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人们满怀喜悦之情,纷纷清回毛泽东的标准肖像,张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湖北省大治县铜山口朱村的铁匠朱其升,瞧见毛泽东的肖像,他看了又看,眼睛突然一亮,“这相好面熟呀!是他吗?”再走进跟前仔细辨认:“是他,是他!下巴上的那颗大痣是不会错的。”朱其升暗暗揣测:“他难道就是润之弟,做了这么大的官了。”</p> <p class="ql-block">1952年,朱其升离开家乡到了汉口,走街串巷给人修伞。这时他托夜校的孟老师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没想到过不了多久就收到了北京的回信。当他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写在“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信笺上挺拔的毛笔字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朱其升恭敬地将信纸递给孟老师。当孟老师读出“其升兄”三个字时,这位与毛泽东同过甘苦、共过患难的老实铁匠,顿时热泪盈眶。他心潮澎湃,激动地说:“润之弟做了这么大的官还没忘记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p> <p class="ql-block">孟老师继续读信,“其升兄:来信收到,甚为高兴,寄上人民币二百万元(旧币,折合现在的人民币200元)聊作小贸资本。彭友胜尚在人间,曾有信来。知注附告。顺祝,兴吉。毛泽东,一九五二年八月三十日。”当信读完时,朱其升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正在长沙求学的毛泽东来到军营,要求参加革命军。可负责接收新兵的长官说:“你想参加革命军,必须有可靠的人担保。”毛泽东一再要求说:“我是学生,这里只来我一个人,找谁担保呢?”</p> <p class="ql-block">这时,已当兵两年的朱其升和蔼地问:“这位兄弟,你有何事?”毛泽东见这人说话和气,就将前来投军的想法、自己的身世如实地告诉了他。朱其升就进兵营找到好友彭友胜说:“有位弟兄愿意参加革命军无人担保,我们为他担保吧?”彭友胜表示同意。就这样,经彭友胜、朱其升担保,毛泽东以“毛润之”的名字编入革命军,当了名列兵。</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和朱其升所在军队为湖南新军步兵第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在新军里,毛泽东和朱其升关系密切。朱其升是老兵,在生活和军事方面处处关心毛泽东。</p><p class="ql-block">空余时间,毛泽东就教朱其升他们读书、写字。在毛泽东的细心辅导下,只读过3年私塾的朱其升大有长进。</p> <p class="ql-block">1912年初,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议和,战争停止了。毛泽东和朱其升所在的新军解散,每人发3个月的饷银遣散回家。朱其升和毛泽东、彭友胜等依依不舍地辞别。</p><p class="ql-block">从此,他们各奔东西、音讯全无。朱其升回到老家,种田兼打铁,终日劳碌奔波,养家糊口,他从没想到,常听人说起的毛泽东,就是当年的毛润之。</p> <p class="ql-block">1952年秋天,朱其升用毛泽东寄给他的钱做盘缠,怀揣毛泽东的亲笔信,从汉口乘车上北京去会见毛泽东。</p><p class="ql-block">住进中南海3天后,毛泽东就接见了他。毛泽东健步上前,握着朱其升的手朗笑不止。“其升兄,我们见面太晚了。去年春天,彭友胜曾写信来,我已经给他去过信。”</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无限感慨地说:“你怎么早不给我写信,接到信后应早些来嘛,我多么想见旧时的朋友哇!”</p><p class="ql-block">朱其升看见书房满架子书,似有感触地说:“主席,你还是那样喜欢看书。”“不要称主席,叫我润之,或叫毛泽东吧。”</p><p class="ql-block">毛泽东高兴地回忆着在新军中的生活,谈了一些老朋友的近况和分别后的情形。朱其升感慨万千,眼含热泪,他万万没想到,一位领袖能和自己这么亲近地促膝谈心,倾述友情。</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说:“我们在新军共同生活,虽只有半年,但记忆犹新,特别是你和彭友胜对我的照顾和帮助。当时,我带有学生气,对军队生活不习惯。你们像兄长一样关心我。” “不,不,是您关心了我们。”朱其升忙接着说:“您像老师一样教我们读书、写字,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说: “今天一定要在我这里吃饭,不然哪像老朋友。”毛泽东招待朱其升三菜一汤,包括一盘红烧肉。</p><p class="ql-block">一星期后,毛泽东又请来朱其升。一见面,毛泽东就笑盈盈地说:“今天,我找你来,是要你谈谈你们那里的情况,谈谈群众的想法和要求。”朱其升将自己知道的情况如实地作了汇报。</p> <p class="ql-block">朱其升临行前,毛泽东又给了他500万元人民币作为路费和回家生活的补贴。朱其升开始不肯收,毛泽东说:“这是我的稿费,你拿去用吧。”</p><p class="ql-block">返汉后,朱其升将毛泽东给他的500万元钱拿出来做资本,将流散在汉口桥口附近补伞的、修鞋的、补锅的、箍木桶的手工艺人召集到一起,成立了“和平油布雨伞厂”,朱其升当了经理。