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校情怀 </p><p class="ql-block"> 李祥全</p><p class="ql-block"> 白驹过隙,时光易老。用什么铭记那些远去的岁月?有人曾说过,对一种事物产生思念,多是因为那些事物已经逝去,或者远离。蓦然回首,距离实现大学梦想的时光已有四十六个春秋。 四十六年后的今天,早已物换星移,原来的学校——张家口师专早已不复存在,老校址也早已被地产商开发成高大的商住楼盘。虽然学校的一切都被拆除了,但是两年的学习生活和二十五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母校的情感更加浓厚了,对那段峥嵘岁月更加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一)、入学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5日,我接到了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的入学录取通知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我沉浸在无限的幸福与快乐之中,并开始憧憬曾经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全家人和亲朋好友也都为之高兴了好长时间,当时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1976年12月19日,是入学报到的日子。母亲和家人起了个大早,包好了饺子,热气腾腾的端上了饭桌。我不记得吃了多少,只记得母亲说,出门,尤其出远门要吃饺子是为了路上顺当。这是我的家乡不知流传了多久的风俗习惯,直到现在仍然如此。</p><p class="ql-block"> 吃过饺子,天还没亮,父母和家人将我送到村外,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离开家,第一次离开父母,父母很是担心,一个劲儿的嘱咐,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到了学校以后赶紧给家里写信,这些话不知已经说了多少遍,真的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父母和家人之后,哥哥用借来的一辆自行车, 把我送到离家有十五里多地的路边长途汽车乘车点,与另两个被录取到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会合,我们各自带着一卷行李和一纸没有通过正规考试,但却是经过教育部门正式签发而获得的,让街坊四邻满是赞许的,让同龄人感到羡慕嫉妒的,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同时也是改变了我命运的普通高校录取通知书,坐了一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到达了唐山火车站。从这里乘坐火车奔向将成就我人生的塞外山城张家口。</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车,也是我第一次看到火车。上了火车我觉得哪都是新鲜的,到了车厢里感觉暖烘烘的,与外边的天寒地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想到火车里还有暖气,上车不大功夫棉袄就穿不住了。火车上的座位,座位中间的小桌和小桌上带有铁路标志的茶杯,座位旁边的衣帽钩,烟灰盒,车厢上面的行李架,车厢两边的报刊杂志都成了我猎奇的对象。最让我感到稀奇的是火车上还提供扑克,象棋等供旅客们娱乐(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最让我感到温馨的是列车员不时的给旅客们倒水,扫地,撴地打扫卫生。最让我感到温暖的是到了吃饭的点,就有列车员推着小车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旅客的面前。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车厢内的人坐着的,站着的,扶着的,靠着的满满一车厢。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从唐山到张家口的票价才4块钱。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火车为什么不拐弯儿(因为感觉不到拐弯儿)。最让我感到舒适的是火车的速度那么快为什么一点不颠簸!真好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见啥啥新鲜。一双眼睛都不够用了。一路上一颗心就为新鲜,疑惑,感慨在跳动。</p><p class="ql-block"> 在我各种复杂繁纷好奇的心情相互交织,不断延伸时候,火车徐徐驶进了北京站。一路上虽然始终是站票,但一点也没觉得累就到站了。在这里中转换车去张家口。</p><p class="ql-block">下了火车出了站,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到了人人向往的首都北京了吗?