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话大理(3)—大理喜洲

空山新雨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个仅听名字就让人心生欢喜的地方—大理喜洲。喜洲隶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在大理市北部,西倚苍山,东临洱海。往远了说,喜洲在隋唐时期称“大釐睑”,是南诏时期军事重镇;而工商业的发达又让他成为了云南的商贸中心之一;更值得称道的是,喜洲还是</b><b style="font-size: 18px;">一个妥妥的历史文化名城,</b><b>在明、清两代,镇中就有“二甲进士八十个,举人贡生数不清”的说法。往近了说,喜洲是</b><b style="font-size: 18px;">老舍笔下的“东方剑桥”,</b><b>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b><b style="font-size: 18px;">2012年喜洲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喜洲街区于2021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b></p> <p class="ql-block"><b>2023年5月6日,我们仨包了一辆车环游洱海,</b><b style="font-size: 18px;">一路上有风为伴,有蓝天相衬,</b><b>下午大约两点半,我们来到喜洲古镇。</b></p> <p class="ql-block"><b>这是喜洲古镇的西门—正义门,位于S221(大丽线)</b><b style="font-size: 18px;">东侧大约500米左右,我们在这里下车步行前往喜洲古镇。早年间</b><b>镇上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一道,现仅存两道,即西面的正义门和东面的东安门,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东安门。喜洲城门与以前所见城门完全不同,只有城门,没有城墙。这座地标式的建筑,始建于清朝末年,历经修缮,今天看到的是清末民初喜洲商帮四大家中的翘楚严子珍发达后出资新修建的。因其修建时恰逢袁世凯复辟,为表示对</b><b style="font-size: 18px;">云南督军蔡锷发起的</b><b>护国运动的支持和拥护,彰显国家正义,所以取名正义门。</b></p> <p class="ql-block"><b>这座重檐歇山顶二层阁楼式建筑,坐东朝西,层高6米,门洞近4米宽,有两扇朱红色的铁质大门。大门正对喜洲古镇的市上街,是进入喜洲古镇的重要通道。旧时在外的游子回来喜洲,不管是坐车骑马或坐轿,到了正义门就得下来步行进入,以示对家乡父老的尊重。阁内二层楼塑有持毛笔的魁星像,所以喜洲人又称其为魁星阁。</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正义门面朝东(面朝古镇)的一面,右侧有一木梯可上二楼观景。正义门面对的广场叫正义文化广场。</b></p> <p class="ql-block"><b>过了正义门走不远就到了喜洲镇市上街入口,街口矗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镌刻着“喜洲”二字。</b></p> <p class="ql-block"><b>紧挨着市上街入口石碑的这一棵</b><b style="font-size: 18px;">古榕树,白族人民管她叫大青树。他们认为大青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因此又把他们称作“风水树”,每一个白族村庄都有自己的风水树,这种树通常与戏台一起组成村民们的群体活动中心。喜洲古镇的这棵树高约40米,树围周长8米多,据说约6人才能合抱,虬枝苍劲,四季常青,树冠径长24米,枝叶遮天蔽日、浓荫一片,是古镇的一大景观。</b></p> <p class="ql-block"><b>苍逸图书馆掩映在大青树一侧,至今已有85年历史。他</b><b style="font-size: 18px;">是云南乃至全国罕见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也是大理历史上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公共图书馆,</b><b>由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子珍先生于1938年捐建,以他晚年字号“苍逸”命名。图书馆占地约5亩、馆舍19间、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最初置书3046种,10613册。</b><b style="font-size: 18px;">苍逸图书馆是喜洲重视文化教育的标志,曾为启发和传播科技文明,推动白族文化的振兴与发展发挥过积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这座牌坊叫德馨坊,坐北朝南,在苍逸书店东侧,立于现在的喜洲小学门前。有着悠久经商历史的喜洲人,在经商的同时还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国初期,喜洲的社会贤达和工商巨子创办了大理地区最早的学堂,形成了喜洲经济发展与文教繁荣相互助益的良性循环。