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山梅正红

峰回路转

<p class="ql-block">"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p><p class="ql-block">怜君青衫感飘零,</p><p class="ql-block">怨她红粉弹别弦;</p><p class="ql-block">世事无常唯余恨,</p><p class="ql-block">人情悟尽便是禅″。</p><p class="ql-block">吟诵这两首凄美爱情诗篇的地点,不在满山红叶的北京西山,也不在湖水荡漾的陶然亭公园。</p><p class="ql-block">初冬的西北风毫不客气地摇晃着树梢,卷起缤纷多彩的树叶在南山学院上下翻舞。在温暖如春的大教室里,一堂别开生面的教学课正在进行。</p><p class="ql-block">学院的潘志超讲师与评梅女子文学社社长魏文瑾老师,以互谈教学的形式,给学员讲述</p><p class="ql-block">一--一《新文化运动女杰石评梅》。</p><p class="ql-block">石评梅与高君宇相知相恋相爱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在坐的每一位学员。</p> <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高君宇看着满山的红叶,禁不住地想起石评梅。三年前在同乡会上相识,心中早已萌发了爱的种子。红叶,红梅,就在1923年的十月,如火一样的西山红叶,点燃了高君宇"不能反抗的心″,炽热的情感之火喷涌而出,他要把内心的秘密告诉这个梅花一样的女子。</p><p class="ql-block">而此时的石评梅正在宿舍翻阅着一本《莫愁湖志》。她已于这一年的六月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被北京师大附中的林砺儒校长,聘为附中女子部主任兼体育教员、国文教师。新的教学环境,让因初恋失落的心暂时安静下来。高君宇的来信,很快送到石评梅手里。她已有预感,这封信,不是以往收到的《向导》《政治生活》等进步刊物。打开信,一枚鲜红的树叶掉了出来。她轻轻地捻着红叶细看,叶面上题写着两行清晰的小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石评梅一下子呆住了。面对这火样红的真情求爱,她不知如何是好。爱之火燃烧着她烦心意乱的思绪,她想冷静,她想起了童年时的家乡,想起了启迪她人生荫芽的冠山。</p><p class="ql-block">她思索再三,在红叶的另一面写上"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寄了回去,婉转地回绝了高君宇第一次求爱。</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冠山是石评梅经常去的地方。评梅家乡平定,素有"文献名邦″的美称,钟灵毓秀的冠山,早在北宋宣和年间就开办书院。评梅的祖籍在冠山脚下的小河村,她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石铭是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在太原省立学校教书,省立图书馆任职。评梅从小便得家乡书风滋养,她深厚的文字功底,离不开父亲的严正教育。1912年,她跟随父亲到了太原,进入太原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学习;1914年,她凭借优异成绩,成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公费生,在这里度过了5年孜孜以求的美好学习时光。1919年夏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开启了她"建筑一个富丽辉煌的生命"的新人生。</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她是李大钊先生的学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女高师作为全国最高女子教育的学府,开风气之先,造就了一大批对中国现代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女性知识分子。追求进步的石评梅很快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是新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和信仰者。 李大钊在女高师开设了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女权运动史等课程,这些课程在当时多属于学科和社会前沿课题,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李大钊的每场讲授,她都坐到第一排认真听讲。她和学友陆晶清刘和珍等还常去北京大学,听先生讲课。石评梅十分敬仰李大钊,拜李大钊为她的启蒙老师。在李大钊高君宇的影响下,石评梅加入了在北京大学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她是第一批会员中唯一的女会员,由同情革命成长为投身革命的勇士。她关注参加进步学生运动,抨击军阀势力的黑暗统治。