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1912年10月25日—2000年7月3日),原名关泽霈,广东阳江人。中国当代国画艺术大师 、书法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大师 。其主要绘画作品有《江山如此多娇》、《春到南粤》、《绿色长城》、《俏也不争春》、《碧浪涌南天》、《长河颂》、《轻舟已过万重山》、《新开发的公路》、《榕荫下》、《俏不争春》、《祁连牧居》、《秋溪放筏》等 ;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关山月作品选集》、《乡土情》、《山河颂》、《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集》等专集著作。<br> 关山月于1930年—1933年就读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1935年,在“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 ;1946年,任教于广州南中美术学院;1950年,任华南文艺学院教授、美术部副部长、华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55年,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58年,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国画系主任、教授 ;1959年5月,与傅抱石在人民大会堂合作创作作品《江山如此多娇》;1978年,任广东画院院长 ;1996年1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委员;2000年7月3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中国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是以中国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先生名字命名的政府全额拨款的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以“关山月与20世纪中后期中国美术和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与展示”为主要学术定位的现代美术博物馆。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首批九家国家重点美术馆之一。 关山月 《春晓》 | 纸本设色 | 130cm×68cm | 1980年<br> 正月里的立春,是新一年希望的发端,在传统的节气是“生发”的意思;立春的到来,代表着温暖、生机。因而关山月筆下的早春着意于一个“生”字,艺术家积极寻觅春的信息: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笔笔生发中墨色两畅,春风中跃跃欲出的小鸟,柳丝中隐现的桃红,随意点染,应心于手,在作者随意挥写下不尽是春风拂煦,万物生长的明媚。所谓“春风吹又生”,春风不仅催动了画者写意的畅机,也在笔端,纸里,更催发在观者的心中。 关山月 《山雨欲来》 | 纸本设色 | 134cm×67.04cm | 1962年<br> 此作是关山月先生表现山林雨景的佳作,作者以中国画高远的视角写高山仰止之势,以干湿浓淡的笔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的山中雨润的动人情景。此作中明显运用了积墨法,笔笔相生,笔笔相应,画面中叠积多层的墨色形成山体浓厚的体积感,整体感强,层次也深厚,积墨之法,自然圆润,笔迹墨痕,跃然纸上,充分表现了大自然多种物象微妙复杂的关系,若即若离,浑然一体,越见显豁光亮,使笔下山水意趣有一种深沉蓬勃的气象,水墨苍润中展现了南方山林饱含水蒸气的浓郁气氛;而作为画中点景,山下小桥、牵马战士、山头土庙掩映于苍茂山林之中,益发显得山体气势磅礴,散发恢弘阔远的气息,从其中水墨重叠的运用中可见作者笔墨驾驭的功力。