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2023年12月初,一个初冬的时节,我来到了浙江省嵊州市仙岩镇岩头村,这是个红色的村庄。</b></p><p class="ql-block"><b> 这次回到嵊州老家,一个想法就是想到父亲当年打游击的地方岩头村去看一下。尽管自己身体不太好,但堂弟弟妹非常热情,决定开车送我们去。凑巧的是父亲老战友夏白的外甥女夫妇听说我们要去,也开车赶过来。现在的岩头村已经是嵊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经常有市民来参观。红色村落早已看不出当年小山村的原貌,展览馆也是在原有的祠堂基础上修建的。</b></p> <p class="ql-block"> <b>岩头村这山沟里的小山村,当年是嵊新县委在抗战时期为了躲避敌人的白色恐怖,藏身隐蔽的地方。也是岩头部队诞生的地方。当年县委丁友灿同志和我父亲就经常驻扎于此。</b></p><p class="ql-block"><b> 抗战爆发后,日寇侵略了中国大部分土地。1942年,嵊县也沦陷了。日寇的魔爪也侵犯到了嵊县地区。他们烧杀掠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全国各地纷纷组织抗日武装,抵抗侵略。嵊新县委也成立了以邵明同志为主要领导的部队工作委员会。商讨建立抗日武装,打击侵略者。</b></p> <p class="ql-block"><b> 1942年7月建立了嵊新地区第一支抗日武装,嵊东抗日独立中队。可是由于我党没有武装斗争经验,没有掌握部队的领导权。这支队伍和地方上的一土匪武装合并后成份复杂,上当受骗,结果被国民党武装吞并,许多战士被杀,只有极少数人逃了出去。第一支抗日武装就这样流产了。</b></p><p class="ql-block"><b> 1942年12月,嵊新县委同志们接受了血的教训。认识到党一定要掌握部队的领导权。他们在画图乡爱国绅士张仲愚的帮助下,把脱险回来的战士重新组织起来,又招进以地下党员为主的新的战士,买枪支弹药重新建立新的武装。队长,指导员和各班班长都由共产党员担任。竹明山担任队长,我的父亲周士标担任了指导员兼任党支部书记。下面有三个班,由朱一松,竹见山,方初担任班长。</b></p><p class="ql-block"><b> 当时的部队注重思想教育,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等著作,还组织军事训练。使部队的思想军事能力有了大部提高。他们利用山区隐蔽地形打游击。对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了打击。打了几个胜仗。赢得了乡亲们的支持。老百姓亲切的称呼他们为“岩头部队”。</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组织架构图</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岩头部队打仗时穿过的军装,军号,用过的武器和弹药,</p> <p class="ql-block"><b> 看着这些当年岩头部队用过的东西。可想而知当时的境况是多么艰苦。但岩头部队的战士们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始终跟党走,坚决打败侵略者。这种坚强的信念多么值得我们钦佩。</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父亲曾经告诉过我,他投笔从戎到山里打游击,有一次进城办事匆匆回家一趟。当奶奶看到他一身疥疮衣服领子上都是虱子。不禁失声哭了。不知他为什么不在家好好过日子,而要到山上受苦。因父亲从小学习很好,我爷爷(裘翌芳)是县里著名的剡山小学校长,本想培养他继承家业。当个老师。可他的志向早已脱离了小家,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父亲告别了双亲,继续上山去打游击。为了不拖累家人,还把自己的名字(裘愉申)改成了周士标。</b></p> <p class="ql-block"><b> 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岩头部队从最初三十几人,十几杆枪。1944年2月扩编为嵊新县抗日自卫大队。1945年2月又和奉化地区合并为嵊新奉抗日自卫大队。这支部队后来大部汇入四明总队,后又与浙东其他部队合并为浙东游击纵队新四支队。“北撤”后,又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三旅九团。成为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从此,这支部队参加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从胜利走向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硝烟早已散去,如今的岩头村,盖了新房,通了公路。变化很大。唯一不变的是,岩头村没有忘记自己的革命历史,没有忘记老一辈游击队员血染黄沙。他们把祠堂堂改成了纪念馆。永远记住自己红色的历史,教育下一代。我们作为革命后代,更是不会忘记父辈的经历。沿着父辈的脚印,把传承革命历史的工作继续做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