这块碑是对这些人的表彰和纪念。</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上世纪30年代严子珍的弟媳董淑川捐建的“淑川女子小学堂”,在“为女人与小人难养也”的年代,办学已是不易,更何况还是女子学堂,董淑川的举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如今,当年的</b><b style="font-size: 18px;">“淑川女子小学堂”</b><b>已改为“喜洲小学”,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科学文化改变了自己和命运。</b></p> <p class="ql-block"><b>喜洲镇现今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别是街巷空间格局,是经过明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漫长的历史演变而逐步形成的。石板铺就的市上街修葺后宽敞平整,两边的店铺林林总总,清一色的白族建筑,主要出售当地的特色产品,也有茶室、饭店、客栈等等。</b></p> <p class="ql-block"><b>不知道男人背娃是不是白族同胞的风俗?在前往四方街的路上,看到不少背娃的男同胞。</b></p> <p class="ql-block"><b>在云南,“街”是集市的通俗表达,人们常常把赴集市交易购物,叫“赶街”。四方街是云南滇西古城镇中特有的兼具集市、贸易和休闲交往等多种功能用途的“中心广场”,在我们以往所到过的滇西各地古城镇里几乎都有四方街。</b></p> <p class="ql-block"><b>四方街是喜洲古镇的象征,</b><b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在喜洲历史上,是先有了四方街,然后才有喜洲古镇的,因此有人说</b><b>不到四方街,不算到喜洲。四方街位于喜洲古镇四条最主要街道(市上街、富春里、市坪街和市户街)的交汇点,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整个古镇的中心和枢纽。</b><b style="font-size: 18px;">古镇的民居建筑群都是围绕四方街这个中心布置和扩展的,其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严、董、杨三家大院也尽在其中。</b></p> <p class="ql-block"><b>千百年来,四方街始终是这里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他就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市民广场,把古镇里家家户户的日子连成了一体,把古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游客的旅游体验连在了一起。今天,四方街仍然活跃在古镇居民的生活中,活在游客对诗和远方的向往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四方街不仅是喜洲古镇的经济活动中心,也是古镇的文化中心。在由许多店铺摊点围成的这个小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场中央竖立着的这座重建的“题名坊”。据说此坊原是明代镇上出了几位进士之后建立的,之后各朝代凡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当地人,都可以把名字刻在石牌坊上,意在鼓励当地青年读书成才。从建坊以来,在坊上刻碑题名的喜洲举人、进士、翰林达数以百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在提名榜牌坊的另一面,新喜洲的建者们把近现代喜洲商帮四大家、八中家和十二小家创业者的名字都刻在石牌坊上,用一个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和活生生的商业传奇,诉说着古镇往昔的荣光,激励人们发扬传统,再创辉煌。</b></p> <p class="ql-block"><b>喜洲拥有悠久的经商历史,孕育了以“严、董、尹、杨”四大家,其中严家位居首位。在喜洲古镇,严家大院是喜洲的标志,更是一座历史博物馆。今天我们喜洲之行的重头戏,就是一睹严家大院昔日的风采。严家大院坐落在喜洲古镇四方街的西南角,离提名榜坊非常近。到四方街后,我们没有游览四方街,直接去了严家大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严家大院</b><b>占地面积2478平方米,</b><b style="font-size: 18px;">从平面图上看,共有五个院落,建筑面积</b><b>3066平方米。大院为南北走向布局,是典型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的建筑风格。严家大院1987年被云南省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严家大院是民国时期白族富商、喜洲商帮“永昌祥”商号创办人严子珍的宅院,建于1907年,主体部分(即前面四个院落)用了12年才完工;1936年又在后院加盖了一幢独立三层西式洋楼和防空地下室,形成现在我们看到的五个院落的布局。</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严家大院的第一个院落,现在是严家大院博物馆游客中心,我们面前的这道门是大院的第一道门。