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兴亡千古事,且将尊酒慰飘零。

美友1989742

<p class="ql-block">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本篇主要记录在剑门关,汉中和武当山三地的凭古吊今、探索中华文明过程中西汉、三国文明中的所见所闻所思。</p> <p class="ql-block">剑门蜀道由剑门关、翠云廊(古老的蜀道)两个紧邻景区组成,历史悠久,跨越3000余年。它被誉为"世界陆路交通史上的活化石",茅以升先生称其为"古代著名的土木工程"。</p><p class="ql-block">剑门蜀道为郭沫若先生所书。</p> <p class="ql-block">翠云廊,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剑门蜀道剑门关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金牛古蜀道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剑门蜀道遗址的核心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秋季惊见金秋路,一走进翠云廊,里面生机盎然,柏树参参,凉风习习,已在在那里站立了千年的绿茵古树,似在喃喃细语着千百年来的沧桑与冷暖……</p> <p class="ql-block">青石古道历尽沧桑,夹道古柏林立成廊。</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这株剑阁柏,笔直挺拔、直指云霄,在翠云廊古柏中十分特别,有“三最”:最高,树高27米;最老,树龄约2300年;最奇,远看似松、近看是柏。</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主席今年7月视察翠云廊时,也曾在此树前驻足。</p> <p class="ql-block">这条由近万株人工栽植的古老行道树组成的绿色交通长廊,绵延300余里,有着迄今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长、数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在历史的漫长河流中,注视着南来北往的行人过客,记录着那些属于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翠云廊的古柏树群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柏群落,有着极高的生态和历史文化价值。这些古柏树形态各异,有的挺拔高耸,有的曲折蜿蜒,每一棵树都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p><p class="ql-block">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道万仞山,古人把守剑门关。如今剑阁关尚在 ,蜀道从此不再难。</p><p class="ql-block">游剑门关我们从北门坐索道上山,许多年轻人都是从北门上山,攀爬鸟道或者猿候道,不能逆道,六十岁以上或高血压患者是被禁止的。</p><p class="ql-block">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索道易,易如履平地。</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比较有意思的是鸟道、猿猱道、玻璃栈道。</p> <p class="ql-block">假装攀登一次猿候道和鸟道</p> <p class="ql-block">四川山区地势起伏高低,山高坡陡,地阔人稀,交通主要是靠一些行旅小道。区乡道与农户家之间,往往要走半小时以上的山路,住在山中人民,以“背”为主要运输方式。</p><p class="ql-block"> 在去剑门关路上,遇到几位用背蒌背沙子的中年人,询问之。言一天要背20趟,150元钱,蒌子内沙子约80斤左右,从中可知生活在底层人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站在剑门关前,对该关的险峻一下子有了具象的理解。剑门关深谷陡峭,山势险峻,眼前群峦叠嶂,两边悬崖峭壁对峙。见到眼前这幅景象,也理解了为什么古往今来,来往于秦蜀两地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关于剑门关的众多诗篇,诗行中展现出的,更多的是磅礴冷峻的肃杀之气。</p><p class="ql-block">剑门关昔日的马蹄声碎早已在历史的尘烟中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的鸣笛声,天堑已变通途。伫立关址,遥望俯瞰的不再是随时来犯的敌军,而是山峦秀丽的风景。往事越千年,剑门关也不再是厮杀的战场,而是游人参观游览的历史文化景区。</p> <p class="ql-block">剑门关是剑门关风景区的标志性景点,1982年以此为核心景点设立剑门蜀道,是首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游客们骆驿不绝。</p> <p class="ql-block">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外。</p><p class="ql-block">唐朝以后,开始改称为剑门关。剑门关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冷兵器时代的上百次战争中从未被正面攻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赞誉,素称,"蜀北屏障、两川咽喉"。</p> <p class="ql-block">1966年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游剑门。郭老题诗:“剑门关失险,如砥坦途通。秦栈已无迹,汉砖土欲融”。道出了现代剑门关的现实情形。</p> <p class="ql-block">出剑门关后,路边分别置有,金牛桥、刘备过关石雕像、孔明立关石雕像、五丁开山石雕像、北伐行军浮雕、剑阁牌坊等。</p> <p class="ql-block">剑阁牌坊青石而建,顶端中央是七级浮屠,镇压着剑阁。牌坊着刻着好多关于三国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张飞大战长坂坡等。</p> <p class="ql-block">离开剑门关向南门前行,不要忘了回头观看神似姜维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话说汉中:汉中,因汉水而得名,它北接雍凉,南通巴蜀,秦汉三国时期一直是一处战略要地。