</p><p class="ql-block">他经常跟工人们说:“毛主席号召我们组织起来,我们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无组织,散散漫漫。我们一定要把工厂办好,再去北京向他老人家报告。”</p> <p class="ql-block">1954年夏末,朱其升带着“和平油布雨伞厂”的照片,再次上京。毛泽东很高兴地说: 你来得好。我就是想多了解一些你们下面的情况。这次你要详细谈谈。朱其升看见毛泽东兴致很高,就无拘无束地谈了起来,并将带去的工厂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接过照片,笑着称赞道:“很好,这个工厂不错,有点社会主义的气魄。”</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叮嘱朱其升,有空可多来北京走走,或写信来反映基层情况。毛泽东动情地说:“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有困难,有要求,可随时告诉我,我想办法给你们解决。”</p><p class="ql-block">朱其升是毛泽东从军的介绍人,从此有了毛泽东迈开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有了在新军从军半年的经历,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了旧军队的弊病。</p><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阔别井冈山36载的毛泽东再次来到井冈山,忆起往昔革命岁月,毛泽东问众人:井冈山精神是什么?在场人员有答“艰苦奋斗”,有答“支部建在连上”,毛泽东却笑着说:“在井冈山时期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士兵委员会,是一种组织形式,其背后却是人民军队军内民主的起源——官兵一致。</p><p class="ql-block">回望人民军队成长史,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官兵一致、官兵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生活同甘共苦,战场生死与共,官兵才能同仇敌忾,一路走过千山万水,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p> <p class="ql-block">士兵委员会,是彭德怀在北伐军中担任营长时建立的,他认为自己所带领的部队已不是军阀队伍,不能再用闹饷等办法来团结士兵,就将自己营中秘密的救贫会改为公开的士兵委员会。</p><p class="ql-block">不过,此时的士兵委员会仅局限在彭德怀所在的营,核心仍是“救贫”。而在更多的北伐军队伍中,实行的还是雇佣兵制度,这样的雇佣军队,注定无法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p> <p class="ql-block">历史把使命交给了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1927年9月29日,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为改变部队吃了败仗后军心涣散、官兵关系恶劣等现状,毛泽东决定对这支队伍进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彪炳史册的“三湾改编”。</p> <p class="ql-block">除了将部队缩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以外,针对当时部队中存在的军阀主义作风严重的问题,改编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军队内实行民主,即设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队惯有的雇佣关系。</p> <p class="ql-block">提出改编部队的毛泽东,身体力行。在三湾村钟家祠堂前面有一口水井,部队到来后,由于用水人数增加,井水变得浑浊。毛泽东便去老表家借来铁铲和担箕,带着几名战士,卷起衣袖裤脚就开始清修水井,铲宽水源。为了防止井水再被弄脏,毛泽东还捡来鹅卵石把水井围了起来。后来,这口井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双井”。</p> <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27日,部队抵达井冈山腹地茨坪。不久,毛泽东和战士们又迎来了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平江起义队伍,以及被称为当地“山大王”的王佐、袁文才队伍等。“拼凑”的队伍作风各不相同,官兵素质参差不齐,但根据三湾改编确立的建军原则进行整编后,部队面貌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一天,士兵委员会发现有人玩牌赌钱,而赌钱的人里居然有连长徐彦刚!徐彦刚是黄埔军校毕业生,1926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秋收起义后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后来,还被毛泽东委派到“山大王”袁文才的部队参与改造工作。不过,士兵委员会不管这些,照常上报到军级士兵委员会主任陈毅那里。