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寡

爱之收获

<p class="ql-block">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人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删繁就简的过程。正所谓,寡言养气,寡虑养神,寡欲养性。精神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清心寡欲。寡言古人云:“修身以寡言为贵,处事以德厚为先。”寡言之人,内心必定有一片湛蓝的天空。有人对孔子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不善辩。”孔子回答:“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俐齿与人辩论,常常会招人厌恶。我不知道他是否称得上仁德,但是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老子也说:“大辩若讷。”真正有智慧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人这一生,会经历无数惊涛骇浪,但是越安静沉稳,越能逆流而上。贾诩在曹操手下做谋臣,他深知自己并非曹操的亲信旧臣,对于生性多疑的曹操而言,无疑是一个潜在威胁,于是他便用“少言”自保。在那个极其复杂的时代,为求汉魏嬗代顺利完成,年迈的曹操一定要选一位符合他心意的君主替他完成心愿。于是,他便找到了贾诩。贾诩不想卷入这场纷争,索性就来了个“闭口不言”。不管是对曹操,还是继任的曹丕,贾诩始终寡言以对。曹丕即位后,贾诩被封为太尉,死后更是配享太庙。</p> <p class="ql-block">易中天曾评论道: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活得最久,还保全了家人,这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易经》中有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便是管住自己的嘴,多倾听、多观察、多思考,在沉默中沉淀,在安静中蜕变。寡虑听过这样一段话:事,不能想得太多,想多了心就乱了;人,不能看得太清,看清了心就凉了;情,不能陷得太深,太深了心就痛了。人活一世,想开了就是幸福,想不开就是痛苦。诱发精神内耗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想太多。小说《一个小公务员之死》中,主人公切尔维亚在看歌剧时,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将唾沫星子喷到了坐在前面的布里扎洛夫将军身上。切尔维亚当时慌急了,不停地向将军道歉。在之后的三天里,他更是向将军道了六次歉。尽管将军非常宽容地原谅了他,但切尔维亚还是不断地放大这个错误,最后将自己活活给吓死了。凡事想太多,除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折磨,并无其他益处。路走得太多,疼的是脚;人想得太多,累的是心。有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实验者将未来七天的烦恼都写下来,投到一个名为“烦恼收纳盒”的箱子里。三周后,他打开箱子,与实验者核对,却发现,其中有九成烦恼都没有发生。其实,人生中绝大多数烦恼,都是因为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古代杞国有个人总担心天会塌下来,因此整日茶不思饭不想,觉也睡不安稳。小说《镜花缘》中有个伯虑国,百姓们都忧虑睡眠,怕这一睡便会醒不过来。每每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们都会觉得好笑,但故事中的人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个我们呢?</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要知道,未来是走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与其思虑过多,不如脚踏实地,在具体的行动中,获得内心的安定,找到真正的自我。寡欲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蝜蝂传》。蝜蝂(fù bǎn)是一种喜欢背东西的小虫子,它在爬行时,无论遇到什么,都会抓取过来背在身上。渐渐地,它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即使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了,也不肯停下。最终,它被身上的重担给活活压死了。有段话说得好:“有人喜欢繁花似锦的阳春,而我更爱就简的深冬;有人钟情于充满精巧典故的曲赋,而我更欣赏尽显儒雅之美的诗词;有人向往笙歌鼎沸、觥筹交错的生活,而我更愿意像陶渊明一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845年,哈佛大学的一位高材生,舍弃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搬到了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独自居住,在大自然的风光中体验简单纯粹的生活。两年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要,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他就是美国作家梭罗。在这个物质、精神生活都丰富多彩的时代,我们往往会眼花缭乱,甚至在欲望的吞噬下,渐渐迷失自我。殊不知,选择极简也是一种人生之美。前段时间爆火的电影《孤注一掷》中就有一句经典台词:“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另一颗是不甘心。”人想要的越多,越不容易满足,快乐便会越少。人到中年,才渐渐明白,一个人心中真正的安宁,来自简单的物质生活和丰盈的精神世界,而非外在的奢靡与浮华。▽杨绛先生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简单,让生活得以安宁;寡淡,让生命走向深邃。关于言语,聪明的人,从不在言语上与人争辩。适时的沉默,是一种智慧,也是一个人最大的自觉。关于忧虑,想得太多,只会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过度的烦恼,只会让人焦虑不安,既耗费了精力,也拖垮了身体。关于欲望,最难感知快乐的人,不是一无所有的人,而是永远感到“缺乏”的人。欲壑难填,人想要的越多,越容易沦为欲望的囚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