北洋军阀在北京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后,她十分愤怒地在《京报》上发表散文《痛哭和珍》。一年后,石评梅又写了《深夜絮语》,赞扬刘和珍是"永远存在的灵魂″,是"不灭的精神″,鼓舞人们与反动势力进行博斗。有“铁肩辣手”“一支笔胜抵十万军”之称的著名报人邵飘萍先生,盛赞她办的《妇女周刊》是“女界之舆论喉舌,新时代女性言论消息的总机关”。《妇女周刊》创办历时一年,出刊50期,她一人就撰稿40余篇。1926年11月16日,她和陆晶清又携手创办《世界日报》副刊——《蔷薇周刊》,一如既往以女性为目标读者,为妇女解放运动大声呐喊,个人发表作品50余篇。她以巾帼柔弱之身,抱须眉刚强之志,矢志不渝为女权鼓与呼、为革命呐与喊,其战斗姿态、战士品格俯仰可见,无愧中国女权运动之先驱,无愧中国新文化运动之女杰。</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她是鲁迅的文友知已。从1920年秋季开始,直到1926年8月26日离开北京南下为止,整整的6年时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等高校任教。在文学生涯中,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对青年一代的培养。石评梅的文学创作深受鲁迅影响,她的创作得到鲁迅先生的大力支持。为办好《妇女周刊》,石评梅曾登门向鲁迅索稿。许广平在《两地书》中这样记载:“今早打算以此还《妇周》所索之债,但不见来。今请先生阅之。”1925年11月26日,鲁迅日记中记载:“寄《妇女周刊》社信并稿。”1925年12月24日,《妇女周刊》刊登鲁迅《寡妇主义》一文。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京南下,她和陆晶清一起到前门车站送行。鲁迅对她的文学作品给予重视好评,多次为《妇女周刊》撰稿,由此奠定了她在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 五)</p><p class="ql-block">石评梅在女高师,正是思想活跃的时期,也是情窦初开的青春期,这时,有两个男人先后进入她的情感世界。一个令她倾心热烈,一个令她爱而敬之;一个毁了少女的初恋,一个带走了评梅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曾是评梅父亲的学生吴天放,第一次见到石评梅,就被这个少女的风韵所打动,这个有妇之夫不动声色地对评梅展开爱的攻势,把涉世不深的评梅骗入了爱河。评梅做梦也想不到,世事如此险恶,人心叵惻到这种程度。经此打击,深受伤害的她,陷入了愤怒,懊悔,困惑之中。就在此时,一枚红叶送到了她的手中。</p> <p class="ql-block">在师大附中学,学生们很好奇,她们的石评梅先生不戴金不戴银,"她左手无名指上,戴着的是一只洁白的象牙戒指。″学生们哪里知道,这枚洁白的象牙戒指,是石先生的的生死恋人高君宇,从广州寄给她的。</p><p class="ql-block">高君宇是山西静乐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活动家,革命家,是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进步诗人。在高君宇身上既有革命家的理想和抱负,又有青年诗人的热情浪漫。石评梅与高君宇是1921年,在北京太原会馆相识的。从此,他们便经常通信,交流思想,相约到陶然亭湖畔散步。虽然此时的石评梅还在和吴天放谈恋爱,但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他们彼此感到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石评梅被高君宇那伟大的革命志向,宽阔的革命胸襟和卓越的才干所吸引,并从高君宇身上得到了"践踏着荆棘的途径,投奔那如花的前程″的力量和勇气。石评梅的创作天赋也被高君宇激发出来,她的诗歌处女作《夜行》正式发表刊出。在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与高君宇有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在他的影响带动下,石评梅以笔为匕首,逐渐地成了"反封建的斗士"。</p><p class="ql-block">高君宇很喜欢石评梅的品格和才气,在与石评梅的交往中,心中萌发了爱的种子。石评梅初恋受挫,高君宇敏感地察觉到她的苦闷低落,耐心地引导天真少女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p><p class="ql-block">1923年秋天,因长期繁忙劳累,高君宇病倒在寓所,党组织安排他到风景秀丽的西山疗养。漫步在满山的红叶中,他禁不住地想起石评梅,随手摘下一片寄出。一枚红叶表达了他的相思求爱之情。他们之间的爱情戏就在婉拒,误会,深爱,相恋中一幕幕展开。</p> <p class="ql-block">"你的所愿,我将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将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从此我决心为我的事业奋斗……"这是高君宇在离开太原到上海,广州途中,写给石评梅的信。</p><p class="ql-block">1924年10月,高君宇在广州陪同孙中山参加了商团军的平叛。