果然,陈毅当即表扬了士兵委员会,又差人把徐彦刚批评一通,最后徐彦刚还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受罚站岗三天。经此一事,士兵委员会威名大振。</p> <p class="ql-block">根据改编要求,红军连以上的部队中都选举产生了士兵委员会。他们的任务与每个士兵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是参加军队管理;二是维持红军纪律;三是监督军队经济;四是做群众运动;五是做士兵政治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士兵委员会开士兵会时,每个士兵都有发言权。例如,班长派班公平不公平,哪位军官说话态度不好,士兵都可以在大会上进行指名批评。对经济上的意见,士兵同样可以在大会上讲。对排长、连长、党代表的缺点都有批评的权利。</p> <p class="ql-block">从红军抵达井冈山的第一天开始,吃饭问题就困扰着大家。红军决定下山挑粮。挑粮的地方是山下的宁冈县茅坪,往返一次六十多里。而已经40多岁的朱德却坚持跟年轻的战士们一道挑粮。这让战士们又是佩服,又是心疼,于是大家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p><p class="ql-block">谁料,朱德没了扁担,急忙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毛竹,连夜自己动手,又赶做了一根扁担。为了防止丢失,他还在上面刻了“朱德扁担 不准乱拿”八个字。</p> <p class="ql-block">“天作房,地当床,盖的金丝被(稻草),吃的红米南瓜汤”,是那时战士们最真实的生活。尽管如此,红军战士们的精神头却一个比一个足。原来,士兵委员会下设了经济小组,他们管理部队伙食,坚持官兵同吃一锅饭,每半个月都要公开经济,接受每个战士的监督。</p> <p class="ql-block">杨至诚上将曾回忆:“我们在井冈山的岁月中,从毛党代表、朱军长起,官兵的生活都是一样的,每天吃的是南瓜和红米,有时红米都吃不上,只吃到南瓜,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菜钱,有时连油盐都吃不上……但是同志们对于井冈山的艰苦斗争是有信心的,我们的心情都是很愉快的。”</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自己更是坚持不搞特殊化,他天天晚上办公写文章,为了省油,他坚持只用一根灯芯。警卫员悄悄加上两根灯芯,可他一进房,就挑开两根。</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下,毛泽东夜夜伏案,写出了照亮中国革命前途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名篇著作。而就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他总结了这样一句话:“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带领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形成的人民军队的新型关系,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中得以正式确认。《古田会议决议》以党的决议的形式明确规定:废止肉刑运动,废止辱骂,官兵之间只有职务的分别,没有阶级的分别,官长不是剥削阶级,士兵不是被剥削阶级。</p><p class="ql-block">彻底清除了军阀作风的红军部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穷苦百姓,队伍越来越庞大,官兵平等的作风始终不改。</p> <p class="ql-block">在最艰苦的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面对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无论军长还是士兵,每天的伙食标准都一样,红军将领和普通战士一样穿草鞋、吃野菜、露天住宿。周恩来把自己的担架让给受伤的战士,彭德怀含泪杀掉跟随自己一路的坐骑黑骡子,只为给战士们充饥。</p> <p class="ql-block">老红军刘守仁回忆道:他所在的一方面军进入草地第四天,几个战士轮流抬一个快牺牲的红军战士,师长路过时看到死者衣着单薄,生气地喊道:“把你们团的经济管理处长叫来,他居然让我们的战士冻死、饿死,我枪毙了他!”战士们却含着眼泪向师长报告,“他就是我们的经管处长,进入草地后,他把自己的粮食和衣服都给战士了……”</p> <p class="ql-block">1938年,面对狂妄的日本侵略者和国内部分人士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在演讲中,他将官兵一致的原则同其他诸因素一起,并列为抗日战争胜利所“离不开”的重要原则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井冈山到万里长征,从十四年抗战到和平的今天,人民军队的具体任务在变化,但官兵一致的基本原则始终不曾变化。如今,正是在官兵一致的基础上,人民军队逐渐形成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三大民主,成为了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型军队。</p> 纪念47/130周年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