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柞水县非物质文化简介

石嘴情缘

<p class="ql-block">  柞水县位于秦楚交界之地,文化底蕴厚重。一是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红二十五军在这里成立中共五星县委和五星县苏维埃政府;二是孝义文化源远流长,“孝友”张仲的敬老孝老事迹世代传承;三是中医文化历史悠久,药王孙思邈在此采药问诊,骨科名医王家成3次受到周总理接见,留下“盘龙七”等济世良方;四是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柞水渔鼓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获评中国渔鼓文化之乡、中国文化百强县等称号。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柞水的传统文化。</p> 柞水渔鼓 <p class="ql-block">  渔鼓是流传在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明末清初江汉移民带入的楚文化之一,成为终南山下群众布道诵经的一种曲艺艺术。渔鼓声腔曲调源于湖广、汉江流域,柞水是中国南北结合部交织区域,南北语音方言长期杂汇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柞水方言土语,音乐的声腔基于此而形成了现如今的柞水渔鼓声腔派别。2007年柞水渔鼓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7年柞水被命名为“中国渔鼓文化之乡”。渔鼓由竹子制成,直径8—10公分,长度90公分,配备铜镲和云板,演唱形式多样,流传于柞水民间演唱脚本有近三百个,其内容以劝善、劝孝、倡忠扬义为主,辅以叙事性演唱本子,爱情故事点缀。</p> 吊酒 <p class="ql-block">  吊酒,俗称土法酿酒,是柞水群众酿酒的别称。以粮食为主料,遍布柞水县镇村,近一百家之多。柞水吊酒自成工艺体系,一般分为酿和吊。以吊包谷酒为例,一酿:玉米粉碎—火蒸—拌曲—发酵—入蒸锅;二吊:垒灶—安酒槽—拌料—上料—安出酒器—架天锅—焖蒸—出酒。柞水博盛隆酿酒技艺、柴庄青花包谷酒均已申报为商洛市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p> 捞皮纸 <p class="ql-block">  柞水皮纸因韧性好,吸水性强,被用于习练书法、记载文史、丧葬祭祀、酿酒烧窑等多个领域。柞水捞皮纸历史悠久,唐乾元元年初(758)便社川河、金井河沿线流传,高潮期发展有五百余家。手工技艺大分14道,细分72道,主要工艺流程是:砍构树剥皮、晾晒、浸泡、蒸穣、清洗踩揉、打碓切幡、入池搅拌、荡帘捞纸、上墙风干等。2014年柞水杏坪手工皮纸技艺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传承人分布在社川河一线。</p> 踩高跷 <p class="ql-block">  踩高跷又称踩柳木腿子,是流传在柞水凤凰古镇一带民间竞技表演艺术。一般高度有1.2米、1.5米、1.7米三种,腿子原料为柳木,捆绑材料则为白杨布。它主要是将踩高跷者装扮成传统剧目人物,具有情节和美感,如《杨门女将》、《刘备回荆州》、《白蛇传》、《天仙配》等等。艺术形式有“二龙出水”“鸳鸯戏水”“卷白菜”“绕八卦”“翻木龙”“双挑”等固定程式,既壮观又刺激。逢年过节,群众自发组织,老少不限,男女皆宜。</p> 手工草编 <p class="ql-block">  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上世纪50至70年代柞水曾被陕西省供销社定为调拨生产基地,主要生产手工草编。柞水草编技艺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用麦秆编织草帽等工艺品,另一类则是用龙须草编织茶具等器具。龙须草草编工艺简单,先用水将龙须草浸软即可开始编织。以编草碗为例,先起碗底,再编碗腰,后收碗口,大小尺寸自由控制,最后以当地土漆油染,成品草碗最少需上五道漆,草碗以其不腐烂、摔不烂的最大优势,长期作为小孩子吃饭的碗。</p> 手工制糖 <p class="ql-block">  手工制糖也叫熬糖,口感香甜,品种多样,有包谷糖、麦子糖、高粱糖、红薯糖、甘蔗糖,在柞水民间流传历史悠久。手工制糖简单而讲究,以熬包谷糖为例,工艺为:玉米磨碎、浸泡、加麦芽浆、大火熬煎、过滤、熬汁、成糖汁。熬制出的成糖可直接食用,亦可用炒大米、玉米、黄豆、芝麻、核桃、花生仁相拌,晾干定型,制成各类糖酥,成为过节招待客人的上等佳品。</p> 柞水民歌 <p class="ql-block">  柞水民歌属陕南民歌体系,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楚国风韵,已经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柞水民歌是柞水农村传统民俗文化,完美体现了柞水民俗风情,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这里自古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劝善歌、孝歌等)。</p> 柞水火狮子 <p class="ql-block">  柞水火狮子大多在农民祭春求雨、春节纳福时表演,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流传广泛,是重要的民间舞蹈形式,也是民间最原汁原味的娱乐方式。火狮子的制作共分头、身、尾三大部分,狮头用竹片、细铁丝、细麻绳扎成,然后在竹片上钻眼插火捻,口、舌、耳、鼻、眼、眉等也均以竹片和铁丝、火捻制成。火狮子的表演有大狮、小狮子和逗狮人。表演动作有“晃肩”、“搔痒”、“抖毛”、“扬爪”等。两狮子还可穿插做追逐或争抢绣球等即兴表演。逗狮人手拿的火绣球也由火捻组成,即将火捻缀于木板竹片组成的球体上,动作以晃球、转球、抖球为主。</p> 柞水汉调二簧 <p class="ql-block">  2006年,汉调二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调二簧在清光绪年间由湖北汉口一带传入柞水,比较深沉浑厚,节奏平稳,长于表现悲愤哀怨、严肃惋惜之情。唱腔的清丽、委婉、抒情恰好与柞水人的生活习性相吻合,也渐渐在此定居下来。汉调二簧由于地处秦岭深山,当地山歌小调与汉剧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二簧腔,唱词婉转、道白通俗,秦声中夹杂着鄂腔、川味和豫韵,别具一格。</p> 手工铜艺 <p class="ql-block">  柞水手工铜艺产品主要是铜酒壶、铜酒盅、铜茶罐等生活用品为主。柞水手工铜器手艺工艺流程比较复杂,主要原料是黄铜。在民间,用松材烧制的木炭炼铜,其炼制过程由原铜矿石开始第一次冶炼,制成饼铜,再炼而成粗铜,三炼则成为精铜,加工上品器具则需四次炼制。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冶炼,铜的纯度越来越高,品质也越来越好,加之原铜矿中均有一定的含金量,越用越锃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