我真的到了祖国的心脏北京了吗?我眼前的景色真的是北京吗?我一直想到北京看看的梦想就这样轻松的实现了吗?我莫非真的是在做梦?不是在做梦,确实不是在做梦!</p><p class="ql-block"> 北京车站和车站周围高大宏伟的建筑让我举头仰视赞叹不已,北京车站广场密密麻麻,川流不息的人群令我眼花缭乱,北京车站站前大街上车水马龙令我目不暇接,北京车站周围的商场的橱窗陈列琳琅满目令我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 由于开往张家口的车次时间尚早,加之不到天安门就不算到北京地激动心情的驱使,我们坐上20公交车很快就到达了天安门广场。</p><p class="ql-block">随着天安门呈现在了眼前,激动的心情也达到了顶峰。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高悬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让人肃然起敬。壮丽的天安门广场令人心旷神怡。金碧辉煌的人民大会堂令人赞叹不已。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庄严肃穆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令人顿生崇敬之情!</p><p class="ql-block"> 站在天安门广场,面对着天安门城楼,仰望着高高悬挂的毛主席画像,那首朗朗上口的童声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又回响在耳边</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式地游览了向往已久的北京天安门,但在我的心目中却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 </p><p class="ql-block"> 而后,我们乘坐20路公交原路返回北京站。大概是下午五点多我们坐上了从北京开往张家口的始发列车,这是一天之内第二次坐火车了,新鲜感虽有些降温,但这次是有座位的,坐在座位上还是有如梦如幻的感觉。看着车窗外条条铁轨向后的慢慢延伸,火车轰鸣着驶 出了北京站,向着我们的目的地飞奔。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火车到了三家店车站。从三家店车站开车之后,就听车厢内的广播里传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各位旅客请注意,列车从三家店开车之后,马上就要连续通过山洞了,如果没有特殊事情,请不要在车厢内来回走动,在通过两车连接处时请不要停留。带小孩的旅客要看管好您的小孩,不要让小孩在车厢内跑动玩耍,以免列车摇晃造成不必要的意外”。这个声音在我的旅途生涯中不知听过多少次。通过列车的广播知道,在通往张家口的求学路上要通过一个个山洞,就像我的学业也要经过大大小小的考试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p><p class="ql-block"> 随着火车有节奏的轰鸣声,后来得知是穿过了大大小小的68个山洞,经过6个半小时的运行,火车终于驶进了张家口。那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多钟。</p><p class="ql-block"> 从列车驶进张家口的那一刻起,它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当我的双脚踏上塞北的大地,感觉并不是一方热土,好像它并不欢迎我这个从远方来的年轻人。刺骨的寒风,凛冽的严冬,立刻就给了我个下马威。上火车时新鲜感,路过北京时的那种亢奋,顿时消失在了陌生的寒夜中。 加之几经换车倒车倒的连方向都搞不清不了,我们三人 在昏暗的灯光里,冒着凛冽的寒风,背着三十多斤重的行李,边走边打听,边打听边走,本来夜深人静街上行人就稀少,好不容易碰到一个路人,兴奋的向前打听学校的所在,怎奈我们说的话他听不懂,他说的话我们也听不清,那时可愁煞了我们三个外来人。不知用了多长时间,终于找到了学校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一位中年老师接待了我。后来得知他是物理科的副书记邓文福老师,在其后两年的学习生活中他给我们做了许多思想工作。</p><p class="ql-block"> 见到邓老师的那一刻,我就像见到亲人,初到山城的陌生感得到了些许的缓解,凛冽的寒风也觉得没那么刺骨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是物理系第一个报到的。 邓老师安顿我住了下来,已经很晚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第一次乘坐火车的惯性还在体内发挥着作用, 我躺在了床上,只要闭上眼睛,就好象还坐在火车上快速的前行,这种现象不知道持续了多久,也不知道辗转反侧了多长时间,总之是在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折磨中度过了在师专的第一宿。