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博物馆《河洛文明展》之三

老陈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4日星期三,阴雨。</p><p class="ql-block">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21年)特种错金银工艺。</p><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发明了嵌金、嵌银、嵌红铜等铜器加工新工艺,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装饰工艺史上之创举。</p><p class="ql-block">洛阳作为国都所在地,是当时错金银工艺最为发达之场所,有专门为王室制作加工的工场。尤以1928年金村陵区出土的成套错金银铜容器、车马器为代表。这里还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出现的鎏金铜、银器。</p><p class="ql-block">洛阳东周铜器的特种工艺在夏商特种工艺基础上发展而来,是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特种工艺的中心地区。</p> <p class="ql-block">贴金银带钩。错金银铜鼎。错金银狩猎纹铜镜。</p>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龙纹铜方壶,2008年润阳广场春秋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通高65.5厘米,口宽12厘米。<div>两千多年前的这件铜方壶实在是太漂亮了!整体造型雄厚端正,周身饰卷体龙纹。龙之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呈螺旋蟠卷状,呈现流动之美。</div><div>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就有陶壶出土。商代则出现了铜壶并盛行。壶在古代不光是盛水器,也是一种专用盛酒器。青铜壶在中国历史上使用的时间很长,自商代一直延续至汉代。汉代铜壶因型制不同而名称各异,方形叫钫,圆形为鐘,扁形称壶。<br></div> <p class="ql-block">东周玉石加工。</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玉器制作及加工甚为普及,战国时期琢玉工艺达到顶峰,洛阳东周玉器以金村出土的王室玉器为代表,具有极其高超的琢玉工艺水平。</p>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狩猎纹铜壶,西工区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狩猎纹壶为圆体,小口,细高颈,球形腹,高圈足,为战国时期常见的铜圆壶形制。壶身布满了狩猎纹饰,以綯索纹将圆壶自上而下平均分隔为四段,展示了当时人们狩猎之场景。</div><div>狩猎是人类古老的生存手段与生产方式,早期人类依靠狩猎获取食物,后来渐变成贵族的娱乐项目,并演化为一种礼仪制度。狩猎纹饰是比较晚出的创新纹饰之一,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纹饰内容以狩猎时人与野兽互动的图案组成,多为连续图案。</div> <p class="ql-block">东周金属货币。东周时期已大量使用货币。东周王城遗址内外发现了大量金属货币,包括铜贝、空首布、平首布、圜钱等几类。</p><p class="ql-block">东周思想文化。东周时期是社会大变革之期,各国封建制度纷纷确立。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之繁荣局面,尤以老子、孔子的道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为甚。这时候的京师洛邑,人文荟萃,成为全国礼乐文化之中心,百家争鸣之舞台。</p> 战国铁足铜鼎,春秋铜鬲,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蟠魑纹铜鼎,春秋铜鬲,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狩猎纹铜壶及其纹样。狩猎纹铜镜纹样。</p><p class="ql-block">纵横家苏秦。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了苏秦的书信及游说辞十六篇,是研究苏秦事迹的珍贵资料。相传洛阳太平庄有苏秦墓。</p> <p class="ql-block">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其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br></p><p class="ql-block">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即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p><p class="ql-block">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其“仁”与“礼”的思想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则使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p> 战国彩绘陶豆、陶壶,战国铅俑、刀币、空首布、“垣”字圜钱等,均为洛阳博物馆所藏。 <p class="ql-block">东周彩绘陶器烧制。</p><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铜器烧制使用依然广泛。除了生活实用之外,大量出现了为陪葬专门烧制的陶器--明器(冥器),并出现了大量彩绘陶器。