革命胜地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画改造和革新的题材之一,上世纪60年代关山月积极投入这一主题的创作。 居廉《花鸟册页》之一 | 绢本设色 | 33cmx51cm | 晚清<br> 关山月美术馆馆藏的居廉《花鸟册页》,作者着意写丽日野岩,虫鸣花发的春景,此作下笔工致,赋色秀妍之中而见超逸之致,细读之下,可见作者娴熟地运用"撞水撞粉"的没骨法,从而呈现出一种极具创造性的岭南本土风格,展卷之间如闻幽香袭人,清逸绝伦。世传居廉有云:眼之所到,笔之所涉,无物不写,无奇不写,追模花鸟草虫诸生物,务得其神,而草虫尤胜。读此作信然。道光年间,居廉跟随从兄居巢客居东莞可园十年之久,可园幽胜,居廉其人有花癖,晨夕与花鸟鱼虫为伴,或观养,或写生,掇花形之妍,集草虫之态,信手拈之入画谱,其以独特的手法呈现出岭南大地上蓬勃的生命活力。<br> 关山月《春暖晨曲》 | 纸本设色 | 157cm×109cm | 1988年<br> 在关山月笔下北国的春日,乍暖还寒中包孕和深藏着无限的生机,气息内敛而厚重,用笔使然,真画者,理法明达乃见畅神。宋人论画有云:"画,造乎理者,能画物之妙"、"因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凡一草一木,一鸟一石,形体虽简,亦有深味,此作恰如古人对春分节气所描述,春分之日“玄鸟至”,候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如期而至,尤其明媚春阳之下的鸟类,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花一样舒展畅达,况大地返阳,春风温煦,正是对生命最好的呵护。 关山月《暖春晨曲读耕忙》 | 纸本设色 | 137.7cmx69.4cm | 1980年<br> 《暖春晨曲读耕忙》是关山月作于1980的作品,画中有题跋:"暖春晨曲读耕忙。一九八〇年清明时节于南粤拾稿。"画中古榕延绵,木棉英挺,绿树和红棉在远景的山林水墨映衬之下格外生机勃然。而近景牵牛耕种的农人、匆忙上学的孩童,也把南粤气息的春日朝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留意的是,作者在此作中用笔含蓄,而用色温润,注重水色的交融酣畅,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南粤山村的朴茂和谐之美,从而也可见20世纪80年代春天的到来,作者因心境的变化因而催发笔下的诗意。 关山月《漓江烟雨》 | 纸本设色 | 95.5cm×52cm | 1961年<br> 《漓江烟雨》是关山月作于1961年的作品,此作为关氏少有的雨景山水,画中远峰青霭,榕荫清波,烟雨朦胧而意匠苍茫。空阔处均以大笔破锋写就,疾笔如风而淡墨如烟,泼洒出雨丝氤氲,而近景以精心细笔绘成小舟渔夫鸬鹚,帖近唐人诗景:“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画中动静各态,张弛有度,在精准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营造出和谐统一的笔墨意趣。在谷雨时节中赏此佳作,仿如走过清漓一趟 ,赏风烟、看碧峰、过雨榕,泛渔舟,俯瞰一江春水,纵春雨沾湿衣裳,亦不妨饱阅一场人间春色。 <br>关山月 《山雨欲来》 | 纸本设色 | 32.2cm×43.4cm | 1956年<br> 《山雨欲来》是关山月于1956年江南游历的纪游之作,画中有款识:"山雨欲来。一九五六年五月于西泠桥畔。"画中写江南初夏景色,近景柳青如练,初荷新怯,而远景则楼台眺望,浓荫如墨,不安排也许是最自然的安排。在此作中作者虽运用了近乎西式的构图,而西湖景色于作者俯仰远近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角。也许是西湖佳丽,西冷六桥之间烟波水柔,徜徉湖光山色之中,放情涤虑。此作笔墨于刚健之中仍不无淡荡之味,而山雨欲来,微风荡漾,近乎苏轼咏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之诗意。<br> 关山月 《漓江雨》 | 纸本设色 | 98.2cm×93.5cm | 1987年<br> 《漓江雨》是关山月作于1987年的作品,尺幅不大,构图简略,但却巧妙地展现关山月晚年愈加写意的笔墨倾向。