</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在我辩不清方位的清晨里,急切的想看一看我梦中理想的大学校园。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我即将就读的学校竟是如此的景象;整个校园面积不足五十亩,没有一栋像样的教学楼,没有一条整齐的路,也没有像样的操场,总之那环境与校园似乎没有联系。</p><p class="ql-block"> 整个校园我没用了二十分钟就转了个遍,失落的心情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自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我就憧憬着校园的模样:气派的学校大门,一幢幢高大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宽敞明亮的教室,相得益彰的操场,一条条林荫路,假山凉亭供学生读书纳凉,还应有的杨柳依依,湖水荡漾,夏日里的鸟语花香……</p><p class="ql-block"> 面对眼前的此情此景,一点也满足不了我对大学校园的最低期望。</p> <p class="ql-block"> ( 二)母校概况</p><p class="ql-block">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位于张家口市五一路25号。临街的一栋集教学、行政办公、图书馆、医务室于一身的两层大屋顶灰色的楼房,中间开了一个大门洞,代行了学校大门的功能。只有穿过大门洞才能进入校园。人们都习惯称它为行政楼。在行政楼的前面栽着一排像谷子苗一样密的、差不多与楼房齐高的柏树。 据说,那是当年的柏树绿植景观,被修剪的整整齐齐,差不多有一米高。后来,由于政治运动的缘故,柏树墙就没人打理了。于是小小的柏树就自由的生长起来,又成了学校一道新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与大门洞正对着的是一道大影璧墙。影璧的正面用红色隶书字体书写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八个醒目的大字,背面书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波”具有时代特色的伟人语录。后来影壁正面换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不起眼的师专大门、书写有校训的影壁,不知迎来送往过多少师专的莘莘学子,不知有多少师专的精英在这里驻足、经过,不知有多少个寒来暑往见证着师专的荣辱兴衰。她们与师专同呼吸,共命运,风风雨雨几十年。</p><p class="ql-block">绕过影璧就看到了学校的真面目,屈指可数的几栋二、三层小楼和几间平房,担负着学校的教学、实验、住宿、吃饭的功能。校园里两排普通的杨树和洋槐,看上去也有一定的树龄了。进入校门靠左手边的一棵大杨树,树冠却比较大,枝条繁茂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靠校大门朝右手方向有两排呈L型的低矮平房,一排是学生宿舍和仓库;另一排则是教工、学生食堂和水房所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全靠这里提供营养。它位于数理化二层小楼的前面 。 </p><p class="ql-block">走进憧憬了许久的大学校园,与我们的期许大相径庭,在不尽如人意的校园里开始了两年的大学生活。狭小的校园,低矮的教学楼,没有规模的实验室,简陋的教室和教工与学生食堂。两栋三层高的男女学生宿舍楼,是校园里的最高建筑。只有一个篮球场大的操场,倒是还安装着一副篮球架。使同学们都没想到的是,学校里竟然还有两辆马车和几头骡马。在不大的校园里的东南角还有两个大猪圈,养着几头活蹦乱跳的大肥猪。在那个处所真有一种到了农村庭院的感觉。 </p><p class="ql-block"> (三)、入学教育</p><p class="ql-block">因为1976年是一个极特殊的年份。本来入学时间就比正常情况下晚了三个多月。但是,第一周的入学教育是不能或缺的。入学教育的内容基本都已经淡忘了。但是时任学校革委会副主任徐景琛老先生(相当于学校副校长)的讲话精神和时任教务处处长的张晓东先生所作报告的部分内容,至今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其中徐景琛老先生的讲话精神大致是 ,强调学校纪律、强调教学纪律、强调生活纪律,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他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镜,据说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教育工作者,他操着浓重的石家庄平山地方口音说:“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准谈乱爱”,他把恋爱的恋字发成乱音,而且强调了若干次,引得台下同学们的哄堂大笑。至于两年学习期间到底有没有谈乱爱的,我不得而知。但是,青年男女共处一个学习环境中,相互产生爱慕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不是学校说禁止就能禁止了的。