作为兵家北上夺关中占中原必先夺汉中,南下征四川据西南也要先夺汉中,尤其是建都西安时,汉中若失守,必将危及王朝。</p><p class="ql-block">大汉集团的创始人刘邦当年就是在汉中起家,并以此为基打败项羽,建立了延续数百年的大汉基业。</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汉中也是蜀汉的北大门、诸葛亮伐魏的根据地。汉中定军山之战刘备以老將黄忠刀劈夏侯渊而取胜,夺取了汉中局势的绝对主动权,从此,中国进入了三国时代。</p><p class="ql-block">汉中的历史地位和众多故事吸引我们在汉中住了5天,以期深度了解汉中。</p> <p class="ql-block">先来看看汉台:汉中市区的著名景点古汉台,是汉中“三古”之一,相传是汉高祖刘邦做汉王时的驻地,当然现在只是一个遗址,保留着一些传说。这座占地14000平方米、台垣高耸、气势宏伟、周砌坚石、俨如城垒。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逼至汉中封王,汉中太守田步在城东南为刘邦建造行宫,即为古汉台初始。古汉台是当年汉王刘邦驻跸汉中的行宫遗址,也是宋朝之后汉中府署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西面为石门十三品陈列馆,《石门十三品》,又名汉魏十三品,为汉台镇馆之宝,也是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文物。</p><p class="ql-block"> 1967年修筑石门水库时,为保护文物,将这十三块具有很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的石刻,从褒谷口石门隧洞内外整体凿迁至汉台博物馆。石门十三品记述了褒斜道修治贯通历史,并代表了中国文字由篆书向隶书过渡的书法风格演变,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千百年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头书”,既是研究褒斜道通塞和古代水利建设的珍贵史料,又是研究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杰作,喜爱书法的朋友可以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这些石刻多为记颂文字,但在书法史上价值非凡,特别是那几方大字“石门”“石虎”“玉盆”“衮雪”等都是汉隶之典范。“衮雪”二字,据传为曹操手书,笔触浑圆有力,尽显魏王风采。历史上曹操多临汉中,此次见褒水流经石门,石多浪激,如白雪翻滚,书二字以书怀。彼时汉中乃蜀汉之地,魏王临此,可见其心怀夺取汉中,一统天下之雄心壮志。</p> <p class="ql-block">拜将坛也位于市区今将坛路南,风景路北,是汉中著名的西汉三遗址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6年,当韩信来到汉中后,经夏侯婴推荐,被任命为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在拜将坛上被拜为大将军,同时为刘邦制定了战胜楚霸王的对策《登坛对》。他在楚汉战争中有过卓越表现,如暗度陈仓、井陉之战、潍水之战以及垓下之战等一系列战役中展现出的惊人军事才华,让人们对他的军事造诣赞叹不已。尤其是汉五年,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为刘邦夺得天下,居功至伟,堪称第一。</p><p class="ql-block"> 汉丞相萧何誉韩信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韩信的评价。作为统帅,韩信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p><p class="ql-block">汉朝建立后,韩信被汉王解除兵权,徙为楚王。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同萧何商议,想要杀掉韩信。汉十一年(前196年)萧何前往韩信府上邀请其一起入宫恭贺刘邦平叛取胜,韩信本不愿前往,却实在拗不过萧何,只好随其前往。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为了防止其部下狗急跳墙,吕后对韩信采取了“不问、不审、不理”的策略,当即便命人将其处死在了长乐宫钟室,《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所说,“所诛大臣多吕后力”。</p><p class="ql-block"> 韩信是军事天才,国士无双,却也是政治上的“弱智”,容易相信人,认为自己没犯错就不会有事,最终结局是被萧何“骗”进后宫,被吕后杀死,灭三族。</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拜将台并不是历史遗迹,是现代建筑,历史的拜将台在两千多年的风雨中早已不复存在,只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今天游人至此,对兵仙韩信的人生悲剧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拜將台内还建有汉中历史文物馆</p> <p class="ql-block">提起汉中,今天我们许多人或许不知道这座城市。但是,在历史上,汉中这座城市,一直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和汉文化的发源地而发挥着重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汉中这座城市变得落寞呢?</p><p class="ql-block">汉中能够在古代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这既和自然地理条件有关,也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王朝等等因素有关。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条件的限制古代王朝无不以土地资源的多寡作为国力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准。而作为有着肥沃土地的汉中自然是受到君王们的青睐。同时,在古代历史上我们的周秦汉唐等等的封建王朝无不是以西安作为当时的都城,这些历史上的都城也无一不是当时最发达的城市,城市的辐射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汉中的发展。