作者先用大笔触的勾皴手法画出近景的坡岸,然后细致从容地刻画出水边巨榕的蓬勃气息;并用酣畅淋漓的水墨将山的倒影纳入画中,画中的空白更是塑造了漓水“明如镜”的意趣,其中修竹、帆船、竹排,飞鸟穿插其中与漓江水互相映衬,“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作者以虚实相生的手法来表现桂林山川景色之秀丽,正如作者所言:“丹青又诉漓江水,试写新妆换旧篇。”故地重游的欢愉心情,我们还是在画中易而觉察。 关山月《榕荫渡口》 | 纸本设色 | 117cm×95cm | 1961年<br> 作于1961年的《榕荫渡口》是关山月情系故土,描绘南粤乡村系列的代表性作品。此作以一古榕树为中心,浓郁葱笼, 枝繁叶茂 ,远望恍若巨伞覆盖于河岸之上,榕荫之下渡口、渡船、耕牛、农人忙碌其中,其中笔墨的舒畅一如乡土空气的清新。<br> 关山月《荔枝》 | 纸本设色 | 67.5cm×44.5cm | 1984年<br> 《荔枝》是关山月作于1984年的作品,此作用笔迅捷轻灵,线条厚实而不失柔美,红黑浓艳的色调对比,更加呈现岭南风物的果熟鲜灵。圆润壮实的意象,而富于生活温情的构图方式,强烈地寓喻民俗地域的物产丰盛,人杰地灵。作者作此殊有逸兴,读画中有题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这千古吟咏一出,将荔枝作为岭南风物的象征意义突显出来。关山月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岭南人,对家乡佳盛和风物感兴熟稔于心,更懂得荔枝之于家乡风物的典型意义和文化价值。因而笔下熟练带有足够温度,让人怀想20世纪80年代岭南地域社会祥和,物产丰盛,百废俱兴的一个时代。 关山月 《睡莲》 | 纸本设色 | 60cm×67.8cm | 1939年<br> 《睡莲》是关山月1939年的作品,在关氏这幅早年的作品中, 很明显娴熟地运用了岭南画派的“撞粉、撞水”的绘画技法。作者运用了“撞”的技法,增强了花叶的层次感和色彩的冷暖,墨色轻薄但不失厚度,贴近古人咏睡莲:“传语薰风莫吹去,且容留眼看微波”之句。所言微波,即强调了水性的曼妙,作者尤着力于水与色之间的碰撞渗化中的偶发性,发挥水墨晕染自由性的同时,也利用水墨的流淌传达风行水上的倒影趣味。而水中的昆虫形象真实生动,栩栩如生,其中不乏画者掌控能力、笔墨情趣、生活阅历的融入,可见关氏早慧的艺术底蕴。考关山月生平,其时正困居澳门普济禅院,也许是染上心香一瓣,足以呈作者其时心灵镜象:莲池静真,心现澄明。 关山月 《千山夏日》 | 纸本设色 | 44cm×59.5cm | 1961年<br> 1961年夏秋之季,关山月与傅抱石有东北写生之行,二人曾游历了东北的长春、吉林、哈尔滨、大连等数十之地,行程4000多里,足迹遍布东三省,于盛暑之时来到千山祖越寺。祖越寺位于千山北沟中部的一处山坳中,千山积翠,祖越多奇境,苍松四合,天工亦幻哉。关山月面对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为其沉穆灵动,苍茫之美所打动。画中近景描绘墨松如龙,生机盎然舞动于山岚之间;中景僧院远山均以浅绛淡墨法写就。古寺围合,依山而建,婉约毓秀,显得极其空灵。此作虽是实景写生之作,然笔墨轻松自如,山中飞白,似有似无,淋漓的墨色既有悠远之慨,亦不无朦胧古朴之胜。 关山月 《石上泉声带雨秋》 | 纸本设色 | 137cm×135cm | 1981年<br> 《石上泉声带雨秋》是关山月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代表作。这一时期作者醉心于表现南方雨林,故其笔下的山林尽写南粤地貌峦蓊林郁之态。《石上泉声带雨秋》以重彩浓墨的方式写就雨林初秋之美,画中色与墨相辅相成。笔下所及,动静有度,势质俱盛,贴近宋人诗意:“微丹点破一林绿,淡墨泼成千嶂秋”。可见追求色彩的斑澜丰富是关山月这一时期山水画创作探索方向之一。此幅作品近景的窠石奔泉和树林幽壑均以青绿法敷色,朱碧相辉,丰赡典雅。中远景则运用浅绛淡墨施就,水色浑然,清幽绝胜。作者强调色与墨相融相映的表现力,情景交融中尽展秋日之意趣,可谓神韵独绝,显示出这一时期关氏山水画的艺术境界所在。 