有谈乱爱的倒是正常现象,如果没有反而是不正常的了。我想正常人都赞同我的观点。不过在物理科763班的36个男女同学之间,似乎都保持着“男女授受不亲”的距离。真是一伙听话的孩子,我们真是循规蹈矩的一代。不是任性的一代,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一代! </p><p class="ql-block">对张晓东先生所作报告记忆比较深刻的原因,一是他报告的内容比较新颖,他详细介绍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情况,并鼓励同学们学师范、爱师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二是他着重介绍了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建校和发展的历史。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全国建校较早的师专之一。1958年至196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为张家口师范学院。1962年张家口地委决定张家口师范学院停办,校舍一分为三,大部分教师和干部到中小学任教、任职,部分教学仪器也调拨给有关中学。1964年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恢复重建,但是校园和师资已严重短缺。恢复重建不久又赶上了十年政治运动。许多教师受到严重的冲击,学校基本处于停办状态。</p><p class="ql-block">学校于1970年底恢复招生,生源是“社来社去”的工农兵保送生。直至1976文革结束,1977年停止招收保送生。我们是最后一届没参加高考的大学生。</p><p class="ql-block">听了张晓东先生的报告,让我们了解到母校的多劫多难,历经初创、发展、下马停办、运动劫难的母校,校园被分割,教师资源的严重流失,元气大伤。让我们对多灾多难的母校产生了一种同情与敬仰。在教育领域受到严重破坏的年代,我们还有机会坐在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的课堂上读书,本身就已经十分的幸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责怪母校的狭小,条件的落后,教育设施的不完善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呢!</p><p class="ql-block">在学校进行入学教育的同时,物理科也在对来自河北省五个地区的36名同学进行着生活、环境、学习等方面的适应性教育。与我们接触最多的是两位老师,一位是时任物理科的党支部副书记邓文福老师,一位是教我们普通物理、兼任我们班主任的仝秀东老师。</p><p class="ql-block"> 党支部副书记邓文福老师可以说是一位责任心非常强、对每一位同学都关怀备至的热心人。他是文革期间毕业的、毕业后到部队接受过一段军营教育的大学生,曾敞开心扉的与同学们交谈,给同学们介绍他根红苗正的家世,帮助同学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p><p class="ql-block">班主任仝秀东老师年长我们十多岁,是北京林学院(现在的北京林业大学)的高材生,他的和蔼可亲是有口皆碑的,一口纯正的京味儿普通话至今萦绕在我们的耳边,他是老师、是班主任、但他更是我们的兄长和挚友。他在我们两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每位同学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排解了我们大多是初次远离家乡的孤寂。</p><p class="ql-block"> (四)、重返课堂</p><p class="ql-block">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结束之后,我们又走进了久违的课堂。大家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的汲取知识的营养。这要感谢给我们任课的各位老师。物理系在当时虽然规模比较小,但是系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名校毕业的老大学生,他们专业知识强,教学功底深厚,他们把毕生所学倾囊而赠。</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念书的时候还没有正式的统编教材,我们用的教材都是老师们根据当时学生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编写的讲义,而且是学校文印室的老师们用传统的钢板、蜡纸、专用蜡笔刻写、手工油印的。用特制的蜡笔刻蜡纸,我在上学前曾经接触过,那是一件要求很高、技术性很强,既要有耐心、又要有功夫的工作。刻字的力度要求大小适度,运笔均匀,力量大了、重了很容易将蜡纸刻透,油印时造成漏墨,不能油印过多的份数。力量小了、轻了对蜡纸的刻痕轻,油印时油墨透不过,印出来的文字不清楚、效果差。