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留园:中国古典园林教科书

叶老师

<h1>农历癸卯年十月末,四十年后金秋时节重游苏州园林。本应处于旅游淡季的姑苏城依然人声鼎沸,在摩肩擦踵的夕阳红人流拥挤下,仅挑选了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AAAAA级园林景区作为重游的对象,即“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和“中国古典园林教科书”的留园。</h1> <b>留园位于苏州市阊门外,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与拙政园同为国家AAAAA级景区。留园的建筑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在一个园林中就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b>,<b>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被誉为古典园林教科书 。</b> 今天来到留园,许多人都被那窄小的入口“欺骗”。留园主门又小又简,小到和今天百姓家里的防盗门差不多大,只有上方刻有凹书“留园”二字,充分体现了私家园林主人的内敛。 小门之后别有洞天。留园总面积约为20390平方米,集住宅、祠堂、家庵、庭院于一体。全园虽不及拙政园大气深邃,却更注重对空间的利用,结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游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园导游图(放大观看)</h5> <p class="ql-block">全园大致分为中、东、西、北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园的三任主人:徐泰时、刘恕和盛康</h5>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是太仆寺卿徐泰时宅园,又称东园。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清同治年间,盛康(号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盛康将自己晚年的号也改成了“留园主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园的第四任主人盛宣怀</h5> 此园虽俗称“刘园”,然而“满园春色留不住”。盛康去世后,他的长子继承了留园,成了留园的第四任主人。盛康的长子即那位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的盛宣怀,大名鼎鼎的洋务派代表人物。他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他也是北洋大学和南洋公学(即天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创始人,因此还有“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的美称。在盛宣怀的经营下,留园才成为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世界级范例。 <p class="ql-block"><b>苏州留园,以人留名。除了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之外,他在留园家中有两个女佣,一个叫做吕葆贞,一个叫做倪桂珍。吕葆贞生下的女儿名叫赵一荻,这个日后被称作赵四小姐的女人,陪伴着少帅张学良度过了被囚禁的漫漫余生。另一位女佣倪桂珍的人生更加开挂,因为她有三个女儿,分别叫做宋蔼龄、宋庆龄和宋美龄,各自嫁给了孔祥熙、孙中山和蒋中正。</b></p> 我们将从中部老留园所在地开始,翻开这部“中国古典园林教科书”。 <h1>留园中部</h1> 留园中部是原来寒碧山庄的基址,中辟广池,西、北为山,东、南为建筑。假山以土为主,叠以黄石,气势浑厚。山上古木参天,显出一派山林森郁的气氛。山曲之间水涧蜿蜒,仿佛池水之源。 进留园门之后是个院子,天井小而雅静;回廊一侧白墙诗赋,另一侧留着方洞。 古木交柯。留园十八景之一,南面庭院靠墙筑有明式花台一个,正中墙面嵌有"古木交柯"砖匾一方,花台内植有柏树、云南山茶各一,仅二树、一台、一匾。就形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运用了传统国画中最简练的手法,化有为无,化实为虚,使整个空间显得干净利落,疏朗淡雅。 砖额上“古木交柯”四字为清代郑思照手书,其意为以树喻人。翻译成白话是说“古柏、女贞在地面以上人能看到的部分亭亭玉立,礼貌相对;而地面以下人看不到的地方相互依存、交柯连理”,寓意家庭和睦,夫妻恩爱。 绿荫轩。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绿荫小轩临水而筑,轩外景色溪山深秀。 进入绿荫轩,朝北整面无墙,完全敞向山池,这三种墙面的处理手法是“掩映—透漏—敞开”。 建筑似轩,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寒碧庄时已有。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筑"。 曲溪楼。建筑临水,二层,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三米左右,南北长十余米。历史上的“王羲之在浙江兰亭曲溪流觞”的故事很有名,而留园主人非常敬重王羲之,向往那种曲溪流觞洒脱不羁的闲情逸致,于是将濠濮亭面这座临水池的楼取名为“曲溪楼”。 濠濮亭。