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赵孟頫临终之作,干脆叫板二王,乾隆学了数十年,也没他一成水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法网</p><p class="ql-block">2023-12-09 16:39山东匠心计划创作者,北京墨品文化科技官方账号,优质艺术领域创作者</p><p class="ql-block">已关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收录于圈子:书法网</p><p class="ql-block">碑与帖是书法史上的一对“欢喜冤家”,很长一段时期内,两者分庭抗礼,学碑者能锻炼自己的笔力顿挫,而学帖者能提升用笔之细腻灵巧。各位书友如果想全面发展,碑帖就都得好好研究研究。从魏晋起直到清代中期,“帖学”繁盛程度强于“碑学”,顶级名家和顶级作品非常多。</p> <p class="ql-block">帖学”一路视魏晋笔法为正宗,说得再精确一点,就是视“二王”为正朔。围绕着这对父子,后世书法家或完全遵守、或推陈出新,保证着羲献笔法一直传承至今。不过,“二王书风”也不是没有遭遇过危机。</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危机发生在北宋,新兴的文人士大夫主张用书画宣泄情感、抒发内心,于是“尚意”之风兴起,它的典型特征是将情感置于法度之上,渐渐地大家都开始不那么遵循古法。所以两宋三百年,真正学得王氏精髓者,无非米芾、赵构而已。</p> <p class="ql-block">大家可以发现,米、赵二人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此后的百余年间,“二王书风”继续衰颓,经历着第二次危机。直到一个人的横空出世,才终于力挽狂澜,此人就是赵子昂。王羲之有“书圣”之称,而赵子昂也称得上是“帖学”的“圣人级”大师,是他为“帖学”正统又续命了几百年。</p> <p class="ql-block">赵子昂年幼时学智永《千字文》,并通过姜夔、米芾、赵构等人直追晋唐。他书法生涯的绝大多数时光,都谨遵羲献笔法,从《圣教序》《兰亭序》等作品入手,进一步发挥王羲之妍美纵逸书风,使书法结字、用笔之美又上了一个台阶。</p> <p class="ql-block">作为坚定的“复古主义者”,以赵子昂的功力,想要革新并不难,但他苦心孤诣,只为让“魏晋笔法”重新繁盛。晚年的他积累了60多年的功力、转益多师、人书俱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写下了一部“临终绝笔”,终于突破王羲之风格,此作就是《昼锦堂记》。</p> <p class="ql-block">此作写于赵67岁时,全卷纵32.5厘米、横173.4厘米,共46行、500余字,单字大小约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昼锦堂记》是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配上赵子昂的“妙笔”,可谓绝美,受到了历代收藏家青睐,尤其是乾隆皇帝。</p> <p class="ql-block">他一生追摹赵、董风格,曾临摹《昼锦堂记》数百遍,但他的书法还达不到赵子昂一成水平。</p> <p class="ql-block">此作笔画细腻精到,用笔动作丰富,入纸后衄挫绞转,调锋自然,点画细腻。同时结合李邕大气开阔的结字特点,变王氏纵逸之风为苍劲老辣,是“赵体”作品中的顶级佳作,如果能把它临摹通透,行书水平将发生质的飞跃。</p> <p class="ql-block">而今,我们将赵子昂《昼锦堂记》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各处细节与真迹别无二致,并进行纯手工装裱,非常便于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