关山月 《古树新苗》 | 纸本设色 | 69cm×45cm | 1972年 <br> 《古树新苗》是关山月1972年客游京华,得稿于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纪游之作。对于南方人而言,京华之美在于秋日,天高云淡,温厚恒远,北国的自然景观更是秋之大美所在。此作着眼于京华古树名木,画中纯以水墨法写巨木丛林,树干古朴伟岸,端直挺立。画中以大笔点染,墨韵华滋,笔致雄健浑厚中现老盛新貌,行笔运墨中张扬着抒情写意的精神意蕴,极具量感,显示古树虽经岁月洗礼依然矗立着的顽强生命力。作为对比和衬托,作者刻意画树下儿童三五成群,怡然自得,神貌俱现,仿若风中回荡着欢声笑语,显得格外的朝气。从而点出了“古树新苗”的寓意:千年古树护佑了一代又一代新苗茁壮成长,既看到老树的历史价值,同时又寄寓“新苗成大树”的期望。作者此作虽然着眼于城市的一角,但却以朴素而概括的手法,呈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并展现了时代风貌和独特的精神内涵。 关山月 《秋山行旅》 | 纸本设色 | 108.5cm×40cm | 1946年<br> 《秋山行旅》是关山月早年的作品,也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辗转跋涉于粤、桂、贵、云、川、陕、甘、青诸地写生纪游之作。此作写悬崖陡壁,潭涧相连,况秋水时节,溪瀑奔泗,激荡于山涧巨石之间。足见画者笔健气骏,从容偃仰于泉石林麓之间。画中秋树斑斓且具古态,高者有直冲云霄之势,低者貌古体怪,奇倔劲挺。更有一人一骑置身古枫林中,别具地域风情。时逢战时迁变之劳,又适秋晴寂寂,红叶烂漫,四野空山,水流叶落。关氏久历川贵之地,其胸次亦超然尘埃之外。此时的清秋净景已经成为艺术家抒发情感的寄托之一。 关山月 《秋溪放筏》 | 纸本设色 | 117cm×81.6cm | 1983年<br> 《秋溪放筏》画面采用传统重彩的方法和吸收西洋画的用色观念,通过沉重的墨色和鲜艳的色彩形成对比,漫天秋色来天地,较好地表现了秋江艳丽,万山红遍的意境。和其早年相比,关氏晚年尤其注重浓墨重彩的艺术表现力,笔下凝重热烈,立意新颖,笔酣墨饱。画中纵横恣肆的笔墨运动和浓烈斑谰的色彩铺陈,令人感受到作者重抚山河大地、登临天地的澎湃激情。此中,墨彩相辉——作为关氏晚年山水画艺术的重要形式语言之一。 关山月 《万山红遍》 | 纸本设色 | 92.5cm×71cm | 1978年<br> 《万山红遍》作于1973年,是一幅登高赏秋之作,作者以浓墨重彩的方式,将湘江秋色演绎得,安静又热烈,清冽又肃然。在设色上,作者运用了大量高饱和度的朱砂,其中也融入了青绿的变化,画面在细微之处或衬、或映,墨彩相辉而相得益彰。在构图上,作者运用了传统中国画,平远及深远的透视法,画中山水具有一种纵深感,从近景之深静到远景之繁盛。画中秋色,旷远里有着精深,丰厚里扩展博大,表现出湘江深秋的勃勃生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关山月 《颐和园写生之一》 | 纸本水墨 | 44.5cm×31.2cm | 1954年<br> 1954年秋冬之际,关山月前往首都北京写生,足迹遍布北京各个角落,并创作出了一批北京各地的写生作品,《颐和园写生》系列便是其中之一。这批作品大多以水墨着写,用笔富于生机及用墨变化灵动,作者以细腻的写实能力,描绘了首都入冬的景色,这些作品造型严谨,用笔细致,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敏感的态度,以及他轻松愉快的写生状态。 关山月 《北海写生》 | 纸本水墨 | 32cm×43cm | 1954年<br> 《北海写生》是1954年冬季关山月因公务进京在北京颐和园的写生作品,关山月正值壮年,教学与创作任务俱重。这一时期他多注重到自然中体验生活,不仅是解决笔墨问题,更注意从造化中提炼具有真情实感的境界。这批在北国冬季游历写生作品,半枝丛树,一水一石,间见相映,状物从容。北国冬日雪后格外明澈,画者从容乘兴,俯仰之间,务去繁杂,意兴无穷,当得其澡雪精神所沁染。<br> 关山月 《峨眉烟雪》 | 纸本设色 | 35.6cm×47cm | 1941年<br> 《峨眉烟雪》是1941年关山月流寓川渝期间,画于写生旅程中的代表作。此作以雪景表现峨眉山的内敛秀丽:耸立的雪峰、悬崖边的雾凇,苍茫的雪原,雪雾中一切都那么的圣洁。