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记住大学生活的美好时光

邱建中

----追记华东师大历史系七三届同学第一次母校聚会 1968年7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日报》刊载的《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的编者按中说:“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1970年6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报告指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那些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等表现特别突出者,经“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招收为工农兵学员。并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br> 1970年12月,我们38个同学有幸经“万里挑一”,从天山脚下、东海之滨,云贵高原、黑龙江畔,巍巍井岗、茫茫草原,离开军营哨卡、矿山码头、三尺讲台、田埂牧场,迈入华东师大,坐进文史楼课堂,成为历史系第一届工农兵学员。<br> 我们来自汉、蒙、回和阿细族、达斡尔族等多个民族,我们不是亲兄妹,胜似亲兄妹。我们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br> 1973年8月,我们完成学业,告别朝夕相处亲爱的同学,告别尊敬的老师、军宣队、工宣队,告别文史楼,告别丽娃河,怀着深深的眷念,返回故乡、投入火热的社会生活,用所学知识回报党、回报政府、回报人民。有的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有的身为公务员,廉洁奉公;有的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导航舆论;有的著书立说,垂名青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老师的培养,无愧于人民的殷切期望。 白驹过隙、弹指一瞬,转眴进入21世纪。我们这群跨世纪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步入老年,先后离岗,全部平安着陆,光荣退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怀念,怀念那美好的校园生活;我们越来越思念,思念亲爱的同学敬爱的师长。我们多么想再回到校园迈步丽娃河畔,我们多么想再见见和谐可亲的同学师长。2008年11月,在邱永明、朱莲华、严红、万爱珍、雷于芳等同学的组织下,我们25个同学回母校聚会,相拥在老师的怀抱,追忆校园生活,交流毕业后的工作生活……老同学刘茂银对聚会活动全程跟踪拍摄,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精彩瞬间。运用刘茂银拍摄的照片,制作本美篇。 第一排左起老师蒋景源 郑宗育 林炯如 丁季华 傅绍昌 张平宇 常玉 李巨廉 王斯德 洪波 黄丽镛 桂遵义 钱洪 虞宝棠<div> 第二排左起陈忠安 高树忠 马培仙 姜雅琴 多玉芝 朱莲华 雷于芳 严红 万爱珍 黄春娇 郭秀芬 邹荣清 叶盈国 </div><div> 第三排左起邱永明 孙红辉 陈代金 刘夫吉 赵先清 王忠 巴德巴尔 宝音 陈学林 谭毅挺 谷林龙 刘茂银</div> 校门口留影 图书馆前留影 师生会〔平水韵〕<br>〔看刘茂银35年前录制的华东师大<br> 历史系七三届的《师生会》感怀〕<br> 文/吴喜德<br><br> 彬彬有礼亦谦恭,<br> 如沐春风暧意茏。<br> 桃李无言书厚谊,<br> 海棠有缘赋欢容。<br> 师生聚会茶香溢,<br> 学友联欢酒味浓。<br> 谈笑风生情未了,<br> 来年相约再重逢。<br> 2023年12月2日于东流 <br><br><br> 留不住的岁月,<br> 铭记的是情怀。<br> 见亦难别亦难,<br> 悠思萦绕心间。<br> --叶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