曲溪楼前的小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濠即濠上,濮为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 春到曲溪楼——留园纪念邮票之一。 明瑟楼。北对水池假山,前有平台,南为小院,为一座二层重檐小楼,屋顶形式为半边歇山,半边硬山,与相邻的涵碧山房硬山顶相协调,两者组合在一起,是留园中部的主体建筑。 明瑟楼下方室称“恰杭”,杭在《唐韵》中与航同,《说文》曰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处看来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此名在盛氏时已有。 上层建筑三面明瓦合窗。推开明瓦合窗,眼前开阔,清风徐来,吹皱一波池水。明瑟本意为洁净鲜明,眼前的景象正好与“明瑟”二字相扣。 1981年留影于明瑟楼前。 涵碧山房为中部主要建筑,建筑三间,卷棚硬山造,东面紧靠明瑟楼。明瑟楼就像画舫的前舱,涵碧山房犹如船舱,两座建筑组成了一艘形神兼备的“写意抽象式”画舫,微风吹拂,波光荡漾。 涵碧山房前面是观景平台,正临荷池,水清如碧,为园主夏日纳凉之处,所以俗称荷花亭,这是园主人观赏湖山夏景的地方,湖中还有一座别致的绿荫曲桥连接对岸。<br> 涵碧山房厅堂高大宽敞,陈设朴素,周围老树浓荫,风亭月榭,迤俪相属,楼台倒影,堪称图画。 涵碧山房秋色——留园纪念邮票之二。 留园空间处理巧妙,步移景换。 江南三大名廊是苏州沧浪亭的复廊、拙政园的水廊和留园的曲廊。留园园内长廊环园而绕,将各个景点串联起来,高低逶迤,明暗相间,为建筑艺术精华。 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曲廊前方通往闻木樨香轩。 闻木樨香轩为中部最高处,山高气爽,轩前有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木樨即岩桂。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 小蓬莱。《史记》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处景点在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二面曲桥相连,上面架以亭式紫藤棚架,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小蓬莱左后方的小亭为可亭。 可亭,取白居易之“可以容膝,可以息肩,当其可斯可耳”之意,指此处有景可以停留观赏。可亭为六角,飞檐攒尖,结顶为一花瓶倒扣,整组建筑打破了整齐划一的布局,给人既有变化而又美观自然的感受。 远翠阁。与明瑟楼南北相对的远翠阁为刘氏时期筑起的小楼,当时命名为“空翠”,后改名含青楼。盛氏得留园后,自唐方干诗句“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获得灵感,更名为“远翠阁”。 远翠阁虽然名为“阁”,实则是一座歇山顶二层小楼,有回廊围绕。上层与明瑟楼一般,三面明瓦合窗,推开窗户,宜远眺,绿树翠竹,映入眼帘,清新而富有野趣。 远翠阁底层为“自在处”,即是心得自在之地。陆游有诗云“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借花的恣心自在之态,表达出人的自在心态。 远翠阁之夏——留园纪念邮票之三。 <h1>留园东部</h1> 留园东部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长廊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成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 古木参天 汲古得修绠。汲古得绠处位于五峰仙馆西北,回顶圆作硬山顶,与五峰仙馆后部有小门相通,又有蟹眼天井相隔,环境清幽。 “汲古得绠处”名字听上去很拗口,却也是出自典故。唐代文学家韩愈有诗曰:“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绠,即井索,修绠,即长的井索,意思便是读书好像汲深井水一样,必须得用长绳。盛氏家族掌管留园时,以此为书房名。 经过曲廊,即将抵达留园最重要的庭院——五峰仙馆。 五峰仙馆因盛康从文徵明停云馆中得峰石放在园内,故名"五峰仙馆"。 五峰仙馆的名字源于李白的诗句“庐山东南五老峰,晴天削出金芙蓉”。五峰仙馆南面的庭院中有一组湖石假山,正是按照庐山的五老峰的意境来堆建的。其间有五个山头,暗喻馆名中的“五峰”。 仙馆有一个别号——“江南第一厅堂”。仙馆的建筑体量比较大,和留园第一代主人徐泰时有关。徐泰时曾常年为皇帝修建宫殿,出手自然比较大。 正面厅堂面阔五间,中间用纱隔屏风隔出前后两厅,其中前厅约占了整个建筑的三分之二的面积。正厅中间朝南设供桌、天然几、太师椅等家具,左右两边分设几椅;众多家具将正厅空间分隔成为明间、次间和梢间等空间系列,这样的空间分布较一般的江南厅堂更加错综复杂,典雅繁美。 五峰仙馆的梁柱和家具,以前均为楠木,故又称为楠木厅。因此,楠木厅成了留园主人招待贵宾、举办婚寿嫁娶重大事宜的主要场所。 五峰仙馆内掩藏着一个“珍宝馆”:收藏着留园三宝之一的“雨过天晴”大理石屏风、绢画心仔槅窗、清马锡藩所书《兰亭序》的红木屏门,以及各色楠木家具等。其实,五峰仙馆本身也是一件宝贝。 留园三宝之一的“雨过天晴图”大理石屏风,其石色备五采,气若云水,浑脱天成。其中间部分隐隐约约群山环抱,悬壁重叠,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飞悬,上部流云婀娜,正中上方,挂着一轮明月,这是一幅自然形成的水墨山水画。这块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产于云南点苍山中,厚度也仅有15毫米,是从相距千里之外的云南运到苏州留园。 <p class="ql-block">五峰仙馆正间后步柱间正中的4扇红木屏门,刻有《兰亭序》全文,记载了王羲之等文人雅士在兰亭聚会的场景。