画家在作品中主要以娴熟的水墨渲染法来刻画山林雪景,山岚远眺,峨眉山色沉浸在清滃水色透明笼罩之下,雪林点缀在绿色的树林,裸露的岩石无不呈现水墨中留白的魅力 关山月《北海公园之二》 | 纸本设色 | 42.5 cm×32.3 cm | 1954年<br> 《北海公园》是关山月1954年深冬之际画于北京的写生之作,读画中款识有记:“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七日北海公园速写。”可以想像,年轻的关山月行走在空寂的雪景中,太液池畔冰如镜,婆娑琼岛雪不染,琼枝披雪而舞的寒林古树令他怦然心动。南人北游体验无疑是新奇的,静谧雪景中的呵冻执笔,他真实细述着季节的变化所带来的细节性感受,从容的笔意描绘出画面的安静内敛,安稳而准确地表达了一种人与景交相辉映留下的微妙诗意,让人怀想建国初期的祥和与清平。如果一幅幅地翻阅关氏的写生作品,读者会为其勤奋与坚持所折服。不管外部世界发生了多少改变,关氏似乎依然如初,健笔从容,无论是南方风雨,还是多次造访的北国冰雪,他总是用情至深地落墨为安。 关山月《长廊积雪》 | 纸本设色 | 32.5cm×43cm | 1954年<br> 《长廊积雪》是关山月先生1954年冬季于北京颐和园的写生之作,银装素裹的雪景是传统表现题材之一。年轻的关山月曾壮游西北并深谙此道。雪天,景物都被白雪覆盖,整个画面显得统一简洁。但《长廊积雪》此帧有所不同,此作通过大面积的留白突出主体,画面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空间秩序之美,画家将明艳的色彩、率意的线条、长廊的几何形状通通融合在一起,衬托出树木的有序排列,廊道在雪意的笼罩之下也是柔和而富有暖意,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祥和宁静。值得强调的是,此作有规律的重复,秩序井然的排列,庄严肃穆而又有条不紊,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舒适平和,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园林装点成了一个极具现代感的新视界。 关山月《雪中小景》 | 纸本设色 | 32cm×43.3cm | 1954年<br> 《雪中小景》是关山月于1954年在北国写生的一帧雪景作品。此作以西法的透视取景,经历岁月磨砺,画者信手拈来像打开一扇窗口。在这一次凝视中,他尝试从个人的视角来记录这片雪景的变化,画中寒林隐约出现的小桥、屋舍、行人,构成奇妙有机的冲突和融合。关氏把北方俯拾即是的寻常风景,那种隆冬季候中的人间烟火展露无遗。其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渗透于笔墨情趣之中,仿佛纸上还遗留着风雪的气息。 关山月《黄河冰封》 | 纸本设色 | 33cm×42.5cm | 1944年<br> 《黄河冰封》作于1944年,是关山月壮游西北,途经黄河的写生之作。此作描摹黄河冰封寒冷之状,北方的严寒如此阴寒晦暗,以致千里黄河冰封成一块块厚冰。关山月是少见冰雪的南方人,故对北方的冰雪产生了浓厚的兴味。在他高超的笔墨语言表述下,巨大的冰层体积清晰,雪屑折光,迷雾飞霜、冰雪通透,慰为壮观!而冻结的河道,蔓草枯木,远景丛林的荒率让人顿生寒意。天地间虽充斥着凛冽的寒气,但远处的天边渐现红霞,隐然表露画者向往光明的憧憬。细细品来,此作关山月以中国画的平远法表达黄河寒冬的荒寂,在谋篇布局中,着意于延伸中见辽阔。在状物敷彩上,于晦暗中见奇瑰,都是抒写天地间季候变幻所构成的不同奇观。正因关山月注重感受地域特征趣味的不同,细心观察地域季节景观的差异,从而也使自己的创作呈现真正的奇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冰雪世界。 一个人的收藏毕竟有限,喜欢集邮的美友,可以晒晒你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分享。另外希望有收集二十四节气的老师们提供资料,一起共同打造完善中国传统节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br> 如想看更多的二十四节气文章,请点击右下方来自作品集二十四节气资料集,可以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