现在想想真的很佩服文印室的老师们,用他们优美的文字和高超的刻字技术,为我们刻制了一套套专业讲义。那一套套讲义饱含着多少文印室老师们的心血和汗水,那一套套讲义饱含了多少文印室的老师们的祈盼与希望。当我们捧着那一套套散发着墨香的讲义,怎能不说一声文印室的老师你们辛苦了呢。如果我们不努力苦读,对得起文印室的老师们的辛勤劳动吗?,如果我们不努力苦读,对得起老师们无私的传授吗?</p><p class="ql-block">理论课上老师们由浅入深详细讲解每一个概念,认真推导每一个公式,严谨分析每一个定理、定义,让我们从理论的高度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培养,让我们受益终身。实验课上实验老师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教我们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记忆深刻的实验是,第一次走进实验室,亲自在电路板上焊接电子元件,制作小信号放大器。面对一块腐铜板上的实际电路和理论书上原理图着实疑惑了好一阵子。两年下来最感兴趣的一个实验当属组装一台春风—261型收音机了。把一定参数的电容、电阻、二极管、三极管、中周外加一些机械设施有机结合在一起,焊接在一块电路板上,通过调试就能接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节目,着实让我新鲜了一阵子,也让我着迷了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下厂学工 </p><p class="ql-block"> 下厂学工,是理科生的必修实践课,那是遵照当时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到劳动生产第一线去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应该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我们自认为就是这样的一代。到张家口地区农业机械大修厂学工,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工厂、第一次接触工人,看到眼花缭乱的农机零部件、大型的农业机械,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工人的伟大创造力。那个年代正是“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提倡的最响亮的年代。那时成为一名技术工人也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狂热追求。</p><p class="ql-block"> 下厂学工一周,确实不知道学到了什么技术,只记得有个工人师傅曾交给我了一个用汽油清洗满是油污的机械零件的任务,现在也记不清那个任务完成的咋样。不管完成的咋样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那上千人的大工厂早已经被卖掉了。上千名的工人早就成了下岗工人。那个地方已经变成了繁华的街区。不过小四轮拖拉机的驾驶技术,应该是到大修厂学工时学会的。</p><p class="ql-block"> 相比到张家口地区农业机械大修厂学工,开设无线电课时到张家口无线电二厂、无线电五厂学工环境就好多了,车间里没有满地的油污,但是满车间的焊锡和松香味儿又刺鼻、又熏眼,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六)学校的吃住</p><p class="ql-block"> 在师专上学两年,不得不说一说我们的吃饭和住宿这两件大事。</p><p class="ql-block">进入师专我们就开始吃上了人人向往的商品粮,男同学的定量是36斤、女同学的定量是30斤;生活费是17.5元男女一样,都是由国家供给的。当然这些是不发到同学们手中的,发到同学们手中的是印有月份、日期和早、午、晚一踏饭票,一个月有几天就有几张早、午、晚。一张早、午、晚的定额是一斤。这样男同学的定量就有6斤定量不在票面上,这6斤就以机动饭票的方式发给男同学,上面还标有“粗”“细”的字样,“粗”“细”的比例是百分之七十和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的粗粮品种有张家口三件宝之一的——莜面、高粱米、玉米面,百分之三十的细粮自然是大米、白面。那时多么希望粗细之比是三七呀!而现在,已经实现了百分之百细粮,可人们又怀念起百分之七十粗粮的日子了。现在无论城里还是乡村,人们到处挖野菜,变着法的吃粗粮,今非昔比了!</p><p class="ql-block"> 位于数理化二层教学小楼前面的教工和学生食堂,可以用低矮、阴暗、狭小来形容,但每天我们都得进进出出这里三次,开饭时同学们拿着印有早、中、晚和日期的饭票,去排队领取师傅们为同学们准备好的饭菜。领取饭菜之后,冬天里同学们便回宿舍或教室完成那定量的任务,天气暖和了,同学们便在院子里三三两两席地而餐了;那饭菜要是放到现在的学生食堂,可以豪不夸张的说百分之九十的人是不会吃的。但那时我们的同学们无论粗粮、细粮吃的都一样香甜。女同学有的饭量小,经常把粗粮支援饭量大的男同学。