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沈阳有一座二战时期关押盟军的战俘营,被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它就是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地坛街30—3号的“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在大门的两侧有两组石碑,左边这组石碑上面记述着“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的简介,大门右边这组石碑上面刻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以后,左边是“宣传栏”</p> <p class="ql-block">大门的前方是青铜浇铸的一组雕像,名为“抗争”,雕像总高2.8米,这是六人组雕,是以当年被关押的美英等国士兵为形象进行创作的。他们的形态各异,但都从各个角度仰望着前方,好像在盼望尽快回到自己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在“抗争”雕像前方,有一眼水井,是当年战俘营的专用水井,现已用玻璃罩保护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进入检票口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外表斑驳的大烟囱,高29.5米,是当年战俘营取暖用的锅炉房,在大烟囱旁边还有一座用红砖砌筑的水塔,它们都是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中保留下来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三根柱子为主框架的金属雕塑。</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横板上铸有“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及“1942.11—1945.8”雕塑下面大牌子上是“总说”介绍战俘营的简单历史。</p> <p class="ql-block">这座锈迹斑斑的铁立方,它就是二战盟军战俘营的主展馆,铁立方的外墙是钢板制成的,斜切出几条上宽下窄的闪光带,象征着黑夜中划破天空的探照灯,战俘挣扎在白色恐怖之下。</p> <p class="ql-block">走进主展馆大厅,大厅中央这组雕塑名为“磨难”,表现了战俘在战俘营里历经磨难的场景。在这组雕塑后面的墙上还有一组浮雕,真实再现了当年战俘们被押往战俘营途中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主展馆展示的实物、视听、雕塑、历史图片等,都在二楼,我们先上二楼进行参观。上楼梯靠墙一面全是“浮雕”。</p> <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在太平洋战争中美英对日作战遭到重大失利,驻军菲律宾名将麦克阿瑟继任者温莱特中将为保全军将士的生命最终率美菲联军投降,大批盟军成为日军的俘虏。为了关押和役使盟军战俘,日本在其本土及海外占领地建立了200多处战俘营,日军违反关于战俘待遇的相关国际公约、对盟军战俘进行了残酷的折磨和精神摧残,死亡率高达16%以上。</p> <p class="ql-block">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原名"奉天俘虏收容所",是日军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立的中心战俘营。该战俘营本所位于沈阳,分所位于吉林省双辽市及辽源市。从1942年11月至1945年8月,共关押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法国等国家的战俘2000多人。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是关押盟军战俘国别最多、级别最高、数量最大的一座战俘营,是二战期间日本所设战俘营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建造这座战俘营的真正原因,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占据东北,把东北当成一个物质生产的超级基地,军工生产还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所以就从太平洋战场上俘获的盟军战俘里选出懂机械加工制造的技术型战俘,把他们押送到沈阳。这组雕像就是日军在奥德内尔战俘营挑选的2000余名战俘,乘“地狱之船”鸟取丸号从菲律宾经过一个月的航行押运至奉天沈阳。</p> <p class="ql-block">这是菲律宾至奉天沈阳航行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当时沈阳战俘营还没有建好,所以先在沈阳北大营设立了一个临时的战俘营,都是临时的窝棚,战俘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第一个寒冬。</p> <p class="ql-block">1943年7月29日奉天俘虏收容所建成投入使用(沙盘),原东西宽150米,南北长32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内有战俘营房三座,每座营房可关押战俘640余人,从1942年末到1945年二战结束,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共关押了2000多名美国、英国、奥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新西兰战俘,其中绝大多数是美国人。约百分之十六的战俘在关押期间死亡,其余战俘战后回到各自国家。</p> <p class="ql-block">战俘白天劳役的场地代号为MKK的准军事工厂,晚上被押回战俘营。战俘年龄、级别不一,其中校级以上军官523人、将军级以上76人,率众投降的温莱特中将级别最高。</p> <p class="ql-block">平时的伙食都是发霉的粗粮还吃不饱,每天还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作,战俘长时间吃不饱,体力下降,健康没有保障,所以战俘在关押的三年多时间里,死亡了几百人。</p><p class="ql-block">这组图片是这三名战俘忍受不了非人的折磨逃跑,被抓回来,残忍的日军意然当众枪毙了他们。