯。<div>曹魏铁帷帐架,洛阳博物馆藏。</div> <p class="ql-block">曹休墓。曹魏陶马、陶牛车。</p> 曹魏(公元220年-265年)陶狗,1956年洛阳市涧西区矿山厂曹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晋(公元266年-317年)陶马,洛阳西晋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晋陶兽,洛阳西晋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晋陶彩绘狮形帐座,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魏晋士族经济生活。</p><p class="ql-block">官僚名士醉心于清谈,士族争相奢侈,在都城洛阳兴建了多处豪华宫殿及园林,成为达官贵人宴乐之所。</p> 西晋(公元265年-317年)束髻陶俑,洛阳轴承厂西晋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西晋盔甲武士俑、平冠武士俑、皮牟小冠女俑、平冠灰陶男俑,洛阳博物馆藏。</div> 西晋陶楼、陶井、桔干,洛阳博物馆藏。 西晋陶武俑,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西晋精美艺术品。微雕金狮子等。</p> 西晋“位至三公”连弧纹铜镜、衔五铢龙虎纹铜镜,洛阳博物馆藏。 西晋青釉羽翅纹瓷虎子,洛阳市瀍河区机瓦厂西晋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晋青釉三狮烛台,洛阳博物馆藏。 西晋青釉陶罐,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魏晋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西晋末年,世居中原的部分汉人为避战乱,南迁粤闽赣川等省及海外地区,形成“客家人”,出现了中原汉人南迁之高潮。这为各民族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与通婚中,这些民族相互依存与吸收,建立了千丝万缕之联系。。</p> <p class="ql-block">客家人。客家人除语言上由于历史与环境因素有所变异外,其余生产与生活习惯,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原遗风。</p><p class="ql-block">酱釉网格纹四系瓷罐。青瓷双系罐。六系青瓷罐。</p> 西晋雕兽卷云四足石砚,西晋铜熨斗,洛阳博物馆藏。 “武猛校尉”银印。“晋归义胡王”金印。 西晋玉佩、玉璧,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北魏洛阳城。</p><p class="ql-block">北魏洛阳城是古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座都城,总面积达一百平方公里。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规模设置居民里坊的都城,在城市规划布局上是划时代的变化。其后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对隋唐的都城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br></p> 北魏(公元493年-534年)兽面纹瓦当,1999年阊阖门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阊阖门遗址与兽面纹瓦当简介。</p> 北魏(公元493年-534年)兽面纹瓦当,1999年阊阖门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八瓣、十瓣莲花纹瓦当,1999年阊阖门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六瓣莲花纹瓦当,1999年阊阖门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磨光面筒瓦及瓦钉,汉魏洛阳城内城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公元493年-534年)。</p><p class="ql-block">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自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都洛共42年。北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魏洛阳城,并成为国际一流的大都会。</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崇佛之风盛行,迁都洛阳后先是开凿龙门石窟,其次是修建皇家寺院永宁寺。永宁寺塔宏伟高大,出土的泥塑造型无与伦比。据记载当时洛阳城内的寺院多达1367座之多。</p><p class="ql-block">关于永宁寺精美泥塑详见老陈洛阳博物馆的前两篇游记《其宁惟永-北魏洛阳永宁寺特展》上下篇。</p> 西晋青釉四系瓷罐,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青瓷四系盘口壶,1991年洛阳邙山冢头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青瓷龙柄盘口壶,1991年洛阳邙山冢头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洛阳北魏皇陵统计。</p> 景陵。 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的北魏彩绘仪仗陶俑群,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关羽与洛阳关林庙。</p> <p class="ql-block">北魏汉化改制与民族融合。</p><p class="ql-block">北魏是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建立的王朝。迁都洛阳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p> 北魏彩绘男陶俑,洛阳北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彩绘持仗男陶俑,洛阳北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洛阳北魏皇族元氏宗室统计表。魏孝文帝迁都汉化图。彩绘陶昆仑奴俑。 北魏彩绘陶女舞俑,洛阳市北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盔甲武士陶俑,北魏彩绘陶执盾武士俑,洛阳博物馆藏。 洛阳北魏墓出土的彩绘半卧陶骆驼。嵌蓝宝石金戒指。乐舞纹陶扁壶。 北魏彩绘小冠男陶俑,洛阳偃师寨后空心砖厂北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北魏彩绘男陶俑,洛阳偃师杜楼村北魏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