这是一座</b><b style="font-size: 18px;">典型的中国古代殿阁式造型的大门门楣上书写着“大夫第”三个字。按照</b><b>明清时代的官场制度,五品以上官衔才可称“大夫”或称“司马”。因严子珍于清朝时例授“同知衔”,因此严家大院有资格称“大夫”或“司马”。</b></p> <p class="ql-block"><b>所有游客都是从这道门进入严家大院,这是大院第二道门,门眉上书“司马第”。这第二道门采用的是法式建筑的三角形和巴洛克式建筑的弧形门拱。可见严家走南闯北把西方的文化点滴带回了喜洲。</b></p> <p class="ql-block"><b>过了“司马第”,一座</b><b style="font-size: 18px;">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立在眼前</b><b>,仅是这先声夺人的气势,就让人对严家大院高超的建筑智慧感到叹为观止。</b><b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我们进入严家大院后看到的第一个院落—“三坊一照壁”。</b></p> <p class="ql-block"><b>“三坊一照壁”是白族民居的一种建筑形式,即由三方三开间硬山顶的楼房和一堵照壁组合而成。白族民居以西方为主房,南北两方为厢房,照壁设在正对主房东面,为一高两低造形,与穿过北屋东厦的大门形成合院,俗称“三方一照壁”。</b><b style="font-size: 18px;">照壁前座落着云南白族地区爱国民族资本家严子珍的塑像。</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三坊一照壁的主坊,是当年严家院主人严子珍主要休憩和待客之所。严</b><b style="font-size: 18px;">子珍,号</b><b>镇圭,晚年别号:苍逸老人。白族、云南大理喜洲人,生于1871年,卒于1941年。</b></p> <p class="ql-block"><b>这块立在主房大门左侧的木牌,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严子珍坎坷并不失辉煌的人生经历。</b></p> <p class="ql-block"><b>主房不能入内,墙上悬挂的是严家先人和曾到过严家的著名人士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主房北侧的厢房内展览着许多图片和实物,介绍了喜洲茶帮、茶马古道的历史,展示了永昌商号的网点分布以及现存的各种马鞍,真实的让人感受到当年茶马古道上马蹄声碎、商战风烟涌动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茶马古道,是指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大理下关,是古商道的交汇点,历来商贾云集。喜洲是南诏时期白族商帮文化的集中地,喜洲商帮理所当然地成为茶马古道上最活跃且规模庞大的商帮之一。</b></p> <p class="ql-block"><b>1903年,严子珍与人合资在下关成立 “永昌样”商号,这是白族地区产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股份制”商号。1912年起,先后在缅甸瓦城、香港、上海等海内外70余处设立分号,员工人数多时达3000余人。1945年商务甚至延伸到美国波士顿等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是主房南侧厢房,看介绍,当年仆人和家丁住在这里。</span>白族建筑多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p> <p class="ql-block"><b>“富可敌国”这四个字用在别人身上那叫“贴金”,而用在</b><b style="font-size: 18px;">一百年前严家大院主人严子珍</b><b>身上却是“名副其实”。这是南厢房内陈列的钱币,</b><b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是解放后翻修房子时在金库地窖里发现的,看到过的人说,当时地窖</b><b>堆积如成山的钱都锈成了砲砣。</b></p> <p class="ql-block"><b>南厢房中陈列了许多匾额,据说都是重新修建严家大院时从云南各地征集而来。其中有皇帝赐的,有同行和合作者赠送的,管中窥豹,可见当时严家大院在当地的地位。</b></p> <p class="ql-block"><b>这个院是四合五天井。他是白族民居中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即由三开间四方硬山顶楼房、四个双漏阁、四个小天井和一个大天井组成,俗称“四合五天井”。其建筑有单檐吊厦和重檐大出厦等形式。楼上由多组“美女窗”封闭前廊厦台、楼下为开放式前廊,整个院落上下贯通,形成了“走馬转角楼”的格局。</b></p> <p class="ql-block"><b>喜洲民居特别注重建筑内部的艺术装饰,屋檐、木雕门窗、精致的照壁、彩画、大理石画、古井等,非常精巧和美观,使喜洲民居充满了艺术的魅力。</b></p> <p class="ql-block"><b>大理石因大理而得名;大理,因大理石而扬名四海。</b><b style="font-size: 18px;">产自云南大理的大理石被世界公认为花纹最漂亮的</b><b>大理石。