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我离开伏龙天苍坪,远赴五六十公里外的石垭求学。当时高中已是寄宿,同学们都住校,石垭本地的一般每周末回家一次,带些吃的用的,我们中和的离得远,大概每月回家一次。有时坐拉煤的货车,更多时候去等岳池南充的班车。有一次借了同学的自行车,和家住岔马路的李和平骑车回家,经齐福、罗渡,再到岔马路,回到花朝门,60里左右公路爬坡上坎,屁股痛了好多天。符小华、符长林他们临溪天宝的一大帮约着走路回家,不知要多大勇气,周六(那时单休)下午5点放学就走,差不多到罗渡大桥就天黑了,硬着头皮走夜路,摸到家已到半夜。我和赵健回家少些,常往县城,他去汽车43队,我去县公安局。那时大姐已参加工作,与同样农村考出来的尹哥结婚,他们在县公安局分有两间老旧宿舍,我去主要混一顿好吃的,还有就是拿哥姐节省下来的粮票,到学校换些饭票。长姐如母,从读高中起,大姐尹哥对我这个弟弟的帮助和支持就从没间断过,而且不讲条件,不记回报,让我一生敬重感激。那时学校食堂素菜五分,炒肉三毛,我一周最多吃一两次炒肉,多数时间,在食堂门口花五分钱打一份老师家属做的心肺海带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高中同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后排左起:刘零冬、邱兵、胡学军、雷海生、前排左起:刘道胜、杨思华老师、贺开宴)</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中同学记得及现有联系的就较为多些。这几年又有了微信群,许多年断了联系的又回归群里,前两年过年还搞了同学聚会,办了坝坝席,老同学们拖儿带女,各述往昔,感慨唏嘘,可惜我在外地无幸参加。要好的同学有:汽车43队驾驶员赵显海师傅的小儿子赵健,他几经复读仍未考上大学,后来接父亲的班,上班一段时间再考,终于考进梦寐以求的泸州警校,毕业回县城当了交警,后不断努力,终于升迁进了省厅;伏龙小学雷清海校长的大儿子雷海生,后考入南充电大,毕业回乡教了十多年书,再后来到北京发展,成为同学们“驻京办主任”;刘道胜,本乡初中同学,后一起复习,一起当兵,一起考了军校,军校毕业他回老部队北戴河当干部,与来我班插班的李银环结婚,后部队撤编转业到秦皇岛燕山大学,现定居秦皇岛;本村对门吴家院子的贺开宴,后也一起当兵,第三年军校没考上请假回家结了婚,第四年再考仍未考上,退伍回来去了深圳,听说当了保安队长,开了保安公司;胡学军,本乡十二大队的,1988年一同岳一中复读,考入华东交通大学,毕业分配进成都铁路局工作;本村的刘零冬,考了南充电大,毕业后进入财政局工作,听说如今在广安华蓥区当了局长;记得我们文科班的的其他同学还有:后成为教师的刘攀,“锅巴娃”王伟,现居深圳的刘琳,结合为一家的陈妮和吴红,还有李中江、熊英、孙明、唐密、陈玲、刘小蓉、唐雪梅、孙亚君、曾凤琼、李成琼等;老家罗渡的插班生李小琴,曾送我一支钢笔,现居岳池。理科班的同学有:现成为高中群群主的夏朝文,初中就同学的冯晓玲、陈强、贺财神、王锋、李和平、侯德恒等,冯晓玲和高两级的同学唐宁结婚后,一同来云南发展,现定居开远;赵玉华和夏坤成了一家;胡学文和张晓芳也成了两口子,他俩在昆明生活的那几年,与定居昆明周永红同学,我们时不时会聚一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同窗情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近毕业,同学们就忙着照相合影,写毕业留言,相反,高考的气氛倒相对平淡。当时二姐有一台照相机,我拿了来校,买了黑白胶卷,学校也照,校外的小河沟也照。贴在毕业留言册上的那些黑白照片,多出自那台老照相机。毕业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解脱,也是一种交待。虽然我起早贪黑,还算刻苦,但还是成绩平平,差了好大一截,一是因为石垭八七级是最后一届两年制高中,与人家读三年制的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只是囫囵吞枣刚把课程学完,还未系统归纳复习,二是普高相比重点高中,也是天上地下,相差悬殊。那个年代,由于招生录取人数有限,要先提前一两个月参加高考预考,根据预考成绩和分配名额确定学校正式参加高考的学生名单。未通过预考的学生只得提前毕业回家,而通过预考的学生继续留在学校继续备战高考。我记得当年我们年级通过预选的极少,最后我们班一个都没考上正规大学,打了个光脚板。只有海生和零冬委身读了南充电大,算是有个交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高中毕业时使用的华蓥牌相机</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家毕淑敏说:“读书可能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塑造灵魂方面,绝对是大功臣。”阅读山高水阔,大漠孤烟,便学会了勇敢与坚毅。阅读依依杨柳,灼灼桃花,便学会了纯净与诗意。阅读皎皎明月,寂寂松风,便学会了谦卑与孤独。也因为有这样的阅读,有时觉着人类很渺小,小到只是山河的一粟。有时又觉着人类很伟大,大到可以一步一步丈量山河,甚至可以凝结成诗歌、文化,从而抗衡时间的无情。如何人生一场,不虚此行呢?大概就是读书,一读再读,进而真正地走向山,走向河,走向久违的自己。我阅读的习惯是很小就养成的。小时候看小人书,慢慢的什么书都看,金庸的武侠,琼瑶的言情,记忆深刻的有《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窗外》、《在水一方》、《一帘幽梦》等。也看世界名著,《红楼梦》、《唐吉诃德》、《飘》、《苔丝》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但爱读,而且爱写。整个中学阶段,我因受父亲影响,或开始是父亲要求,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写日记不是记流水帐,主要是一些特定的事件,或我思我想,也不是每天写,想起写就写一段,有时还写诗和散文,或者读后感或电影观后感,还贴剪纸或配图,总之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花花绿绿。总共有十几本,其实那些才是我的真实成长记录,从日记本上,常见“黄河冰塞川”、“太行雪满山”凛凛风景,有“千山鸟飞绝”的彷徨,也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希望,有“独钓寒江雪”的深沉,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可惜后来当兵走了,父母也相继进城里随姐姐们生活,那些日记本就不知所踪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郑重声明】自传类。文中提及部分真实人名,如有侵扰,请联系删除。</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