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撰写】和光同尘</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自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石板铺就的鲁迅广场上,凝望着不远处如画卷般展开的浮雕墙,心潮起伏,颇有些激动。</p><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一直渴望到访的地方了!</p><p class="ql-block"> 浮雕墙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幅鲁迅先生的半身像:挺拔浓黑的短发,一字胡须,目光如炬,望着前方;先生手持香烟,香烟飘渺处是鲁迅故里景区的透视图和“鲁迅故里”四个大字。画面是朴实的黑白色,那黑色的浮雕画线条,镶嵌在浅灰色的大理石墙上,显得极具视觉冲击力,让人很自然的想起先生冷峻的性格,深邃的思想,穿透黑暗的目光,深刻的笔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一时有些恍惚,感觉那缕缕香烟的气味飘了过来,耳边似响起了先生的声音,我好像穿越时空在与先生对话。</p><p class="ql-block"> “孩子,你终于来了?”</p><p class="ql-block"> “是的,我来了,来看看先生的故居。”</p><p class="ql-block"> “哦,你早该来了。”</p><p class="ql-block"> “是的,早该来看您了。可是小时候读先生的文章,觉得难懂,不甚理解,所以不敢前来。经过一番世事后,再读先生的文章,似有所感悟,越读越感觉到先生的伟大。所以我现在来了,想对先生的思想和文章了解得更多一些。”</p><p class="ql-block"> “这样啊。你大可不必如此。我的思想和文章没你想的那么好。什么伟大啊,能为唤起民众觉醒和自立自强做点事,心愿足矣!”</p><p class="ql-block"> “先生的思想文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并将继续影响下去,先生的思想文章当千古不朽!”</p><p class="ql-block"> “你这孩子,我的思想文章历来就是不希望有人低头弯腰活着,迷信他人而丧失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力。你应该挺直胸膛,以平视的目光来与我对话才好。你不应如此。”</p><p class="ql-block"> 我一下子从恍惚中清醒了过来,心里似有所悟。离开鲁迅广场,我和表妹迈步向鲁迅故里走去。</p><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包括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鲁迅笔下风情园),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等全部建筑,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工作的地方,也是绍兴市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文化内涵和水乡古城经典风貌的历史街区。整个故里景区还有配套的商铺和酒店,占地面积达到了50公顷。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白墙黑瓦,大多是单层房屋,间或也有少量的二层房屋,沿着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一字排开,疏密有致,尽显古而不旧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去参观鲁迅祖居。鲁迅祖居是鲁迅的祖父祖母居住地,也叫周家老台门。这是典型的绍兴官宦人家的宅邸,也是绍兴城内保存最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占地近3000平米。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后来在小说《故乡》里面,鲁迅对此事有所描述。</p><p class="ql-block"> 老台门坐北朝南,粉墙黛瓦,砖木结构。中轴建筑前后共四进,从南到北依次为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和座楼,东西两侧设厢房。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是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周福清即是鲁迅的祖父,因被钦点为翰林,给周氏一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周家老台门正对面的照壁,上面镌刻着四个鎏金大字“民族脊梁”。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按此定义,为鲁迅先生冠以“民族脊梁”,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 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前堂”,是周氏族人的共给活动场所,以作喜庆,祝福和宴会宾客之用。大厅是五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边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平和。</p><p class="ql-block"> 大厅北面又是一天井,天井过去便是第三进了,俗称“香火堂前”,五开间,明间为厅堂,东次,尽间为佛堂,客房;西次,尽间为餐厅,客厅。当年每逢年节,厅堂上悬挂列祖列宗的祖像,安放牌位,五代以内的周家老少必进香磕头,行大礼,尽孝道。现在上方悬挂着“德址永馨”的牌匾,下方则是鲁迅先生祖父和两位祖母的画像。</p><p class="ql-block"> 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七开间。座楼中间一间小堂为小前堂,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之用。东首为书房,西首为卧室,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有主人房,少主房,闺房,书房,甚至还有专门的绣花房和洗浴房。</p><p class="ql-block"> 东厢房为九开间,西厢房为七开间。厢房内有餐厅、灶间、仓房……足见当年周家的富裕和殷实。</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即周家新台门,也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深宅大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80平米,建于清嘉庆年间(1810~1813年),那时周家正是鼎盛时期。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在这座台门内,并在这里生活到了18岁。</p><p class="ql-block"> 周家新台门与老台门的布局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又约有不同。第一进为台门斗,悬挂着“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俗称“大堂前”,厅堂上方高悬一块大匾“德寿堂”,两排红木太师椅,是周家各房公共活动的地方,用来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宾客;中堂上挂一幅松鹤图,两侧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两旁柱子上有两幅抱柱联,内侧对联是:“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而无暴其气。” 外侧对联是:“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这厅堂的布置,让人不知不觉就想起了鲁迅的小说《祝福》,那里面的描述与此处的布置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 第三进是香火堂,是作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的地方,现为陈列室。陈列内容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鲁迅与周作人”和“鲁迅与周建人”三部分。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周氏族谱,记录了周氏二十多代的血缘关系;周家新台门卖给朱家的契约等。