</b><b style="font-size: 18px;">这间屋子里所有的大理石藏品,皆年代久远、自然天成、不可再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天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b></p> <p class="ql-block"><b>院落与院落之间相连的小天井。</b></p> <p class="ql-block"><b>我们从这个小天井走出四合五天井,前往最后一个院落—小洋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去小洋楼必先经过金库。</b><b>金库,是后人对严家当年用以存放银两、细软、古董和字画等贵重物品处所的俗称。严子珍一生交际甚广,与各界名流来往频繁,家中除金银财宝无数外,名人手迹、信涵和珍贵赠品也很多,故严家专门在大院东南角位置建造了“金库”。金库为一层单间加十余平方露天小院组成,地基均由石条铺设,墙体极厚,且位置隐蔽,安全性能非常好。</b></p> <p class="ql-block"><b>曲径通幽之后我们来到最深的后院,这里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这栋洋房</b><b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一九三六年,</b><b>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是严家大院主人当年走南闯北接触了西方文化之后建造的。虽经岁月的洗礼,但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b></p> <p class="ql-block"><b>小洋楼</b><b style="font-size: 18px;">俗称“花园五号”,</b><b>整座楼的设计、施工人员都是从上海等地聘请,所有建筑材料都是从香港购买,再经海路、滇越铁路、公路,最后由马帮运至熹洲。严家在这栋小楼内曾接待过军事理论家、第一任驻苏大使杨杰将军,国民政府内政部长周钟漱,著名作家老舍,以及著名画家徐悲鸿等政要和文化名人。</b></p> <p class="ql-block"><b>想起老舍先生的《滇行短记》,老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到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b></p> <p class="ql-block"><b>严家修建小洋楼的时候,恰逢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的飞机已抵达滇西的上空。为保家人平安,在这里修了一个面积约15平方米的藏身室作为防空之用。</b></p> <p class="ql-block"><b>小花园内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清新、别致。</b></p> <p class="ql-block"><b>一进数院的院落在云南大理被称为“六合同春”,在喜洲,以</b><b style="font-size: 18px;">严家大院为代表被称为“六合同春”</b><b>的建筑有十多院之多。</b></p> <p class="ql-block"><b>我们步履匆匆在各个院落之间徘徊,每一处门廊、雕梁,都在向你述说着严子珍家族曾经经历的风起云涌、惊涛骇浪的历史脉络。</b></p> <p class="ql-block"><b>严家大院是白族民居建筑“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的经典之作,也是喜洲商帮文化的一个生动缩影,更是展示喜洲镇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窗口和名片和引领喜洲古镇文化振兴的生动写照。</b></p> <p class="ql-block"><b>严家大院曾经走过了辉煌,但也曾经遭受过严重破坏,经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我们才得以看到这一笔厚重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b></p> <p class="ql-block"><b>告别严家大院,我们的喜洲古镇之行还有两个需要打卡(我们的行程只能用打卡这个词)的地方—转角楼和麦田。这两个地方都在市坪街上,穿过矗立在四方街的翰林坊就到了市坪街。</b></p> <p class="ql-block"><b>这座</b><b style="font-size: 18px;">高大雄伟的牌坊就是翰林坊,位于喜洲古镇四方街西北角,是喜洲四方街标志性的建筑,他是为了纪念喜洲的第一位翰林——明代白族著名学者杨士林修建的。原来的翰林坊是明代时的建筑,是不多见的木牌坊,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独具白族特色,很可惜在“扫四旧”中被拆除了,现在这座是后修的。</b></p> <p class="ql-block"><b>从翰林坊下进入市坪街,走在青石板铺筑的街巷中,青瓦白墙,雕梁画栋,九曲小巷,你会发现,喜洲的老街几乎没有一条是直的,几乎每一个转弯都有可能出现令人意想不到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喜洲被誉为白族工商业萌芽崛起的基地,历史上曾被称为“小上海”,民间素有“穷大理富喜洲”、“小小的大理,大大的喜洲”之说。