同时,汉中作为进入有着天府之国的四川的必经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上非常的重要的作用,君王们也就越发的重视,但到唐以后迅速没落。</p><p class="ql-block">进入元明清以后,各朝代君主们逐渐依照北京作为了当时的首都,这种辐射作用逐渐减弱,同时,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两广地区逐渐成为当时的经济重心,汉中的历史作用逐渐削弱。</p> <p class="ql-block">在汉中市区参观西汉三遗址的汉台和拜将坛后,又去兴汉胜境、天汉楼广场。</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在汉中励精图治,任贤用能,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定三秦,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最终夺得了天下,汉中成为汉家发祥地。</p><p class="ql-block">看了今人雄心勃勃兴建的兴汉胜境和天汉楼广场,令我唏嘘不已,耗资近数亿规模宏大的建筑现在竟成摆设。整个景区也是按照5A级景区去建造的,汇聚了千年的文化,这里最主要的景点是兴汉客栈还有文化展示体验区,以及一些特色的商铺还有餐厅等等。</p><p class="ql-block">兴汉胜境依汉源湖而建,以自然生态的汉水之源为根,以中华民族的汉文化之源为魂,以汉朝初兴的历史辉煌为底色,建成集汉风景点群、汉风商街群、汉风博物馆群、汉风酒店群、汉风餐饮、汉风演艺等于一体的汉文化旅游度假区,能为游客带来雅致、美好、快乐的汉风生活体验。这些耗费上千亿打造为“汉文化世界级名片”,如今却门庭冷落,真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p> <p class="ql-block">我是汉族,我讲汉语,我说汉字,这是因为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王朝——汉朝。而汉朝一个非常重要的重镇,就是汉中。所以汉中这样的地方不能不来,不来就非常遗憾了。因此,我有个建议,让全体中国人都把汉中当作自已的老家,每次来汉中当作回一次老家。我国著名文化人余秋雨的倡议也未能给汉中带来人气。</p><p class="ql-block">我们来了,除了汉中遗留的古迹可以让人追思,汉中市区仿古建筑的确大气,毫不逊于北京的紫禁城和西安的芙蓉园,但是游人廖廖无几。看来一个城市的发展仅靠硬件不足以吸引人,还要靠软实力,靠人气拉动,近几年的复古风成功的有几个?</p> <p class="ql-block">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在汉中旅行,如精读一遍汉书和三国,诸多历史遗迹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决定包车转一圈。</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去“寒溪夜涨”遗址,该址位于留坝县马道镇。</p> <p class="ql-block">马道镇离汉中市仅有45公里,下高速导航至“寒溪夜涨”景区,几分钟就到了,见凤凰山下亭内矗立着石碑,抚摸石碑、眼观寒溪,一时思绪激荡。透物可见人,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可以让人们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感悟到“每一个过去都与今天有关,每一个古人都是我们的一部分”。从而留得住文化根脉。</p> <p class="ql-block">萧何追韩信处是汉中市文物保护单位,相传韩信弃楚投汉之初未受重用,无奈不辞而别,独骑北上,是夜寒溪夜涨道路受阻,萧何星夜追至,力劝韩信回到汉中。</p> <p class="ql-block"> 史树青先生题字“不是寒溪一夜涨,那得大汉四百年”,说的是妇孺皆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今天到达此地,亭旁确有一条寒溪河,据说当年就是因为雨季水涨阻隔了韩信的去路,这才给了萧何以机会,也才有了之后的刘邦拜将,之后的暗度陈仓,之后的霸王别姬系列故事。所以寒溪夜涨,便成了一个典故。一条河水的涨落,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王朝的命运,其背后则是一代帝王察纳雅言,容人容事的胸怀和智慧,这正是刘邦的聪明之处。在皇权时代,这无疑是重要的、决定王朝兴衰的因素,也是历代所谓明君名垂千古的美德。与之相反,历史上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同时又小肚鸡肠,妒贤嫉能,从而导致国运衰败遗臭万年的昏君不计其数。站在这块石碑前,想想两千年前发生的事,真的会有许多感慨。</p> <p class="ql-block">“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俚语,说明韩信的成功是由于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萧何究竟是何许人也?</p><p class="ql-block">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与刘邦同乡。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他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辅佐沛公刘邦起义。汉高帝十一年,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他熟悉秦帝国的法令制度,当刘邦率大军入秦都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珍宝财物,他独取秦国文献、档案、律令、图籍藏之。汉以此而得知天下各地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对建立西汉王朝有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 萧何继任丞相时,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从出土“睡虎地秦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汉法之中。</p><p class="ql-block"> 萧何为何参与谋害韩信,因为他熟悉了解韩信,第一次是在攻打齐国之后。