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正佳时 教改如春至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月江南天气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怜冬景似春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柘叶黄如嫩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樱枝白是狂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唐·白居易《早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时值早冬,天气依然明媚清爽。 西湖畔上的老拓树虽叶黄却看似春日里新生的嫩芽,樱花树虽在冬季却不依时序开出灿烂的白花,冬景都是如此可爱,生机蓬勃,真正的春天还会远吗?</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斑斓季节,我有幸来到了白居易笔下的早冬江南,与来自湖北省各地市州89个省级教联体试点学校的100余名中小学校长一起,参加“2023荆楚兴师行动计划(教联体)项目省外访学研修”活动。</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以访学、研修相结合,既有实地考察又有培训研修。一周的时间,进行了5次跨区的实地访学,9场专家讲座,一场集体研讨。整个会期日程满满,也收获满满。<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一周里,我们多次走进杭城名校,带着任务来,带着问题学;在这一周里,我们听报告、提问题、创美篇、悟心得;在这一周里,我们对集团化办学的理解由模糊变得清晰和透彻;在这一周里,我们感受专家、校长们独特的人格,渊博的学术,高尚的情怀。</span></p> 实地访学取真经 学思践悟促提升 <p class="ql-block"> 在省厅领导的科学部署、省干部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下,我们有幸走进了杭州集团化办学具有代表性的五大教育集团:求是小学教育集团、高桥中学教育集团、大关小学教育集团、高桥小学教育集团、建兰中学教育集团。实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参观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小学、高桥初中、大关小学教育集团申花校区、高桥小学南江校区、建兰中学,现场聆听了5位校长的精彩报告。</span>步履匆匆,收获满满。怀着问道求经的热情,历经思想理念的洗礼。既看现场,又听报告;既有学习,又有交流。亲身感受杭州教育深化改革的力度、化解教育难题的精度和教育集团化建设的效度,亲耳聆听教育专家睿智的策略、精辟的分析和深刻的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我总结了四点来谈我的访学感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优美的校园环境——赋予文化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校园文化能充分展示学校个性,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更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实地参观的5所学校还是报告里看到的江浙沪其他学校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人文气息浓厚,校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造得似园林,风景如诗如画。</span>大到整个学校的布局、各种色调的搭配,小到楼内及教室每个角落的布置,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体现了环境育人的理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p> <p class="ql-block">图片: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校园一隅</p> <p class="ql-block">图片: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初中校园</p> <p class="ql-block"> 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高桥初中校园里树木葱郁,藤蔓曼妙,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浓郁的校园人文精神与水乡意境交相辉映,一草一木会说话,一墙一壁皆育人。还有建兰中学那一池活泼灵动的红鱼,学生课余时间过来赏鱼喂食,跟鱼儿说心里话,甚至把遇到的不开心的人或事唤作鱼儿的名字,看到呼之即来的鱼儿听话地与自己互动,自己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放。</p> <p class="ql-block">图片:杭州建兰中学校园</p> <p class="ql-block">图片:杭州建兰中学教学楼下的观赏鱼池</p> <p class="ql-block"> 良好的校园文化净化心灵,陶治情操,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种潜在的影响对学生成长起到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p> <p class="ql-block">图片:杭州市大关小学校园</p> <p class="ql-block"> 思考:杭州土地寸土寸金,几所名校都严格限制班容量,尽量控制在每班40名左右。学校规模也不大,学生总数大都一千多人。他们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不断复制新的名校,却绝不把学生向一所学校填灌。反观我们的城区学校往往都存在着学校规模过大,校园面积小,活动空间受限的现实问题。另外,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除了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发展学校的文化内涵。学校可以在教学改革与创新、在师生阅读、在德育建设、在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多下功夫,努力探索教育的本质,真正创建出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校园,创建出师生愿意在此快乐学习与工作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二、优质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向美向善,立德树人</p><p class="ql-block"> 理念是行动的灵魂。一所好的学校一定会有优质的教育理念作支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求是集团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大关小学“求美向善”“以美育人”;高桥小学校训是“上善若水”,要有善心、善言、善行。大关教育集团“艺术在左,学科在右,美在流淌,善在孕育”。高桥小学南江校区以“诗意文源”为文化内核,以“诗画南江”为文化指引,以“博雅仁爱的师长培育灵动睿智的学子”为目标,创“如诗如画如南江”的教育新意境……每所学校都用这些蕴含着真善美的优秀理念来发现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内容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不断具体化,激发每一位学生内心的真正动力,为学生的未来奠基,为学生的一生规划,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杭州萧山区高桥初中</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杭州萧山区高桥小学</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杭州大关小学</p> <p class="ql-block"> 思考:文化、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要创新理念,办出特色,不是在内容上做文章,而是在育人方式上转变。努力挖掘学校文化,大处着眼,细处着手,精耕细作,精益求精!万事不求全,而是求专,求精!