洛阳地区尤以西工区战国墓出土的一批彩绘陶器为代表,器物保存完好,彩绘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纹样精美,为极其难得的艺术珍品。</p> 战国彩绘蟠龙纹陶壶,1993年洛阳市西工区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保存如此完好,纹饰如此清晰,色彩还这么艳丽,有着超过两千年历史的彩绘陶壶确实是太少见了。</div> 战国彩绘陶豆,洛阳市西工区凯旋路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彩绘陶匜,1993年洛阳市西工区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彩绘龟鱼纹陶盘,1993年洛阳市西工区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春秋“吴王夫差”铜剑,1991年东周王城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战国“繁阳之金”铜剑,1974年西工区凯旋路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 <p class="ql-block">越王鼫与矛、吴王夫差剑简介,承弓器装备示意图。</p> 春秋窃曲纹铜簋,2008年润阳广场春秋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蟠魑纹铜鼎,1987年西小屯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春秋蟠虺纹铜鼎,洛阳地区医院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透雕夹层圆铜镜,1996年道北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此种铜镜不太常见。 战国镶嵌玻璃珠山字纹铜镜,1992年洛阳西工区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镶嵌玻璃珠六山镜。铜兽。润阳广场春秋墓发掘现场。</p> 战国谷纹玉璧,1992年洛阳市针织厂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玉韘,洛阳西郊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战国双首弓身玉龙,洛阳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毕公”玉戈,玉龙,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汉魏时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亲灭六国,统一天下,置洛阳为三川郡。西汉初都洛阳,后迁西安。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使洛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继东汉而立的曹魏、西晋、北魏王朝均定鼎洛都,历时三百多年。</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表明,汉魏洛阳城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际大都会,其城市布局的特点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之重要意义。</p> 洛阳考古简图。 <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p><p class="ql-block">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都洛196年之久。东汉时期是洛阳古都史中最辉煌之岁月。</p><p class="ql-block">东汉洛阳城,大致为长方形,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俗称九六城。宫殿布局分为南宫与北宫,中间以复道相连。</p><p class="ql-block">东汉洛阳城两宫制度、礼制建筑独立成区的城市布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东汉灵台。东汉太学。</p><p class="ql-block">东汉几何纹方砖,东汉双界格云纹瓦当,洛阳博物馆藏。</p> 东汉刑徒墓地。石经文字。东汉刑徒砖。 <p class="ql-block">洛阳东汉皇陵统计。</p> 偃师白草坡帝陵及朱仓东汉帝陵遗址。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 <p class="ql-block">汉代皇陵。东汉十二帝除汉献帝死后葬在焦作外,其余11帝死后均葬于洛阳。《帝王世纪》记载汉魏洛阳城西北有五陵,故城东南有六陵。</p> <p class="ql-block">陶风车与米碓。</p> 东汉灰陶风车、米碓,洛阳林校汉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薏米、谷子、黍、稷、小米、稻米之碳化标本,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浮雕龙纹陶井栏,洛阳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带棚陶井栏,洛阳博物馆藏。 偃师辛村新莽墓壁画六博图,陶井栏浮雕龙纹发达照,汉代六博案。 东汉弦纹茧形壶,东汉褐釉龙凤纹瓷罐,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两坡式陶作坊,洛阳黄河冶炼厂汽油库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亭式陶井,洛阳唐寺门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汉代陶器。两坡式陶作坊,洛阳汉墓出土的人汲水陶井。东汉绿釉陶院,洛阳博物馆藏。