事后,他上街买了两个象牙戒指,大点的他自已戴在手上,小点的随信寄给了评梅。,他在信中简述了平叛事件,又一次表达了对评梅的深爱,"你正式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后,愿我们的友谊也和双手一样,可以紧紧握着,也可以轻轻松开″。收到礼物的石评梅,这次没有像收到红叶一样退回去,她戴上了戒指,回信说"我已经决定戴着它和我的灵魂同在″,并嘱千万保重。</p><p class="ql-block">"红花枯萎,宝剑葬埋,你的宇宙被马蹄儿踏碎…″这是石评梅为高君宇写的挽词。高君宇是在筹备邀孙中山北上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后,急病住进了协和医院,1925年3月初,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高君宇积劳成疾,旧病复发,石评梅知道后匆匆赶往医院。君宇住院期间,她多次去看望陪侍,每次都带着眼泪离去。有了石评梅的关心照料,高君宇"觉得我是痛苦中浸淹了的幸福者″。当石评梅又一次赶到医院时,高君宇已停止了呼吸,他的右手上戴着那只洁白的象牙戒指。没有来的及与他心爱的人绝决,独自去了他们无数次相约的陶然亭。</p><p class="ql-block">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评梅亲笔写下了高君宇的诗句,还有自己对他坚贞不渝的誓言:</p><p class="ql-block">我是宝剑</p><p class="ql-block">我是火花</p><p class="ql-block">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p><p class="ql-block">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石评梅终没有从失去高君宇的巨大哀痛里走出来,痛苦和悲伤在侵蚀着这个美丽女性的身心。三年后,石评梅溘然长逝。这对生死恋人,永久地相守在了陶然亭湖畔。</p><p class="ql-block">石评梅与高君宇凄美动人的“旷世绝唱”深刻牵动着周恩来邓颖超等革命先辈,也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解放后,周恩来总理曾专程前往陶然亭瞻视,邓颖超多次到陶然亭凭吊,向同行年轻人讲述她和高君宇的革命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下课时间到了,魏文瑾老师还在讲着,学员们还在听着</p><p class="ql-block">我原来印象中的石评梅,是她与高君宇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文瑾老师的讲述,引导人们重新走近石评梅,重新认识石评梅。她从"我国早期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等五个方面全面概述了石评梅光辉壮丽的人生。石评梅原名汝壁,这枝冠山红梅,以她燃烧的青春映红了时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天空,以其精湛深邃的文字和进步思想,燃亮了民族精神的火花。人们被文瑾老师声情并茂的讲授吸引,更为她对石评梅研究之深而敬佩。</p> <p class="ql-block">1992年5月,时任平定县总工会女工部长的魏文瑾与几位文学青年一道,发起成立了平定女子文学社。3O多年来,文学社以收集整理石评梅生前文学及有关资料为已任,以学习传承弘扬评梅精神为主线,创办了以石评梅小说命名的社刊《红鬃马》,整理出版了《石评梅全集》,《石评梅纪念文集》,抢救了大量有关石评梅的珍贵文史资料,填补了我省史志人物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现在,文学社由当初仅有27位平定县社员,已发展到遍布全市有192名女作家的文学队伍;学社也于2005年升格扩大为"阳泉市评梅女子文学社″。</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谁曾想到,数十年的心往神驰,终有-一根相知相惜的红绳儿,将彼此捆绑在历史的记忆里"(魏文瑾语)。30多年来,魏文瑾怀着无限景仰之情,循着评梅心路走进了评梅的世界里。她先后六次带领女子文学社成员到北京陶然亭评梅墓前祭拜,去与石评梅有关’的历史遗迹地寻访,多次到北师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地,全力搜集散落在各地的评梅的文稿及与之有关的书籍资料。她的住所成了冠山脚下的"梅窠",那50多万字的《石评梅全集》,就是她和女儿在家里打印编校出初稿;已在国家广电总局立项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梅香傲雪》,就是在她的工作室创作完成的。为了家乡的″梅″,为了香如故,她全身心付出,倾其所有,微薄收入的小家庭付出了近百万元的投资,真到了倾家当产的地步。</p><p class="ql-block">百年评梅,30多年的追循传承,"有念自会有相逢″(葛水平’),冠山有缘梅更红。</p> <p class="ql-block">草于2023.11.16夜山西阳泉干部学院</p><p class="ql-block">修改于2023.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