创新理念和打造特色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站在为了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角度去思考,给每一个孩子都创造成为最好自己的机会,竭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成长课程,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出彩!让学校出彩!</p> <p class="ql-block"> 另外,把教联体中心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徽等元素移植给成员校,而忽略成员校各自原有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做法,并不能真正有效建构与重塑教联文化,而应是各校成员一起寻找方向、重塑愿景、建立起价值自信,建构价值认同的体系才能真正成为教联体文化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三、科学的管理模式一一发展每一位教师</p><p class="ql-block"> 学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科学的管理。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高桥中学在教师队伍培养上不仅依靠科学的治理体系、民主的议事氛围来激发每个人的活力,更要给予青年教师发展“量体裁衣”式的帮扶,使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实现共同发展,成为学校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储备人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杭州高桥初中教育集团青年教师培养“122356”工程</p> <p class="ql-block"> 高桥小学营造“专业立身”的氛围,实践“文化引领、伙伴加油 、业务充电、集体行走”的成长道路。通过 “项目裹挟”,让不同能力特点的老师能主动寻找自己发展的“C”位,利用数字化现代科技赋能、师徒结对团队共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助力青年教师的拔节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杭州高桥小学教育集团利用数字化赋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 每一所学校都立足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套自己独到的管理策略,以岗位成才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建立具有高文化素养、竞争意识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思考:走进杭州学校,当我们徜徉校园,驻足观察课堂内外的老师和学生时,能感受到师生在校园的“惬意”和“享受”,老师们忙的不是提高分数,不是应付检查,而是忙着“读懂”孩子。符合社会需要的办学思想才能使学校持续生存和发展,办学思想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搞得老师们无所适从、疲累不堪,任何一种办学思想都应该回归教育的本源,坚持教师为本,学生为本,打造幸福教育。</p> <p class="ql-block"> 其次,如何给予交流的教师归属感,提高教师对新环境的认同度,降低管理与交流阻力,激发教师专业进取的动力,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提升,是教联体办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让教师们慢慢地相互接纳,积极地互帮互助,真正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既需要总校有大格局、大胸襟,也需要分校有大智慧、大情怀,想方设法摸索出切实可行的行动策略,共同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办学道路,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名教师,培养好每一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四、鲜明的教育特色一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教育</p><p class="ql-block"> 学校找准自己的坐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才有生命力。江浙沪的这几所学校都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真心实意地践行素质教育,立足实际,发展特色。</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小学</p> <p class="ql-block">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小学在开足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集团教育资源、家长社会资源对有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开设多门选修课和学科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关小学以民乐、西乐、书法绘画、歌舞健美为特色,开发意现课程,培养学生美的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校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拓展渠道,放眼世界,开展国际交流活动。高桥小学教育集团推进不同校区之间课程的辐射,让摄影、版画、足球、旅途中的科学、智慧农业等课程在原校区生根,在其他校区发芽,大力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力。通州实验小学,把学校变成天然的生态园、开放的校史馆、创意的课程群、特色的文化苑、灵动的生命场……一个个深受学生和家长喜爱的课程,如一颗颗璀璨晶莹的珍珠,在心怀诗意、富有追求的教师团队的开发与实践中,被串成闪光的珠链,放射出独特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杭州高桥初中</p> <p class="ql-block"> 每所学校都注重打造教育场域,充分利用空间,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课程现场。所有的走廊、角落都是孩子们学习展示的地方。从学校的图书室儿童视角的设计和清晰的印记可以看出孩子们经常光顾;楼道内的墙壁是学生涂抹的“农业文明”彩绘;走廊的一角是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墙壁上悬挂的是“种子传奇”的积累和介绍,还有大队部的宣传栏,孩子们用工整的粉笔字记录着各队部的具体分工和任务;从无土栽培实验室出去就到了“空中农场”,楼顶农场种植的蔬菜、花卉、果树品种繁多;在信息教室外的走廊上摆满学生的作品;低年级教室门口的墙壁上装有益智类的学具;楼间连廊是学校的博物展馆,摆有校友捐赠的恐龙蛋化石和恐龙化石骨架;教学楼和宿舍楼之间用玻璃打起的棚子是孩子们的美术长廊,孩子们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琳琅满目,个人作品展定期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杭州大关小学</p> <p class="ql-block"> 思考: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并非只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课堂也可以是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那些有教育指向的校园环境,更能让孩子们自由“输入”和“输出”。校园越是开放,场景越是丰富,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就越是高昂。走进杭州名校,漫步校园,随意一个转身就能发现一个场馆。学生带领着你游走在校园里每个“神奇”场馆侃侃而谈时,我们看到的是课程落地生根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杭州高桥小学</p> <p class="ql-block"> 每个学校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一所学校真正的文化就应该是学生骨子里的文化自信感和文化输出能力。