当时韩信一口气攻占了四个诸侯国,自恃功高,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当时十分不快,幸亏张良踢他一脚,改为要当就当真王,稳住了韩信。后来随着垓下之战灭了楚王项羽,又被刘邦取消兵权,心中肯定不快。在韩信只有三十几岁的情况下,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功绩无人能比,韩信不死,天下苍生势必再遭生灵涂炭,这是萧何不愿意看到的。自古杀功臣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确实有谋逆,大部分来讲,皇帝怕今后儿孙没手腕拿捏跟着自己造反打天下的兄弟。对皇帝来说,你想不想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随时都能谋反,并且还会谋反成功的能力。出于大仁大义的角度,为了汉室江山的稳定,萧何承担了不仁不义之名。</p> <p class="ql-block">去张良庙途中,顺道观赏一颗古老的银杏树,据说是周文王所栽,由于在山上银杏树叶落尽,只剩枯技寂寞的站立,金黄色的叶片铺满了根部,拣两片叶子做纪念。</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就是中国最美乡村景观路,季节己过沿途已无风景可看。</p> <p class="ql-block">  紫柏山位于秦岭南麓留坝县境内,因山上古树多紫柏,故名紫柏山。该山风景如画,堪称秦巴千里栈道“第—名山”。它和太白山、华山齐名,是陕西三大名山之一。</p><p class="ql-block">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紫柏归来不看草,紫柏山在陕西人心中,是一座有故事的山,这里山峦叠翠,云雾飘渺,宛如仙境,当年神仙国相张良就是爱上了紫柏山的风景,晚年选择隐居于此。 </p><p class="ql-block"> 慕名紫柏山包车前往,但乘兴而来,扫兴而归。适逢初冬技叶凋零,草叶枯萎。门可罗雀,游人稀少,仅拍一张诸葛抚琴景,幸有张良庙壮我此行。</p> <p class="ql-block">紫柏山下拜张良:</p><p class="ql-block">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激流勇退”,隐居辟谷,躬耕田亩,传说最后得道成仙。</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良的十世孙,张鲁割据汉中三十年,自立为王,他感念先祖不以盖世之功受封,不恋庙堂高位的超凡品德,在张良当年隐居辟谷的紫柏山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p><p class="ql-block"> 张良的一生可谓传奇!他的故事太多。可概括为: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水圯桥头遇老翁,经受考验赐天书;刘邦临门挨一脚,赚得韩信西汉兴;功成身退无欲望,千古传颂仅子房。</p><p class="ql-block">在张良庙内,历史上众多名人纷纷驻足题词。如:于右任老先生题写的“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张良一生卓而不群的两件大事。陕南镇守使管金聚1919年写着“英雄神仙”四个颜体大字。说他既是英雄又是神仙,可谓是古今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么多名人都在张良庙前驻足留词?仅仅是因为张良为刘邦当皇帝作出贡献很大吗?这是一个原因,他身为“帝王师”,“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瞩目的“汉初三杰”。但是,他更多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功成身退,“知止”。他的地位已经到了人臣之极,但是他清醒的“不忘初心”。人到了一定的地位,却能够把一切放下,这才是最为难得可贵的。从以上在这里诸多留言来看,就可细细品味。但是我们熟悉的伟人周总理,1940年当时的周副主席,抗战期间,他经常住西安,但是西安附近的名胜古迹一处也没有去,一次在前往重庆谈判途中,在张良庙停了下来,畅望停留,他没有留词,值得品味。</p><p class="ql-block">张良庙,可以说是紫柏山下、褒斜道上一处永远的风景,给后人以警醒。</p> <p class="ql-block">  “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定军山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属巴山支脉,是驰名中外的三国古战场所在地。定军山之战奠定了蜀汉基业,开辟了三国鼎立局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战,</p><p class="ql-block">汉中勉县,准确地讲应叫沔县。历史上一直这样写,只是因沔字生僻,上世纪60年代改为勉县。勉县就是一座三国博物馆,最著名的当是定军山、武侯墓和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素有“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定军山的山名由何而来,现在已经无处考证,历代的地方县志及史料也没有相关记载。不过,当代的部分学者们认为,定军山的由来,应该是汉末三国时期,魏、蜀两大集团围绕此处相互攻伐,使得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流传后世有关。尤其是定军山之战,促成了三国鼎立,由此得名“定军山”。</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有生之年的五次北伐曹魏,在此“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其出兵与退兵的基地都在汉中地区的定军山。甚至,诸葛亮在五丈原重病之时,弥留之际留下的遗言,也是要在逝后埋葬于定军山下。可以说,在诸葛亮最后几年的生命中,与定军山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里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功盖三分国”“丹心壮蜀疆”,以文经武纬的名士风范备受后世敬仰。</p><p class="ql-block">得益于他的卓著声名,千秋以降,定军山也因“丹青落而草木长,忠魂宿而浩气生”,成为无数后人谒英雄、仰大贤之地。</p> <p class="ql-block">定军山,是老黄忠奋勇斩落夏侯渊,助刘皇叔夺取汉中据守巴蜀的地方。