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边城——我的第四次边城之旅

莲子

<p class="ql-block">  如果带一本书去边城,你会带哪本?也许,带哪一本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仍然保持着出发的愿望和热情。在某些时候,行走比阅读更为重要。——曹永健</p><p class="ql-block"> “带一本书去边城”教师走读活动即将结束,永健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写一写此行的感受。坐在返回长沙的高铁上,翻看着小伙伴们写的感悟,被打动的同时有些恍惚,有些不真实,还有些不情愿——就这样结束了吗?我还想继续!是的,这次人文行走带给我太多的感触和震撼,如果可以,我愿意继续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我是怀着一颗不确定的初心来参加这次活动的。永健老师在萤火虫教师写作营里发布这次活动的招募令时,我认真看了,标题是“带一本书去边城”教师读写活动,题目倒是很诗意,但我没打算参加。因为边城我去过很多次,所有的景点都非常熟悉,活动地点吸引不了我。其次,我之前没有参加过永健老师组织的任何一次活动,我不知道这次活动策划的意义是什么,活动的质量又如何,所以,最初活动本身也没有打动到我。直到上周末,和徒弟晶莹在烈士公园出游的时候,再次看到永健老师朋友圈里的这则招募令,我无意识地问了晶莹一句,愿不愿意参加一个读书活动,她欢天喜地地表示愿意,于是,我们就报名参加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一个自来熟的人,甚至不愿意主动社交。参加活动的18个人里,我只认识晶莹。连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永健老师,也只是生活在我的朋友圈里。所以,周五晚上,我们坐同一个班次去凤凰古城的其他人在群里热闹地呼朋唤友时,我和晶莹保持沉默,默默地候车,默默地上车,自动隔绝那份热闹。找到座位坐好,看到一个男子朝我们这边走来,我试探地问了一声:“您是曹老师吗?”他立马笑着和我打招呼:“李校长,你也坐这节车厢!”这温和的笑,一下就把我的好感值拉满。在朋友圈关注永健老师很久了,一直很钦佩他做的班级阅读,但从未谋面,这是第一次见面。好巧,永健老师的座位就在我的后面。我们虽然没有过多地聊,但对我来说,也算是认识了此行的第一个朋友。</p> <p class="ql-block">  下了高铁,永健老师的朋友龙哥派了一个车队把我们接到阿拉营吃夜宵。大家伙齐动手,把夜宵店的几张小方桌拼成一个长条桌,红格子桌布一铺,有过年的即视感。夜宵还没上桌,不知谁提议:“我们来做个自我介绍吧!”一人呼吁,人人响应。一轮自我介绍完,距离感一下就拉近了,大家像老朋友一样聊起天来,都是志趣相投的人,不愁没有话题。我认真听每个人的聊天,原来坐在我旁边不大爱说话的平辉老师做班级阅读特别厉害,带孩子们读诗、写诗,把孩子们的作品做成日历、明信片等班级文创作品,处处彰显智慧;坐我对面的迎春校长更厉害,儿童阅读推广人,聊起阅读来那叫一个侃侃而谈;曹大侠,一个美丽优雅的女子,也是把班级阅读做得风生水起;喻校,同样是校长,一样爱阅读,我们之间肯定有共同话题;还有……初次见面,我暗自窃喜,心想:“幸亏来了,都是厉害的人,我可以好好学习了!”第二天一大早,我主动加了每个人的微信,两天的相处只是缘分的开端,之后才是缘分的延续和升华,我愿与优秀的人同行,去成为更优秀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此次行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很神奇的大姐,她姓麻,我们亲切地称呼她麻大姐。她是一家饭店的老板娘,周六中午我们就是在她的饭店就餐。刚开始她过来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也只是客套性地回应,后来同行的司机告诉我们,麻大姐的苗歌唱得很好。我们请求麻大姐给我们唱一首苗歌,她很爽快地答应了,但有一个条件,她唱歌需要喝酒,酒喝好了,歌才能唱得好。于是我们派出代表和麻大姐喝酒。苗家人喝酒用碗,50多度的烧刀子,一口一碗。每一轮我们派三个人和马大姐喝,我们一共派了7个人和马大姐喝了5轮,她一个人喝倒了我们7个人。酒喝好了,歌自然唱得更动听。打动我们的不仅是麻大姐动听的歌声和豪爽的性格,还有她传奇的人生故事。一个看似普通的50多岁的苗家妇女,尽己所能带领苗民脱贫致富。不仅是省人大代表,还去人民大会堂接受过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去美国两所大学讲过中国的民族文化。言谈中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让我们打心眼里钦佩。此时此刻回到了长沙,但是想起麻大姐,我就感觉充满了力量,一种向上生长的、有民族情结、爱国情怀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周六上午我们去探访苗族村寨,没有请导游,我们就这样自由自在地行走在苗寨中。走走停停看看,说说笑笑闹闹,有伙伴打趣说:“我们这就叫浪费时间,虚度光阴吧?” 其他人立马附和:“是的是的,我们就喜欢这样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虚度光阴挺好的呀,不是谁都像我们这么幸运,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虚度光阴,这是一份很珍贵的幸福,我们享受在其中。下午我们在“从文书屋”进行读书分享。喜欢听每个小伙伴聊书,在他们对文字的见解里,我似乎看见了一个个有趣又深邃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  周日按既定计划是瞻仰沈从文墓地和参观故居。清早天空下起了小雨,应景又应情。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来到听涛山脚下,一边拾阶而上,一边听永健老师的介绍。86级台阶代表先生86岁寿命,台阶边的碑石刻着的——“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荣归故里”,是黄永玉刻给表叔沈从文的。来到墓地,第一个印象就是低调朴素,只有一个未经雕饰的木头标志写着“沈从文之墓”几个大字,他的骨灰则被葬在一块五彩石之下。这块五彩石的正反面都刻着字迹,正面是沈从文自己文章里的摘录:“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而五彩石的背面,则是他妻妹张充和写下的16字评注:“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永健老师向我们讲解,这段话实际是张充和给姐夫沈从文的挽联,而它之所以被刻在墓碑上,是因为世人都觉得,这段话是评价沈从文的文字里,最精道的一句。我们在墓地给先生朗读了《腰门》中的一段节选,并献上了花环,以此来表达对先生的敬仰。在敬仰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先生的风骨,似乎听到了先生的教诲,我们空手而来,却带走了很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先生故居买了几本先生的书,我知道几本书根本读不尽先生的一生,但我愿意慢慢读,慢慢悟。将来,带着这些感悟再来看望先生,再来聆听先生的教诲。</p><p class="ql-block"> 再见,边城!</p><p class="ql-block"> 再见,边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