这些特色发展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能够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因此,集团化办学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学校的优势,注重个体差异和特色发展,做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p> <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于杭州建兰中学</p> 聆听大咖分享 感悟教育智慧 <p class="ql-block"> 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除了实地参观5所杭州名校,我们还有幸聆听了夏国良、江萍、钟玲芳、王笑梅、黄碧峰、丁利民、吴新平、黄建明、饶美红这些名校长和教育大咖的报告。专家们的报告精彩纷呈,不仅给我们政策层面上的解读,还给出了一个个模型,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可行性对策。他们把我们带入了新境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既得到观念上的洗礼,更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管理技艺的增长。各位优秀教育家的分享让我看到了他们“心有真情怀,行有大格局”的伟大教育家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儒雅的吴新平校长介绍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了然于胸、信手拈来;知性的丁利民校长讲述学校发展的历史、数字化智慧管理,神采飞扬、侃侃而谈;钟玲芳校长的报告既有仰望星空追寻教育理想的超越,又有脚踏实地把理想化为现实的智慧,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美好教育的美好样子”;还有王笑梅校长提到的全媒体时代,校长要具备媒体素养,对外塑造品牌形象,得到社会广范认同,助力品牌办学,当校长也要当名师,做学校的首席学习官,领导班子做学习的先行者……这些都让我醍醐灌顶,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黄建明校长,因为自己有幸应邀成为这场讲座的主持人。出于主持工作的需要,我上网查阅了黄校长的相关资料。黄校长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副会长。他既是全国首批研学实践基地的开创者,也是全国第一个公办义务教育连锁化办学的先行者。他在1999年担任求是小学校长时就开始了对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探索。正是他20多年前对求是小学的成功探索,才让集团化办学的旋风在浙江杭州全面刮起,形成蓬勃发展之势。黄校长在讲座中用朴实的言辞,用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从根源上分析了造成教育不均衡的原因,为打破教育不公平所做的探索,以及开启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励精图治的经历和故事、解决相应问题的具体策略,处处可见黄校长睿智的思考和大爱的情怀。教育为公平而教,从黄校长身上能看到他超前的眼界和思维,以己之力改善教育问题的魄力与能力,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每个学生能不能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能不能“在家门口上好学”,为此在几十年间创办、改造了多所学校,提出了集团化办学的口号,以一位好老师好校长,培养出一群好老师好校长,让教育公平真正惠及千家万户。</p> <p class="ql-block">图片:应邀主持黄建明校长的讲座《家门口上好学》</p> <p class="ql-block">图片:与黄建明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求是集团化办学创始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校长的个人素质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生命与活力。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们这次考察的几所学校的校长都是有思想、善思考、勤学习、敢创新,有担当,事业心强的优秀教育家。教育要讲情怀,方法和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情怀却来自对教育的初心和大爱,做好教联体办学更需要践行者们“心有真情怀,行有大格局”。</p> 他山之石可攻玉 且学且思促发展 <p class="ql-block">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通过这次访学,对于杭州市集团化办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p><p class="ql-block"> 1、政府重视。杭州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教育是首要的民生工程,实现教育全域优质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期盼的重要路径。因此从一开始就做好顶层设计,大力扶持。</p><p class="ql-block"> 2、历程较长。杭州市开展集团化办学探索已有20余年,从1.0版的名校教育集团,到2.0版的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再到3.0版的区域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不断迭代升级,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裂变和蝶变,从而让区域内每一所学校都拥有持续生长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3、机制完善。一是领导机制完善,政府支持,权责分明,依法管理。二是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很好的实现了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名师资源共建共享。三是教育评价机制完善。建立了基于绩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发展的增值评价体系,基于差异的分类评价体系。</p><p class="ql-block"> 杭州经济发达,城乡差距小,对教育的投入大,实现“教育共富”有经济上的保障。湖北多数地方财政困难,所面临的大环境有差距,在学习先进的过程中有些硬件的投入可能没办法达到,但正如开班仪式上刘期锡主任所说:我们要学习别人背后的、看不见的东西,要看到看不见的趋势。而这些名校先进的教育理念、意识,追求卓越的内部机制正是我们要学习借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都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亲历者,从“集团化”到“教联体”,我们湖北教育牢牢抓住“共同富裕”时代之潮,步履不停,坚实地走好美好教育的每一步。今年,新一轮“省级教联体”办学模式已经启动,作为教育人,在教联体发展的道路上,我们都将扬帆起航,怀揣着教育的初心和热爱,努力打造教联体新生态,让教联体真正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顶峰遇见海晏河清的教育山河。</p><p class="ql-block"> 感慨之余,写一首小诗为此次访学作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南冬景似春华,千里访学耳目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寻芳问道学无涯,吴越大地取真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顶层设计建体系,联动赋能育新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潜心取得真经去,立足岗位谱新篇。</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