</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就是在战俘心中烙下深深阴影的“公牛”叫石川,他是战俘营的上尉执行官,战俘们给他起了个“公牛”的绰号,几乎每个战俘都领教过“公牛”的凶暴。在日本投降前夕,这个以虐待战俘为乐的“公牛”石川上尉神秘失踪,再也不见踪影。在战后缴获的日军这份绝密文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对于曾经虐待过俘虏的人员,可以帮助他们迅速转移,或在不留线索的前提下予以遣散。” 也许,这是石川上尉神秘失踪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战俘见日军必须敬礼,否则就要挨打,关禁闭。</p> <p class="ql-block">战俘营四周高大围墙和电网,整个大院的四角都有岗楼,高达九米,居高临下,对营区情况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这是死难者碑墙,是由沈阳市政府出资修建的死难者纪念碑。日军在战俘营的暴行从末间断,长期虐待和极端的恶劣生存环境造成战俘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十六以上。纪念墙上刻着死去战俘的名字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看前方这个小房子是干什么用的。</p> <p class="ql-block">原来是战俘专用的盥洗室和侧所</p> <p class="ql-block">这是复原的一号战俘营房,是三栋营房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原始建筑。面积1165平方米,水泥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里面都是两层的床铺,战俘们睡觉时一个挨着一个,非常拥挤,两旁的门外是日军看守,这里共关押320名战俘,在破旧的床铺和肮脏不堪的环境中战俘们坚持了三年。</p> <p class="ql-block">在一号战俘营一楼专门辟出漫画展,都是当年盟军战俘所作的漫画。在当时及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1475号战俘威廉•克里斯蒂•沃特克、438号战俘巴顿•富兰克林•品森和1658号战俘马康•弗蒂尔用铅笔创作了上百幅表现战俘劳作和生活的漫画,最后竟成为那段鲜为人知历史的珍贵见证,看着这些发黄,发黑的珍贵漫画,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具有一定水准的作品竟然是在牢狱中偷偷摸摸完成的,在现今看来这些作品都是无价之宝。</p> <p class="ql-block">日军办公用的平房,东侧的一处附属用房和战俘医院。</p> <p class="ql-block">档案室复原</p> <p class="ql-block">这是所长松田元治办公室,松田元治1942年12月14日被任命为奉天俘虏收容所所长,1945年8月沈阳盟军战俘营解散后,松田藏身民宅被捕,后于1946年9月被美军上海军事法庭以虐待战俘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驻战俘营的日军工作人员主要负责管理战俘的生活起居、劳役、一般疾病的治疗、语言翻译以及战俘与家属通信邮件的检查等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为惩罚所谓严重违反日军内部规定的战俘而设立的禁闭室。在禁闭室空间狭小,战俘在里面无法站立或躺下。如果战俘在禁闭室睡觉,巡逻日本哨兵会用刺刀将其捅醒,这里对于战俘来说是最无人性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雕像是日本看管战俘营军人投降仪式。两个美军接受两个日本军人的投降,一个日本兵递上军刀。这里也是二楼的出口处。</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6日和9日,为了尽快消灭最</p><p class="ql-block">后一个法西斯日本,美国战略空军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迫于世界和国内的压力,日本天皇裕仁于1945年8月15日向全世界宣告无条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日本投降前根据事先截获情报,美军于1945年8月16日派出营救小组空降奉天解救盟军战俘。由于驻守奉天的日军得到日本投降的消息,所以友善的接待了营救小组。同时苏联红军也到达战俘营解除了日军的武装。战俘们结束了近三年的噩梦,生活重新获得了自由和新生。战俘获得解放后乘坐火车经由大连旅顺,最后乘坐美国的医疗船离开中国返回各自家乡。</p> <p class="ql-block">战俘老兵的新生</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反人类、反人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美、苏、中、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世界人民的胜利而告终。</p><p class="ql-block">曾经,在中国东北这块土地上,日本侵略军不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还对太平洋战场的2000多名盟军战俘进行奴役和摧残。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盟军战俘们以乐观向上的精神与日军进行顽强的抗争。同时,与中国工友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长达三年之久的羁押期间,很多盟军战俘长眠于此。</p><p class="ql-block">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的历史尘封了半个多世纪,如今将这段活生生的历史真实再现,以期时刻昭示后人:正视历史,牢记历史教训,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让和平、友谊、进步,永远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旋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