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来啦</p><p class="ql-block"> 来啦</p><p class="ql-block"> 来啦,前几天听过我报道的肖大叔来莒村啦!</p><p class="ql-block"> 周末,此刻佛山正举行豪横的“2023中国湾区陈村名石艺术展”,俗事未能一睹盛事的我正在家盘着外形酷似元宝奇石,但我更喜欢叫它《几何之美》。一通电话打了进来。</p><p class="ql-block"> 原来是上个星期百侯东山肖大叔女儿,她说,听了我的介绍,老人家心心念念,很想去莒村转转看看,爽块地答应下午做向导,打卡莒村。</p><p class="ql-block"> 首站来到客家古筝大师何育斋故居,运气很好,恰逢每星期“和弦索”活动,亲耳聆听汉乐爱好者演奏,五音不全的我虽听不懂曲谱,但在这等旋律下,顿感心灵愉悦,不觉间少了躁气。在这个前有池塘后有花台典型客家围屋的横屋中,斜阳洒进茶台,连通后花台小门斜开,百年桂花清香随风暗袭,莒村乡报《骥风》陈尊勇主编和《培声》编委何峦善,热情介绍了古筝大师的生平,以及汉乐室运转情况,此情此景,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村史馆,此馆由候车室改造而成,门前依稀还能看到“莒村候车室”,以及首尾嵌入捐助建设候车室华侨陈珍修,陈月临名字的对联,“珍重一声犹在耳,游子应思故乡月”,“修途千里挂于心,眷属时盼远客临”。此联对仗工整,又接地气。道出候车亭的送思和盼归,极有教化作用,同时首尾嵌入捐建华侨名字,更是教导后辈常怀感恩之心,真希望每个莒村父母带上孩子来此一游,学对联,永记奉献家乡的先贤,培养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个候车室,流传着一个趣闻,一日一位外乡人来到候车室,张口就读“营材侯車宝”,把五个字全读错,(车读成象棋中的ju)。后来村中长辈常用此例来教导儿孙用心读书。</p><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史馆,这里存放着一些历史照片、报纸书籍,以及有时代特征钱、粮票、布票及瓷具。特别引起大家注意的《莒村史话》,这是本乡退休中学教师陈克招老先生耗时多年的杰作,本书共903页,比较翔实地介绍了莒村的“前世今生”,如书中介绍发现的古石器,佐证了莒村人文活动之悠远。</p> <p class="ql-block"> 随后,驱车来到了“杜埃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志性屋顶——一支毛笔直指苍穹。在这里得到一位啊姨热情接待,一幢二层小楼,据说曹公(杜埃原名曹传美)用稿费于1984年建立,它保留了旧时民居的天井,又用水泥浇注楼板,可谓古中有新,新老结合。馆中保存了家世生平介绍,更多的参加革命以及建设新中国的专著,可惜的是天顶“笔屋”内杜埃老先生亲笔书写诗词己湮灭在风雨中,只余老旧照片记录着。</p> <p class="ql-block"> 《大埔湖寮莒村农耕展览馆》,座落在溪源潭,由碾米厂改造而成。我们看到很多既熟悉又陌生的生产工具,说熟悉是生长在农村的人或多或少都见过,说陌生是因为好些工具和用具渐渐不见了,完成了历史史命,如蓑衣早己被雨衣取代。但它们往往有科学原理且制作精良。如你知道“鹿轴”的轴心七块木板围成吗?传说某乡一位木匠师傅,一日应至交同窗邀约制作“鹿轴”,木匠感同学友谊,为其制作轴心上加了“料”,七块木板变成八块,结果闹笑话了,牛拉着不走了。在农耕馆里还保存着碾米厂安装转动轴的轴房,伫足在圆柱形状台边,耳边仿佛回响起农耕馆倡导者,捐资者李维海先生“碾米厂窗台扫糠”的故事。也许正是从小接受“近而不争远是非”睿智家教传承才使李董的事业蒸蒸日上吧。</p><p class="ql-block"> 伫立在莒溪河畔,沐浴着斜阳,抚摸着“功德银行”走廊上石刻,一个个华侨、乡贤企业家热爱莒村感人事迹,层出不穷,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们?此刻,我顿悟,支撑他们善行的是对根的信仰,莒村是根,是乡村两间百年学校《培英学校》、《养正学校》教化。</p><p class="ql-block">正是:甜不甜家乡水</p><p class="ql-block"> 亲不亲莒村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