此战,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意义重大,亦是刘备用兵的经典之战。黄忠先是占据制高点,然后“一味鼓噪”而不攻,以逸待劳,令夏侯渊倦惫松懈,而后乘其不备突发奇兵。老黄忠一马当先,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将夏侯渊“连头戴肩,砍为两段”,一战而成千古名,至今英雄形象仍活在银幕和舞台上。可惜古战场遗迹难留,据说主峰原有一座刻有“定军山”的古石碑,文革时被毁,便也就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可看,只在景区门前和山腰天降神兵处,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烽烟远去战火不再,实地探访历史典故发生地。于缕缕馨香中感孔明遗风,在森森翠柏中听三国铮鸣。</p> <p class="ql-block">古迹虽无,山峰不朽,眺望十二连珠峰,算是对那段历史的凭吊。</p> <p class="ql-block">  在勉县乃至汉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武侯墓。诸葛亮葬于定军山下,这有史书为证,没有疑义。但具体葬于何处,史书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所以尚有些争议。清末就有人指认现陵墓旁一块高地为其墓室之所在,并立碑标注。这些争议,皆因诸葛亮身后简约薄葬所致。三国志载,诸葛亮曾立遗嘱:“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因山为坟”,不造坟陵,便让后人无法确认陵墓的准确位置。今日之陵墓,乃是后人依据山势和陵园20多株汉柏的布局,以及“护墓双桂”的位置而确定的,这“覆斗式”的坟茔,乃是后人培土而成。以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本应有无数帝王将相纷至沓来,祭奠拜谒,而令人失望,此处仅有明万历年间陕西按察使所立“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和清雍正13年果亲王所立“汉诸葛武侯之墓”两块墓碑,可谓人迹罕至。也许是因为对墓址缺乏认同所致。不打扰后人,也不被后人打扰,也许正是诸葛丞相之所愿。诸葛丞相葬于定军山是诸葛亮心系蜀国社稷、志存汉室复兴之举。</p><p class="ql-block"> “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清光绪年间李士瑛所作的这幅对子,道出诸葛丞相“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一生。而死后的薄葬,又体现出“俭以修身,静以养德”“宁静致远”的修养和情操。仅此两点,即足以让后人崇敬。就其文治武功而言,似乎没那么卓著。但其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修身养德,低调谦逊,则恐是历代臣相之典范。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钱穆先生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后世评价诸葛亮,多将其一生划分为“早年隐居襄阳、壮年入川治蜀、晚年北伐曹魏”三个阶段,其中成都是蜀汉首府所在地,诸葛亮在此“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使民“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正因如此,其死后为何选择定军山为归葬之地,引发后世诸多猜想。</p><p class="ql-block">“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武侯墓中后人书写的这副对联,或许亦是孔明先生临终所想。8年北伐期间,汉中作为军事基地,又是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希望寄托地。”郭鹏飞说,病逝五丈原对于诸葛亮而言,是出师未捷,功业未成,以致忠魂难安,遗命葬定军山有激励将士继续北伐,不忘统一大业之用意。</p><p class="ql-block">被后人称赞“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的诸葛亮虽位极人臣,但廉洁自律,淡泊明志,死后“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近乎裸葬,这为他赢得了百姓爱戴。在勉县,每年清明节和武侯忌日,周边百姓都会到武侯祠墓焚香化裱、磕头作揖。</p> <p class="ql-block">“汉相忠魂何处求,定军山北锁松楸。”定军山下的武侯墓冢高6米,周长64米,呈汉代覆斗式。坟头长有两株汉代桂树,树龄有1700多年,冠幅达20余米,枝繁叶茂,团如车盖,史称“护墓双桂”。“桂树植于武侯墓前,寓意武侯高风亮节,遗香千载。”</p> <p class="ql-block">  用现代卫星遥感影像图的方式打开秦岭,会惊奇地发现秦岭中河水溪流非常密集。也正是这无数条水流,千万年来侵蚀切割着秦岭,造就了蜀道的艰难险阻。秦岭天险,对于蜀汉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是延续着大汉江山最后一缕气运的天然屏障,也是阻隔蜀汉北伐关中的天堑。</p><p class="ql-block"> 图中可见,从关中平原越过秦岭的古道群。正是这些千年古道贯通了川陕,将当时偏远的巴蜀大地与中央王朝陕西关中连接在一起,无数历史传奇也在蜀道上演。</p> <p class="ql-block">有了秦岭的阻挡,曹魏不敢轻易对蜀汉发动军事进攻,但蜀汉也被困于蜀地,直到蜀汉灭亡,蜀军都未能突破秦岭防线。</p><p class="ql-block">曾经为了逾越秦岭,诸葛亮煞费苦心,五次北伐却不得寸土,走了一辈子,也没能走出秦岭大山。</p> <p class="ql-block">深秋,站在古栈道遗址旁,看着不远处的栈道孔,思绪飞过连绵起伏的大巴山,飘向一千八百年前的秦岭。</p> <p class="ql-block">聊聊汉中古遂道:</p><p class="ql-block">在古代,从西安穿越秦岭去往西南的云、贵、川之地,主要有六条必经之路,从西到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六条古栈道中每个都有脍炙人口的典故。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陈仓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子午道;“峰火戏诸候”的褒姒故里褒斜道;还有屡攻屡破的武关道等。