云南</b><b>大理籍的商人中以喜洲为多,出现了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的二十四户商号,其中就包括赫赫有名的严家、董家、杨家、尹家。</b></p> <p class="ql-block"><b>市坪街上有很多卖普洱茶的商店,各种茶叶琳琅满目,各式茶饼丰富多彩,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b></p> <p class="ql-block"><b>这就是</b><b style="font-size: 18px;">电影《五朵金花》拍摄时的取景地之一,喜洲古镇转角楼。没时间弄清楚转角楼左侧的路叫什么,通向哪里?我们的目标是她右侧通向镇外麦田的路。</b></p> <p class="ql-block"><b>如今这栋古老的半围楼已经辉煌不再,但她却是喜洲历史文脉的物质遗存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喜洲特色和“品位”的集中体现,楼体墙面上一些隐隐约约的字迹都是当年历史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转角楼在市坪街翰林坊与麦田之间,所有来到喜洲的游客们在前往麦田的途中都会乐此不疲先在这里打卡留念,我们当然也不能免俗。</b></p> <p class="ql-block"><b>离开转角楼继续前行,麦田已经依稀可见。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和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现如今这项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白族人民的产业已成为了喜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苍山水系汇聚成万花溪依村自西向东奔赴至洱海,喜洲这座形成于南诏国时期的传统村落就平铺于这个得天独厚的平地坝子。</b><b>四围香稻麦田的喜洲如今不知是多少人向往的“诗与远方”。</b></p> <p class="ql-block"><b>收获后的麦田给人以无限遐想和闲适,</b><b style="font-size: 18px;">和大城市的喧嚣和有些过度包装的古镇相比,</b><b>个人很喜欢喜洲古镇,这里可以让自己慢下来、没有焦虑、只有平静,</b><b style="font-size: 18px;">只有人与大自然。</b></p> <p class="ql-block"><b>麦田尽头那一片红墙环绕的民居,是位于喜洲镇北村5号、</b><b style="font-size: 18px;">名声在外</b><b>的喜林苑客栈。这座院子最早建于1947年,原先是喜洲商帮八家之一的杨品相的家宅。多年前,一位美国友人</b><b style="font-size: 18px;">租下了院子,以杨品相府为依托重新修缮,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史上的经典代表作,变成了现在的喜林苑客栈。</b><b>他希望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能体验到过去真正富商的生活,并将这些传统文化好好地传承下去。</b><b style="font-size: 18px;">2001年,喜林苑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前往喜林苑客栈参观和环游麦田,</b><b>人们可以选择徒步,也可以骑共享单车,其中最高级的方式就是乘坐喜洲“巴士”—马车(我们去的那天没有看到这样的马车)。但无论哪一种方式对我们来说都有点奢侈,实在是时间有限。</b></p> <p class="ql-block"><b>我曾在网上看到过喜洲麦田收获前的景象:海洋般宽广的麦田,成熟的麦穗随风摇曳,犹如海浪般波涛滚滚;载着游人的马车在麦田间的小路上穿梭,看上去仿佛是行驶在世外桃源之中。我们站在麦田边上,脑海里憧憬着麦浪滚滚的美丽画面,内心感受着农业丰收带来的欢乐和喜悦。</b></p> <p class="ql-block"><b>蓝天白云下,已收获的麦田映衬着周遭,或青瓦白墙,或黄墙青瓦的白族传统建筑愈发清丽古朴。再见了麦田—喜洲古镇的诗与远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离开麦田原路返回,虽是步履匆匆,但</b><b>白族民居大院斑驳的墙壁依然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面对这些至今</b><b style="font-size: 18px;">依然还在住人的院落,你似乎能感受到时光的沉淀,感受到百</b><b>年老土墙散发着的浓浓的历史气息,</b><b style="font-size: 18px;">仿佛自己也穿越回了千年前的南诏王朝时代。</b></p> <p class="ql-block"><b>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有88院,也有说101院的。</b><b style="font-size: 18px;">一个院落一个故事,讲述着喜洲的光阴。</b></p> <p class="ql-block"><b>回到翰林坊,抬头细读牌坊上的两幅对联,</b><b style="font-size: 18px;">对联正面题写的是:“仙郎高议留青锁,学士新诗满碧山”;对联</b><b>背面题写的是:“七尺书楼遗翰墨,一枝兰萼销春风”。