将此文置于宴客厅堂正中,好似表达园主对“曲水流觞”风雅之趣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屏风左右两边纱隔嵌有彩色窗心画,用的不是纸张,而是奢华的绢帛,是真正意义上的“纱”隔。这些书画均出于名人大师之手,艺术造诣非常高。</p> 揖峰轩。宋朱熹《游百丈山记》有"前揖庐山,一峰独秀"。此建筑西有一湖石名"独秀峰",轩前庭院称"石林小院",庭院内有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太湖石峰。园主痴石,借用米芾拜石典故,称其轩为揖峰轩。 揖峰轩建筑为硬山造,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 还我读书处位于揖峰轩后,为一独立的幽僻院落,斋名源于西晋陶渊明《读山海经》“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句意。此书斋为硬山顶两层小楼,布局大有讲究,坐西面东,斋前有回廊庭院,院中置湖石花坛,内植古木,树姿苍劲。 可以料见当年的主人,便在这样幽静清雅的环境里吟诗作对,大隐隐于市的。 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建筑三开间九架屋,并环有走廊。馆为盛氏时所建。 林泉耆硕馆为一厅两翻轩,南北装修不同。北为方梁,有雕花;南为圆梁,无雕花。窗及地坪方砖也有所不同,故又称鸳鸯厅。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 待云庵(或称贮云庵)。留园晚期主人盛康别号待云庵主,告老还乡后,在苏州购得刘氏寒碧庄,经修葺后改名留园,此处是盛氏家庵,也是园主参禅礼佛的一方净土,故名待云庵。 “待云”二字原为朝西砖细门宕上的砖匾。后经园林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应作贮云,即孟郊诗云“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今已根据史料,恢复原名。 回廊辗转向前行 眼前一片豁然开朗,来到一个水池庭院,中间是一块高高耸立的湖石。此处小院以冠云峰为中心,周围的几座石峰、池子和几组建筑犹如众星拱月,冠云峰居中,其后是冠云楼和冠云亭。 冠云峰是留园三宝的第一宝,也是留园的标志。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重5吨,高6.5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独峰观赏假山湖石名峰,齐集太湖石“瘦、皱、漏、透、清、丑、顽、拙”八奇于一身。冠云峰的上部仿佛一只老鹰栖息在峰顶,石峰下部如一只乌龟昂首向天。而石峰倒映在水池中,好像女子对镜梳妆。郦道元的《水经注》有“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之句,冠云峰之名即由此而来。 1981年冠云峰留影 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花石纲在名著《水浒》中也有描述:北宋末年,宋徽宗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有时为了搬树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围墙甚至房子,天怒人怨,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宋江的农民起义,不久,北宋政权由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于为金所灭,徽宗自己也做了俘虏。冠云峰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 冠云亭。为观峰而设,亭为六角攒尖,顶部饰有如意桔子。<br> 冠云峰后侧就是冠云楼。建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楼下正中有横匾题咏——仙苑停云。 横匾下还镶嵌着一块外罩玻璃镜框的灰黑色古代鱼化石,这就是留园三宝之一的第三宝:鱼化石。鱼化石呈薄片状,上面有二十多条小鱼栩栩如生,头骨、脊椎骨、肋骨清晰可见,保存在坚硬的沉积岩页岩中。据说距今有大约两亿年,如此久远的生物遗骸能保存至今实属罕见。<br> 因玻璃反光,鱼化石照片拍摄不清,故下载另一幅化石图片放置于此,供仔细察看这件稀有的观赏珍品。 冠云峰晴雪——留园纪念邮票之四。 亦不二。意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语言。建筑为半亭形式,后倚走廊,亭后廊墙上开有圆洞门,贯通东园一角。小亭正北,面对待云庵。 太湖石假山 东山丝竹。门外的“东园一角”原来是盛家戏楼的位置,后来戏楼被大火烧了。现在平江路中张家巷的中国昆曲博物馆里就有这座楼的模型。 东园一角 亭台楼阁 竹影婆娑 <h1>留园北部</h1> 北部原有建筑早已废毁,现广植竹、李、桃、杏,"又一村"等处建有葡萄、紫藤架。其余之地辟为盆景园,花木繁盛,犹存田园之趣。 又一村。三个字盛氏时即有,开始系指东面一片,即"花好月圆人寿轩","少风波处便为家","亦吾庐"这一片范围。 苏州盆景,历史悠久,技艺精巧,风格独特,是我国盆景艺术的一个主要流派。留园的盆景园与虎丘万景山庄、拙政园盆景园并称苏州园林的三大盆景。 留园的苏州盆景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树桩盆景,又称盆栽盆景,另一类是山石盆景,又称山水盆景与或是称为山石盆景,再从中分出水石盆景与旱石盆景。 留园盆景园 留园盆景园 这是留园盆景园的镇园之宝:百年迎客松,属于园中最大的一处盆景,树冠层叠,状如松伞。 斧劈石假山。以三四米高的青灰色斧劈石做成,尖峰险峻,上植有低矮苍劲的柏类,更显假山之高大气势,池中绿萍,红花点缀,清水环绕,颇有传统水墨画的感觉。 以苏州留园春夏秋冬四景之纪念邮票,结束对中国古典园林教科书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