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泉汩汩润童心一由珠泉亭联说说名联入校园的教化作用和时代意义

依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嘉禾县珠泉是一处远近闻名的风景名胜,昔称“珠泉涌月”,位于县城北。</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眼半月形的泉,方圆约一百平方米。泉水自底部砂砾中汩汩涌出,一串串气泡如无数珍珠在欢腾跳跃。水质清纯澄澈,其色晶莹剔透,其味甘甜如饴。</p><p class="ql-block"> 每当皓月当空,泉水映出一轮明月,犹似银盘落井,浮光幻影,泉壁皆辉,让人有置身瑶池仙境之感。夜深人静时,泉泡有声,凝神聆听,如唾珠漱玉。“珠泉涌月”,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泉上建有一亭,琉璃碧瓦,八角飞檐,亭泉浑然一体。宛如玉盘托金冠,景色唯美,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最引人注目的是亭上镌刻的一副对联;</p><p class="ql-block"> 逢人便说斯泉好;</p><p class="ql-block"> 愧我无如此水清。</p> <p class="ql-block">  此联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嘉禾知县达麟所撰。上联写“泉好”,却不直接描绘泉水如何好,而是用“逢人便说”从侧面表达对泉水的赞赏到了忍不住逢人便说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下联写“水清”,并由此想到为人,惭愧自己不如此水之清。如此,既达到了赞泉的目的,又将联语在思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即:以泉为镜反省自我。</p><p class="ql-block"> 借景生情,托物言志,感悟为人处世之理,是常用的写联手法,但一般只是告诫他人。此联却不责人,而是在清与浊上自我反省。一个“愧”字,把作者站在泉边一边欣赏水的清澈,一边深刻反思自我,进而因自我不如“此水清”而惭愧无比的神态描写得生动形象。 </p> <p class="ql-block">  清,意思是清正,清白、纯洁、不含杂质。做人要有清纯之本真,为官更要清正廉明。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就需要我们经常去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纠正方向,改正缺点和错误。 </p><p class="ql-block">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心学大师王阳明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反己”,“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珠泉亭联作者达麟也告诉我们:自省,是涤荡心灵的清泉。</p> <p class="ql-block">  此联虽文字朴实,但由于意境非凡,寓意深远,满满的正能量,让所有前来此地观赏的人产生了叩击心扉的震撼力和感悟力。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化意义,该联现已作为名联被收录进了《湖南名胜古迹联选》和《古今楹联咏郴州》。每年,有许多游人慕名前来,除了品鉴泉水的清澈,更重要的是领略泉联非凡的境界,感悟为人要懂得自我反省之理。而当地政府部门和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工作人员及师生到珠泉亭参观学习。观泉赏联,掬泉濯心,把此地作为廉洁、廉政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或许是珠泉清纯、质朴、坚韧等美好的品质和泉联非凡的境界适合教化学生,嘉禾以珠泉命名的学校有很多,较有名的学校有珠泉书院、 珠泉完小和珠泉中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珠泉书院是清道光年间县令鄢翔出俸募建的。旧县治中《珠泉书院记》曰“……余叹曰:美哉泉乎,为学如是,书院名此,宜也。”鄢县令认为为学必须要有清泉的清纯坚韧、持之以恒品质。</p><p class="ql-block"> 珠泉书院第一任山长黄云汉以泉励志,写了一副告诫勉励学生的对联刻在前厅大柱子上: </p><p class="ql-block"> 珠自媚,玉自辉,怀抱有真,一出便为希世宝; </p><p class="ql-block"> 泉名廉,水名让,鉴观不远,他年应记在山清。 </p><p class="ql-block"> 此联鹤顶格嵌“珠泉”二字,联语采用同位有规则重字,用词典雅,极具文采。上联勉励学生只要自己“怀抱有真”,“一出便为希世宝”。下联告诫学生不要忘本,要记住自己“清”的本真。此联饱含师者对学生热切的期望。相信书院的每位学生通过品读这幅对联,都感受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希望自己能成为象清泉一样“真”“清”的“希世宝”。 </p> <p class="ql-block">  书院前厅另还有一副山长黄云汉撰写的对联:</p><p class="ql-block"> 劝学莫先乎我;</p><p class="ql-block"> 当仁不让于师。