</p><p class="ql-block">古语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汉中周边的地势艰险。虽然地理环境如此险峻,但人们为了连接秦岭、关中、巴蜀等地的交通和贸易,于是发明了栈道。</p><p class="ql-block">栈道就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成的一种通道,古人顶着艰险,在河谷悬崖上的石头上凿孔,横放木头作为悬梁,竖立木头为梁柱,在木头横梁上铺设木板,以此修成栈道。</p><p class="ql-block">这次在汉中主要游览褒斜道石门一段景区,这是汉中最出名的古栈道。春秋时期开凿,是古代由中原入蜀的主要交通要道。该栈道南起褒谷口,即古代褒国美女褒姒家乡,北至斜谷口,全长235公里。</p><p class="ql-block"> 褒斜栈道被称为“蜀道之冠”,作为古代中国沟通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褒斜道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维系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圈之血肉联系。然而它的辉煌只持续到了唐宋。唐宋之后,褒斜栈道的地位已经逐渐衰弱,现在汉中的褒斜栈道是后人根据遗迹仿建的。20世纪70年代,在修建石门水库的时候,褒谷口的部分栈道,石门以及石刻真迹都被淹没了。为了复原完整的褒斜栈道,工程师们采用对应位置平行上移的方法,仿建古栈道,由此伟大的褒斜栈道得以完整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看了汉中栈道,联想起近几年来的旅行,不论是公路上的自驾,还是乘火车在山区穿行。目之所及的公路和铁道都是逢山凿洞,遇谷架桥,或依山用支柱架起桥路,或许是中国基建狂魔依古代栈道的智慧启发而来。</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发展,道路在变迁。古人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古人不知道的是,如今的基建已经将“蜀道难”变为了历史。千年后,今人已能顺着数条国道、铁路,沿古栈道跨越秦岭大山,从北方的沙漠直达海洋,中国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将永远闪耀。</p> <p class="ql-block">从远处观看褒斜栈道,它像一条黄色巨蟒,紧紧缠绕住巍峨高耸的大山。在它的身躯之下是连绵的湖水,身躯之上是茂密的丛林。面对此情此景,褒斜栈道丝毫不怯懦,顺应地势蜿蜒而上,强大而又壮阔,带给人强烈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现在穿过秦岭的有安康、宝成、宁西、兰渝多条铁路,还有108国道,西康,西汉高速公路,全长18.02公里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尤其是连接陕西省西安市与安康市的秦岭隧道,全长超过3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也是世界最长的山岭隧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头山位于川陕交界线,在汉中市南郑区内,该山属中山山地,米仓山山系,龙头山主峰最高海拔2336米,峰如刀削,崖似斧劈,奇伟而峥嵘。每当云绕雾锁时,峰颠忽隐忽现,如巨龙翻腾,故名龙头山。</p><p class="ql-block">龙头山行走攀爬的山路难度不大,路程适中,是难得的一处行走在悬崖峭壁上观云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看山不爬山是龙头山游览的一大特色,乘索道上山出站后,接着是总长180米的三级云梯,是西北第一户外观光扶梯,形如游龙,立于其上,周围云雾缭绕,飘飘欲仙。在云梯上转头回望,便可观看龙头山间的“69道拐”盘山公路,蜿蜒曲回,如飞舞的彩带,似流云水袖。</p><p class="ql-block">随着扶梯不断上升,一览连绵山脉的雄伟壮阔,登高望远,惬意非凡。</p> <p class="ql-block">龙头云栈全长约3.5公里,海拔2200米左右,如盘云的游龙,横亘于悬崖峭壁之上。龙头云栈以雄奇险峻著称,以云海美景最为壮丽,行走其上,平缓曲折,险峻刺激,沿途有多处观景平台。在栈道任何一处都可以看到远方群山蜿蜒磅礴,风云幻化飞渡。惊险刺激之余仿若置身仙境,真的是在绝壁揽胜之间,已然平步青云。</p> <p class="ql-block">龙王令景点,此孤峰突兀逶迤,如一道令牌傲然矗立天地间。传说汉中境内曾连年大旱,百姓四处逃荒。龙王下令,着龙头山青龙司云管雨,佑护百姓。青龙得令后,恪尽职守,民间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此,龙头山被奉为汉中的保护山。</p> <p class="ql-block">龙头山有两处为日出日落的观景台,需在山上入住才能方便享受到。</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面临丹江口水库,背靠神农架林区,连绵四百多公里。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是我国的道教圣地。高、险、幽、深是武当山的主要特点。飞云荡雾,磅礴处势若飞龙走天际,灵秀处美似玉女下凡来,被誉为“亘古无双胜景,天下第一仙山”!</p><p class="ql-block">路过十堰,怎能错过武当山。</p> <p class="ql-block">坐索道到了金顶站,望着高处的金顶,老伴有点畏缩,经鼓励坚持上。爬了半个多小时的台阶来到“紫金城”,也就是金顶所在的区域了。</p> <p class="ql-block">天柱峰是武当山最高峰,海拔1613米,有“一柱擎天”的美誉,是武当山的最高胜境。</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的“天造玄武”实际上就是天柱峰,只有借助航拍才能发现的自然玄机。</p><p class="ql-block">在特定位置下显示出的天柱峰犹如巨龟,背甲高拱,驮负金顶,紫金城墙如龟之甲裙,厚朴浑然,前方兀起一峰,昂立云端,恰似龟首翘迎苍穹。</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龟蛇相绕是玄武的化身,是武当山供奉的最高尊神。天柱峰的这一自然奇观充满了神妙玄机之感,不仅是武当山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国道教文化胜地中罕见的自然奇观。