</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那时的饭菜真的没什么油水,早点有时是一两糊糊六块小饼干,还有几块儿切的四棱不扁的、咸味十足的、显有些臭味儿的咸菜块。糊糊几口就喝完了,小的可怜的饼干一口能吃三块,这样的早餐谁吃饱啊!就是那几块咸菜虽少但却无法吃完。我记得男同学也舍不得扔,拿回宿舍,下课时跑回去就着开水吃两口。主食里吃的最多的是莜面压杠子、莜面傀儡、玉米面大眼窝头,咬一口还掉面呢!副食夏天吃最多的是圆白菜和土豆,冬天吃的最多的是冻白菜熬不削皮的土豆,有盐但是少油!</p><p class="ql-block"> 1976年底刚入学时,由于刚刚经历了唐山7.28大地震不久,加之不断有官方的非官方的地震消息传播,男生宿舍楼被列为危楼,是万万不能住了,就是让住谁也不敢住了。所以学校用玉米秸秆,在不大的操场上临时搭建了简易棚,四面透风,简易棚的门很低进出都得猫着腰。其他可想而知了!那年冬天老天好像专和人们作对似得,把气温降到了人们难以忍受的程度。那叫一个冷,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的冷,也不知道咋形容那个冷了,只能用人们经常说的“好冷,好冷”来形容。</p><p class="ql-block"> 记得简易棚里是有铁炉子生火取暖的。但是烟囱太低,加之外边的大风,炉火根本就不好好着,只一个劲的倒烟,生火是呛得慌,不生火是冻得慌,尤其到了晚上,气温更低,炉火更不好好着,所以只好穿着棉衣、不脱鞋、不脱袜钻进像冰窟窿一样的被窝里。还得用“好冷,好冷”来形容。“好冷,好冷”的受不了,学校只好提前放假了!就这样在“好冷,好冷”中度过了一个既短暂又漫长的第一学期。</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学期,地震的风声不紧了,关于地震的谣言也没那么多了,班里的男同学才搬进了数理化小楼一层的大教室里。</p><p class="ql-block">后来,地震的风声过去了,我们搬回了男生宿舍楼。宿舍楼里当时也没暖气,冬天还得生炉子。记得当时是周末固定的时间到学校的仓库去领劈柴、煤炭、煤坯。负责发放这些的是一位燕京大学毕业的五十多岁的老先生,反右年代被打成了右派,那时还在接受劳动改造。后来老先生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昭雪,重新回到教学岗位。还曾出任过教务处副处长。</p><p class="ql-block"> 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为期一周的劳动课也是我们的必修课。那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上策。记忆最为深刻的劳动项目是,把冬天烧剩下的煤面和上黄土搅拌成泥,抹成煤坯,那活计就跟我们农村搭炕抹土坯一样,又脏又累,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腿抽筋,现在想想也不知道怎样熬过那一个星期的。</p><p class="ql-block"> (七)毕业留校</p><p class="ql-block"> 1978年7月,两年的师专学习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我有幸留在学校参加了工作。两年的朝夕相处,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难舍难分的离别情都化作了眸子中一朵晶莹剔透的珠花滚落脸颊。送走了同窗苦读两载的同学,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小山汉儿成长为了一名师专人,一名永久牌的师专人。</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师专的学生,一名永久的师专人,我见证了师专全盛大发展的辉煌。1980年,张家口师专沐浴着改革的春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先后建起了教学大楼、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数字化图书馆、学生餐厅、礼堂、公寓式的学生宿舍楼、教工家属楼。并于1985年将原张家口市第七中学占用的部分校园收了回来。暂时缓解了校舍紧张的状况。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扩大了招生规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的专业设置也由原来的4个系,扩大到了9个系11个专业。为张家口乃至河北省的基础教育事业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99年,张家口师专吸纳了130多名张家口市果树场的在职和退休职工,获得了600多亩校园建设用地。2003年,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张家口师专与张家口医学院、张家口农专合并,从此在塞外山城诞生了一所集文、理、医、农综合性较强的新型大学——河北北方学院!从此,张家口师专这只涅槃的凤凰再次了插上展翅飞翔的翅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