对联中提到的“七尺书楼”</b><b style="font-size: 18px;">离翰林坊不算远,</b><b>是杨士林辞官回乡后耕读著书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走出翰林坊,经四方街重又回到市上街,这一回终于有了一点点闲暇来欣赏这条典型的白族商业街。</b><b style="font-size: 18px;">当年南诏商贸重镇的喜洲,见证了无数商贸往来,而如今,他已经成为一个集古民居建筑、文化艺术与美食为一体的旅游胜地。</b></p> <p class="ql-block"><b>喜洲有三样东西最出名:扎染、刺绣和破酥粑粑。在市上街上,</b><b style="font-size: 18px;">目之所及,皆是喜洲的“三宝”,吸引着你的目光,诱得人直流口水。</b></p> <p class="ql-block"><b>一块喜洲破酥粑粑,可以把关于喜洲的记忆留在舌尖。</b></p> <p class="ql-block"><b>扎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他为疙瘩花布或是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并且染布者大多都是白族,所以人们又把她叫做大理扎染或是白族扎染。</b></p> <p class="ql-block"><b>白族刺绣是白族妇女手工艺,流行于大理白族聚居区各县城乡。常用图案有牡丹、佛手、石榴、菊、桃、梅、竹等花果以及狮、虎、龙、凤、金鱼、公鸡、松鼠、蝴蝶等动物和几何图形。白族同胞的</b><b style="font-size: 18px;">服饰、头饰、鞋帽、裹背、针线包、枕套、帐帘等日常生活用品上几乎都有刺绣。</b></p> <p class="ql-block"><b>在四方街牌坊的东西两侧以及我们现在所处的市上街道路两侧,都是一些</b><b style="font-size: 18px;">卖售百货和本地产品的传统商铺和早出晚归的</b><b>小吃摊点,</b><b style="font-size: 18px;">品种齐全,琳琅满目。干百年来,喜洲古鎮的一天就是随着这些小摊、店鋪的开摊与收铺而开始和结束的。</b></p> <p class="ql-block"><b>喜欢、喜爱、喜悦、喜洲,来到这里,人人都喜上眉梢、喜笑颜开。</b></p> <p class="ql-block"><b>这是一家出售鲜花饼、手工甜点、野生蜂蜜和咖啡的小店,柜台下的语句吸引了我,“这个世界有点苦,我想给你一点甜”,很有人情味吧,要不是时间匆忙,真想进去喝杯咖啡,体验一下甘苦哦!</b></p> <p class="ql-block"><b>这是接近市上街出入口处的紫云山寺,始建立于明朝,现存的建筑为清代所建。寺门融合了当地民居的特色,富于装饰的门楼中含有许多白族民居元素。如重檐第一阶的装饰物是凤凰,寓意着庙里供奉的主神是女性-斗母。“斗”指北斗众星,“母”(通姆)指母亲。道经云,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斗母又称“紫光夫人”,也是该寺院名紫云山的由来。</b></p> <p class="ql-block"><b>走出古镇回到正义广场,我特意拐到戏台看了看。戏台离街口的大榕树很近,是古镇居民日常聚集休闲娱乐的地方,更是各种传统民族节日举行盛大庆祝活动的场所,整个戏台雕梁画栋,满满的白族风情。</b></p> <p class="ql-block"><b>正义广场小游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喜洲曾经是唐代南诏国的第一个古都,既是内地汉文化与西南各民族文化互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文化融合的核心区之一。正是这种相互融合,成为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喜洲白族的主体,而历史名人流传下来的事迹更增添了喜洲古建筑群的文化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喜洲古镇是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集中展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与那些热闹繁华的古城相比,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喜洲古镇存在感似乎低了很多,但这里有古朴的建筑、宁静的氛围,可口的美味,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千百年间留传下来的传统。我喜欢崇山峻岭,喜欢无边大海,也喜欢蓝天白云下、苍山洱海边的这片喜洲坝子。在这个充满变化和喧嚣的世界里,喜洲古镇以其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舒适与美好。喜洲,我们还会再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23年5月6日拍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2023年12月9日落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拍摄、撰稿:我们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