</p> 东汉长方形灰陶灶,东汉陶作坊,洛阳博物馆藏。 器型巨大的东汉绿釉陶楼,洛阳宜阳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玻璃瓶,1987年洛阳市郊区东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朱红隶书“粟万石”灰陶仓,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朱红隶书“小麦万石”灰陶仓,洛阳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朱红隶书“月脯”灰陶盖鼎,洛阳纱厂化浆车间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p><p class="ql-block">为彰显孝道与富有,汉人极力推行“生则极养、死乃崇藏”的厚葬思想。反映在洛阳发掘的墓葬上,规模宏达、结构复杂,随葬品丰富,死者生前使用的衣食住行等器皿应有尽有。这些发现反映了汉人注重追求“死后还生”的丧葬思想,以及对人生的重视与期望,生动再现了汉代的现实生活。</p> 东汉蒜头铜壶,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鹤钮盖陶壶,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铺首衔环带盖铜钫,洛阳出土,洛阳博物馆藏。东汉三系铜提梁壶,洛阳博物馆藏。东汉凤铺三足铜盉,东汉提梁铜罐,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汉代铜器。铜灯。王公王母画像铜镜。</p> 东汉铜雁足灯,洛阳偃师高龙乡石牛沟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铜灯,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铜镜,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东汉大将军属官表。“驸马都尉”银印。汉五官印印文。</p> 东汉镂空花边铜温酒炉,东汉龟形铜水注,东汉铺首衔环带盖铜盆,东汉龙首柄铜熨斗,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东汉彩绘镇墓罐,洛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纹饰漂亮的东汉彩绘云气纹陶奁,洛阳博物馆藏。</p> 东汉彩绘人物纹陶奁,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彩绘人物纹陶奁。彩绘镇墓罐。</p> 东汉彩绘虎纹陶方奁,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汉代彩绘陶器。其色彩容易脱落,难以保存,更显得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汉代彩绘四神纹陶壶,洛阳汉墓出土,通高46.5厘米,拱形盖,敞口,长颈,圆腹,圈足。</p> 汉代彩绘四神纹陶壶,2004年洛阳高新区万基铅箔公司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陶壶全身以白粉地,以红黑绘制画纹五组,一二五组为红色锯齿纹,三组为红蓝色,四组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其重点的动物图案,位置突出,色彩鲜艳,笔法流畅,形象生动,是彩绘陶壶中罕见的珍品。<div><div>东汉彩绘花草纹陶钫,洛阳博物馆藏。<br></div></div> 栩栩如生的东汉彩绘陶鸡,洛阳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东汉彩绘陶鸳鸯,洛阳博物馆藏。谈不上惟妙惟肖,倒是有点像鸭子。 1972年洛阳涧西出土的东汉彩绘陶百花灯,洛阳博物馆藏。<div>彩绘百花灯之主体由灯座、灯柱及灯盘三部分组成。灯座下方饰群峰环抱山峦环绕底座,并布满姿态各异走兽。虎猴鹿兔等动物或奔腾跳跃,或坐卧蹲伏,各有奇妙之处。万物生灵汇聚同一片天地,尽显和谐而恬静。<br></div> 上层灯柱插接12个弯曲灯枝与4条飞龙,灯盏之上装饰火焰纹花饰,绚烂夺目。在灯盏及飞龙之上骑坐着12个羽人,身长双翼,头戴顶冠,驾驭飞龙,迎风破浪,扶摇直上,轻盈灵动之美,呼之欲出。<div>这么结构繁复,匠心独具,制作精美的百花灯自然会引起众人围观欣赏。</div> 东汉彩绘百戏陶俑,洛阳汉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整组陶俑造型生动,形态表情各异,有认真吹奏乐器的,有打着拍子的,感觉还缺了一个敲鼓的。其中左侧陶俑以右手捂耳,好像是觉得太闹了,场面相当诙谐,令人忍俊不禁。这组展品为大家重现了两千年多前的娱乐盛宴场景,充满生活情趣。<br></div> <p class="ql-block">汉代夫妇宴饮图,出自洛阳市东北郊朱村东汉晚期壁画,1991年被发现。夫妇二人端坐床上,头戴黑冠,男着褐色长袍,女着红色长袍。床前放置茶几,茶几中央有12只黑色小碗,几前为盛酒器--三足筩形尊。</p><p class="ql-block">壁画上的这对夫妇应该是十分恩爱,他们将平日的生活场景及自己的形象描绘在壁画上,寄希望有来生以重温旧爱。</p><p class="ql-block">但所有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时间一直在流逝,没有暂停键,也没有回放钮,根本无法重新来过。而且谁也无法预料,明天与意外,究竟哪一个会先来。只有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力求无愧于心,活得精彩,才是打开与完成人生这趟单程旅程的最佳方式。</p> <p class="ql-block">老陈近日惊闻83级数学系师兄北体大赵书祥教授因病去世,年仅五十八岁,倍感痛心。老陈与赵师兄最后一次见面还是今年四月底在清华大学校园,他作为北大战队中的一员参加与清华进行的超级京华杯桥牌比赛上。感慨良多,故写下最后一段文字,缅怀赵师兄在天之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