</p><p class="ql-block"> 第四进为楼房,俗称“座楼”,为居住之用。鲁迅在绍兴工作时的卧室就在这里。拾阶而上,楼下东首前半间为小前堂,是鲁迅家用餐,会客的地方。后半间为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楼下西首前半间为鲁迅祖母的卧室,后半间作过道。</p><p class="ql-block"> 穿过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内有一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常用的三眼大灶。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与运水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 再后面三间平屋,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一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p> <p class="ql-block"> 百草园占地约2000平米,为周氏族人共有菜园。园内种植皂荚树,桑树等,有矮墙,水井等建筑,这里是鲁迅童年时的乐园。宽敞的园子里竖着一块大石头,上书:“百草园”,让人一下子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鲁迅众多作品中,令人感觉最活泼最温暖的一篇。鲁迅先生在文章里深情而优美的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当年在学生时代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美,所以当我站在真实的百草园里面时,便努力的想要找到那种别样的美来,但是真实的百草园在我眼中并没有那么美,只是也算是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p><p class="ql-block"> 1918年经过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的朱姓人家。朱家在百草园内又修建了一些建筑,所以现在见到的百草园已经比以前小了一些。</p><p class="ql-block"> 从占地3000多平米的周家老台门,到占地1800多平米(几房共用)的周家新台门,再到新台门的所有屋宇及花园被无奈地典当或“绝卖”,鲁迅从小就开始见证自己家族从兴盛到小康,再从小康到衰落和颓败,他的人生观自然受到极大的影响。这些变故让他经受了生活的艰辛历练。心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埋下了一颗要《呐喊》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会在肃然起敬中慢慢感受到周家曾经的辉煌,无论是厅堂、客房、书房,还是生活起居都是大家风范。虽然生活在这里的周家先人都已逝去,但你会在鲁迅故居里默默的感受到他们的容颜。如今仍然寂静地矗立在绍兴的老宅里,那些稍显残破的房屋和家具,只因有了鲁迅先生而有了精神,有了灵魂,有了风骨。</p> <p class="ql-block"> 三味书屋位于鲁迅故居东约70米处,本是寿氏书房,后改为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时在此入塾。5年多的学习生涯鲁迅受益匪浅,不仅国学基础深厚,而且爱国的思想情操也不知不觉间在鲁迅心中生根发芽。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这样描述三味书屋的:“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了……”。书屋是寿家台门东花厅,坐东朝西,三开间平屋。屋后有一小园,植有腊梅,桂花及天竺等,为鲁迅与同学课余嬉戏之处。三味书屋悬挂的牌匾,以及牌匾下的那副古朴的松鹿画,我终于看到了,心里多少有些激动。站在书屋前,就好像看到了塾师在摇头晃脑授课,鲁迅先生和他的同学们在朗朗读书的情形。三味书屋中间设塾师寿镜吾座位,周围沿墙处及窗口均设学生课桌;鲁迅课桌位于书屋的东北角,桌面右角刻有“早”字,是幼年鲁迅刻以自勉之作。有一次鲁迅为了给父亲买药,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面上的右下角刻下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要铭记“时时早,事事早”。三味书屋不大,仅有30多平米,为寿家台门中很小的一部分。寿家台门中的第三进有一座二层小楼,其中一间为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桌,文房用具等。书房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的匾。何谓“三味”?又何谓“三余”?寿镜吾先生的后代回忆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佐餐的调料)。是为三味。”三余取自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是为三余”。这些名字取得古朴厚重,书香扑鼻,传统意味十足,充分展现了当时人们对读书学习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 与三味书屋街对面隔河相望的就是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是专门用于陈列展示鲁迅生平事迹的建筑,东接周家老台门,西邻周家新台门。纪念馆虽为新式建筑,但古朴庄重,与老街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两侧抱柱上的对联为:“文章捭阖承先哲,笔墨纵横启后昆”,言简意深。纪念馆通过照片、手稿、书信、实物、场景模拟等,采用现代化展示手段,详实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和奋斗的一生,展现了先生“民族魂”的伟大气概,给参观者无限的振奋和深思。</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笔下,有很多对当时绍兴风土人情的描述,这些描述中的场景,都在风情园中有展示。风情园就是由以前的朱家台门改建而成的,朱家人肯定没有想到,百年前购买了周家的新台门,百年后自己家的台门却和周家新台门一起作为了鲁迅故居的一部分。风情园内有“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等主题陈列馆。长庆寺、土谷寺等景点离鲁迅故居都不远,大概两三百米的距离。对这些景点我们因为时间关系,都是匆匆一瞥,并未仔细观赏。</p><p class="ql-block"> 但咸亨酒店却不得不提。鲁迅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说《孔乙己》里面提到过这家名为咸亨的酒店,孔乙己的形象刻画得实在太深刻了,早已印在了许多人的脑海中,咸亨酒店也早已因这篇名著名扬四海。酒店的临街部分是敞开式的,属于绍兴旧式酒店的通常格局,门口的柱子上挂着一副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身着破旧长衫的穷书生“孔乙己”(塑像),孤苦伶仃地站在酒店门前,眼前的小桌子上摆着一盘赊来的“茴香豆”。酒店内部的布置也是按照老式风格设计的,长条木桌配上长条板凳,摆放整齐,贴墙处是一坛坛绍兴老酒。在柜台旁的木板墙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三月六日,孔乙己,欠十九钱。让人一瞬间感觉时光倒流,仿佛穿越回到了清末民初年间,一个“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落魄书生就仿佛站在眼前,他看着茴香豆,仿佛在摇头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鲁迅故里,我深受感动和激励。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百年时光过去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记得并尊重鲁迅先生,怀念鲁迅先生呢?是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具有真挚的爱国情操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厚关切,他不仅仅是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而这些正是与鲁迅先生同时代的其他大师们缺少或不足的地方。这或许是人们怀念鲁迅先生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咸亨酒店,我们在步行街出口的一株大树下等网约车,准备去往下一个目的地:会稽山,看看书圣王羲之曾经写出《兰亭集序》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