</p><p class="ql-block">玄武驮负的最高建筑就是已有600余年历史的金顶。但在宋代时期,天柱峰之巅就建有一座铜亭,供奉玄武。元代,铜亭被搬走,重建了一座铜殿。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认为北方之神“玄武”能助他得到皇位。于是,他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并且移走铜殿,改建了一座金顶。</p><p class="ql-block">据悉,金顶建成伊始就出现了三大奇观,分别是祖师出汗、海马吐雾、雷火炼殿。</p><p class="ql-block">“祖师出汗”则每当大雨来临前,殿内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浃背。</p><p class="ql-block">“海马吐雾”中的海马则指金殿屋脊上立着的金兽金禽,其中有一头海马。每到夏季就会“吐出”串串白雾,当其发出声响时,必有暴风雨来临。</p><p class="ql-block">而最神奇的莫过于“雷火炼殿”,当大雷雨来临时,金殿四周便出现一个个盆大的火球在其旁来回滚动,耀眼夺目。遇物碰撞即发生天崩地裂的巨响,刹那间,金顶金光万道,直射九霄,数十里外可见武当之巅红光冲天。</p><p class="ql-block"> 武当山古建筑于大自然界所出现的如此现象,怕是绝无仅有。严重的雷为什么不会损坏金殿呢?这就是金殿建筑的绝妙之处了。金殿通过石头基座和天柱峰合为一体,本身形成一个良好的放电通道,不但不会损坏金殿。还因为雷击高温去除了金属材质当中被氧化的部分,金殿就等于被炼锻过一遍,600多年来一直如同新铸。然而,1958年,为了更好的保护金殿,有关部门在顶上加装了避雷针,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不但没有避雷,还导致了雷击次数增多,只不过避开了金电屋顶而劈向了别处。在此后十几年的雷击当中,金殿后的父母殿被损毁,金殿本身的须弥座多次被击中,金殿后的一棵千年古松也被雷击丧生,存在600多年的雷火炼殿奇观更是完全消失。没有了雷火炼殿,武当山金殿失去了神秘的气息,金色也越来越暗淡。如何在保护古建筑和文物的同时,重现雷火炼殿的奇观,直到现在仍然是一大难题。</p><p class="ql-block">也正是这三大奇观,吸引着世人游武当山必朝金顶。加之“天造玄武”,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令人大开眼界。不由感慨,明成祖朱棣能坐上皇位,或许就是某种天机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八百里武当山的最高峰是造物主的杰作(“天造玄武”),那么朱棣敕建的金顶则是云上天宫,世人将武当山古建筑群誉为“悬崖上的故宫”。</p><p class="ql-block"> 金殿和太和殿都是采用最高规格的重檐庑殿顶。朱棣将"太和"二字用于武当山,名为"大岳太和山",山顶金殿命名为"大岳太和宫",意为天下太平之意。北京故宫太和殿原名"奉天殿",即奉上天之意,北京奉天殿与武当山大岳太和宫同为一体,意味着朱棣坐镇的江山稳固。这些建筑的修建不仅达到了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目的,而且也符合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金顶上的金殿,是武当山最为核心的景观,始建于明朝永乐14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等级最高的铜铸鎏金大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5.8米,进深三间4.2米,高5.54米,黄金屋顶,铜铸隔扇殿身,拥有6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有个说法,只有登上武当之巅(天柱峰),走到金顶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我们都到了金顶。</p> <p class="ql-block">金殿内供奉的玄武神像,《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玄武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在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等,镇守北方,因此,武当山被道教尊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炼圣地。</p> <p class="ql-block">金殿长明灯:金殿是在明朝的时候建造的,而从建造开始,那盏明灯就在玄武神的面前放着,中间从来没有移动过位置,也从来都没有熄灭过,因为这个金殿建在山顶,经常刮风下雨,狂风乱作,毫不夸张的说,即使是外面刮台风,殿内的火苗也是纹丝不动,很多人都很好奇,他们把这种现象和宫殿内悬挂的避风珠联系在了一起,说依靠的这个珠子可以保这个火苗永不熄灭。</p><p class="ql-block"> 整个殿堂都是由精铜和黄金共同打造而成的,非常的坚固,并且墙壁也是密不透风,考虑到热胀冷缩的原理,正是如此外面的狂风才不会引流到殿内,所以,神灯的火苗一直很稳定。实际上是守护金殿的人,才是真正这些明灯可以长久不灭的幕后推手。</p> <p class="ql-block">在武当山金顶上下陡坡两侧的石栏杆石柱顶端上,都有个寿桃形,这个寿桃很特别,形似戴着项链,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当年,世界遗产专家来武当山考察时,就被武当山的古建筑群所震撼。尤其是包括金顶在内的紫金城更是令他们感到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紫金城又名皇城、红城,环绕天柱峰巅,因金顶在其上而得名。这是明成祖朱棣按照自己在北京修建的“紫禁城”,为真武大帝在人间修建的“玉京”。</p><p class="ql-block">整体建筑布局是依居天险,随山就势,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构筑上借其峻险而添其隆重,以达到肃穆庄严,大气滂溥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武当山所遗存下来的主要古建筑群,大多是朱棣时期所敕建的。大气磅礴的红墙,代表着皇家色彩的琉璃瓦顶,建筑与山体之间巧妙进行序列布局,有着垂悬中的稳重,和独步云天的威严,达到了“美若天宫”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对武当山金顶建筑,古人称之为“千层楼阁空中起,万叠云山足下环”,并说这是“补秦始汉武之遗……历朝罕见”。