</p><p class="ql-block"> 此联以师者身份说劝勉鼓励大家学习我是最积极的,但遇到可以实践仁德的机会时,学子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此联体现了儒家师生的和谐关系,也体现了仁德为首的教育思想,这与现代教育德为首位的思想不谋而合。</p><p class="ql-block"> 前厅两副对联的上方有块巨大的匾,题写着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端品殖学”,意思是端正品行,积累学问。</p> <p class="ql-block">  珠泉书院后厅柱子上也刻着一副对联,仍是山长黄云汉所写:</p><p class="ql-block"> 珠水绕东流,学果鉴斯,昼夜澡躬浴德,洞悉本源,此地却同洙泗化;</p><p class="ql-block"> 晋屏看西峙,士能仰止,古今峻品巍科,行跻巅顶,何方不降岳嵩灵。</p><p class="ql-block"> 此联上联写学习要像水一样勤学不怠,持之以恒,时常用水涤尘养德。下联写做人要严格要求自己,才学和品行要像高山一样让人仰慕。</p><p class="ql-block"> 此联上下联对仗工稳,文字清雅,且富有哲理。联中以水和山的品质教育学生,表述形象,寓意深远。学生品读联语时,一定能豁然开悟,暗暗立下远大志向。</p> <p class="ql-block">  珠泉完小前身为“尊崇学校”,校名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经易名,1978年,学校正式改名为珠泉完小。</p><p class="ql-block"> 学校以泉为名,以清泉、泉联文化滋润童心,培养学生诚、敬、恒的品质。“诚”即是诚实,泉水清纯透亮,诚实可信;“敬”即是敬业,泉水滋润万物,乐于奉献;“恒”即是恒心,泉水日夜不息,持之以恒,最终奔向大海。 </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珠泉完小极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国学文化进入校园,让诗联走上讲台。尤其是楹联文化,因原有珠泉亭联和珠泉书院联的熏陶,又加上楹联短小精悍,朗朗易记,运用又广泛,更受到全校师生的喜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珠泉完小在实施诗联文化进校园的方案中,把清泉文化和诗联文化高度融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让每一滴清泉都透亮”,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学校的具体做法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没 </p><p class="ql-block"> 学校 以“泉”文化为班级命名,泉润班、涌泉班、慧泉班……,每个班取了班名后,找出相关的诗联写出寓意,并设计班徽。如2112班取名“廉泉”,班名寓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著有《廉泉》一诗:'水性故自清,不清或挠之。君看此廉泉,无色烂摩尼。’珠泉亭联:‘逢人便说斯泉好,愧我无如此水清。’珠泉书院楹联曰:‘珠自辉,玉自媚,怀抱有真,一出便为稀世宝;泉名廉,水名让,鉴观不远,他年应记在山清。’廉,意为廉洁,廉泉自然是廉洁淳朴之地。取此班名,希望2112班的孩子们如水般纯净、谦逊,如水般淳朴、包容,如水般清廉、公正。廉泉育俊彦,愿孩子们由此起步,打好做人做事的学问的基础,将来成为德才兼备、出类拔萃的国家栋梁之才。”</p><p class="ql-block"> 每个班都把班名和寓意贴在班级门口。如此,全校的诗联文化氛围浓厚。漫步校园,仿佛徜徉在诗联的海洋中。</p> <p class="ql-block">  二、让诗联文化走进课堂。学校有诗联校本教材《清泉雅韵》,内容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低年诵读《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高年级学习县政协和学校合编的《对联故事》,学习一些经典对联,并试着对对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开展诗词楹联大赛活动,比如开诗词大会,《笠翁对韵》背诵比赛,讲对联故事,猜字谜,对对子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珠泉完小以清泉为校名,以名朕润童心,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风气正,学习氛围浓,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充分肯定。2021年11月3日,珠泉完小被教育部办公厅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p> <p class="ql-block">  在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今天,名联进校园,不仅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它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楹联文化进校园可以让学校朝着自己的办学目标和打造特色学校迈进。无疑,名联进校园,对探索更和谐、更文明、更美好的现代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典范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