</p> <p class="ql-block">武当山金殿的种种传说,游客很难全信,倒是金殿四周一圈用化石做栏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这些栏杆是用上亿年的化石作为原材料,上面琥珀清晰可见,都是老物件,年代久远,已经有很明显的包浆。</p> <p class="ql-block">拜访了金殿,见许多人又往左侧台阶攀登,一看是转运殿,这个铜殿,面积很小,来头很大,也就是转运殿。</p><p class="ql-block"> 相传,转运殿里逆时针转上一圈,可以去掉秽气,带来好运。转运殿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是我国最早的铜殿,在湖北的武昌铸造,运至武当山放于金顶,是武当山最早的金殿,后明朝大修武当觉得这个殿与当时的大规模建筑不相匹配,转运至小莲峰上故被称为转运殿。</p><p class="ql-block">转运殿进去的通道极其窄小,只有50厘米左右。身高一米七五,体重150斤的我差点以为挤不出来了,放下双肩包,侧身而进,横跨挪动,黑古隆冬,什么也看不见,亮起手机灯,一圈只不过几米距离,过程中心里还有点小忐忑,不过我和老伴都逆时针转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站在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极目远眺,800平方公里武当美景尽收眼底,山峦叠嶂,奇峰异石,苍翠的山峦在阳光的照耀下,尽显出雄壮,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挑战运动极限:攀登近100米至金顶,游览午餐毕,选择古明神道下山。途经一、二、三天门,坡度很陡,且上上下下。到了一天门,后面还有朝天官,榔梅祠,到南岩,全程4.5公里,这些台阶很陡,有上有下起伏不定,在重修明神道碑记上,我们知道走了6560个台阶,真的是累坏了。</p> <p class="ql-block">金殿前往南岩,榔梅祠 是必经之路。榔梅祠 全称“榔梅仙翁祠”,在南岩对面,通往金顶的路上,是武当山十六座祠庙中最大的也是保存较完好的一处。</p><p class="ql-block">榔梅祠,为明永乐十年敕建,是当年全山十六座祠庙中最大的一处,现存砖石结构正殿和配殿、厢房、山门、宫墙等。</p>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武当拳技之大成,创立了武当内家拳,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为武当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传说张三丰某一日在山间闲游,见一蛇一鹊相互搏击,那鹊儿多方进逼,却始终输青蛇一筹,负创而去。张三丰心中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贯通,领会了武功中以柔克刚的至理,也正是现在太极拳推手所强调的。 </p><p class="ql-block"> 由于武当武术受道教隐秘单传的传统影响,武当武术长期隐没不彰。清代至民国,由于社会动荡和道教衰微,许多道人离山还俗,武当武术遂之流传于民间。</p><p class="ql-block">武当内家拳首要是重视养生,把技击视为养生的副产品(即在不违背养生的原则下发挥技击作用)。纵然是技击,体现的是贵化不贵抗、借力打力,在意识上强调的是先天直觉、灵感,在劲力上体现的是内气内力。所以内家拳一般体现的都是松柔、中和、轻缓的行拳姿态。所以有人说,内家拳实际上就是高级的养生气功,太极拳可以说是很好的继承了武当内家拳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纵观明朝上下,为了长生不老,有整整十六位皇帝四处派人寻找张三丰的下落,可最后都没能如愿。我想是一位修行者,已经勘破红尘、无名利之贪欲,如黄帝拜访广成子,捐了天下才得见一样,不是找不到张三丰,而是张三丰不愿见他们。</p> <p class="ql-block">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由于走明神道花费了三个小时,人又累放弃了,只在观景石处拍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从南岩停车场坐景观车至紫宵宫,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为禹迹池、宝珠峰。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p><p class="ql-block">我们只是在门口拍照留念,没有进去逐个景点游览。</p> <p class="ql-block">太子坡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武当山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大观之一。已经4点半了,只出不进,也拍个照吧。</p> <p class="ql-block">学练太极拳吧:为追求长生长寿,求神拜佛,找张三丰还不如找自己吧,退休后选择了旅游和学练太极拳为爱好,武当山之行更加坚定了信心。</p><p class="ql-block">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拳论指出了太极拳的特点和练功方法――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开合,分阴分阳,阖然一气,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阴阳尽在其中矣。</p><p class="ql-block">太极拳与其它拳术的最大不同在于其用意不用力,要求心静体松、中正沉稳,讲究柔绵、虚灵、圆活,以神领意、以意行气、以气打拳,通过舒缓连绵的动作达到身心合一,在行云流水中促进气血流畅、经脉舒通、阴阳协调,在安详寂静中获得神通、神明,最终以神安体空融入自然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大道讲的是虚静无为、顺其自然,太极拳也就讲究后发制人、以静制动、借力打力、顺势而发。久练太极能使人身心平和、气定神闲,这与思想觉悟后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神态殊途同归,因而,从某种角度而言,思想境界有多高,太极拳就能打多好,因为它去掉了心浮气躁、争强斗狠、名利困扰、生死羁绊而纯任自然。加油!</p><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