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徽州的秋天漫山遍野绽放着热情奔放、五彩缤纷的叶子,映衬着层层叠叠的白墙黑瓦;早晨晨雾缭绕,下午阳光和煦,雾也朦胧,云也缥缈,水墨意境,美到窒息......</h5> <h5> <b>篁岭 - </b>地处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东南7公里的石耳山脉,建村于明代中叶,有500多年历史。这里梯田叠翠铺绿,村庄聚气巢云,被称为"梯云人家"。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h5> <h5>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地域特色。由于山区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村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这种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晒秋"的称呼。</h5> <h5> <b>婺源县清华镇油纸伞厂 - </b>制作油纸伞需选上好的竹子、皮纸、桐油,经过几十道精细的工序,一点一滴刨削劈、锯磨串、裱糊绘才能打造完成,这也承载了厚重的匠人精神。在这里油纸伞的制作不仅是一种工艺,也是一种艺术。</h5> <h5> <b>菊径村-</b>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大鄣山乡,始建于宋代初期。整个村庄布局独特,是个典型的山环水绕型村庄,四周高山环绕,一条小溪环绕整个村庄,符合中国的八卦"后山前水"设计,被誉为"中国最圆的村庄"。</h5> <h5> <b>石城 - </b>位于江西省婺源县西北的古坦乡境内,因“环山多石, 耸峙如城”而得名。特殊的山区地形和气候形成了石城独特的晨雾景象,古枫成林,村舍聚集,红枫、青山、粉墙、黛瓦都沉浸在缥缈朦胧的雾气和袅袅炊烟中......</h5> <h5> <b>察关 - </b>在婺源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这里有座祭酒桥,横跨在岚山溪上。因其荣登2015年第6期《半月谈》杂志封面,至此成为婺源古桥的代言人,引来无数摄友游客打卡采风。</h5><p class="ql-block"><br></p> <h5> 桥身用并不规整的石块砌成,看似漫不经心的石缝里爬满了藤蔓青苔,距今已有800多年的粗大、壮实的古樟、古枫、古栎、古苦槠等组成的古树群,参天而立,斑驳的树干上交错的虬枝在春风的摧促下绽出了簇簇新枝,洒下了一片绿荫。 </h5> <h5> <b>虹关 - </b>位于婺源县浙源乡,村中有"江南第一樟"之称的古樟树,树龄至今已有1000余年,树高26.1米,直径3.4米。冠幅巨大,气势非凡,古人曾写诗称赞它为“下根磅礴达九渊,上枝摇荡凌云烟”。</h5> <h5> <b>万安老街 - </b>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万安镇,街道整体沿横江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与发达,万安独特的地理位置日益凸现,成为下通歙县、杭州,上连休宁并通达黟县、祁门的要道和重要水运码头,是当时徽州地区最繁华的集市之一,被誉为古徽州的"清明上河图"。作为古镇形象的代表,万安老街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以久远的水街文化和古朴的徽派建筑而声名远播 。</h5> <h5> 位于皂荚巷内的吴尔宽私塾 <b>-</b>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启蒙馆,是老街上一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令人欣慰的是,该处遗迹保存的还较为完好。</h5> <h5> <b>协里 - </b>号称"彩色世界”。秋季漫山遍野乌桕树绿、各种植物、梯田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站在路边高坡,天气晴朗,可以眺望到远处宏村及周边村落景色。</h5> <h5> <b>塔川 - </b>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又名塔上,是一座徽派小村,因古民居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形如宝塔,又有溪流穿村而过而得名。</h5><h5> 每到秋季,漫山遍野的乌桕树呈现绿、黄、红的斑斓色彩,粉墙黛瓦掩映其中,景色如油画般优美,被誉为中国四大秋色之一!</h5> <h5> <b>卢村 - </b>安徽省黟县辖村。清晨,登上观景台拍摄日出。</h5> <h5> <b>宏村 - </b>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地势高爽,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被誉为"画中的村庄"。</h5><h5> 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h5> <h5> 南湖的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h5> <h5> 月沼也称月塘,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青石铺展,粉墙青瓦整齐有序分列四旁。老人在聊天,妇女在浣纱洗帕,顽童在嘻戏;更有摄影爱好者、美院学生在创作......</h5> <h5> 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h5> <h5><b> 姬公尖 - </b>位于黄山市歙县上丰乡花果山腹地——海拔700米。这里盛产形状独特的"灯笼柿",其栽培历史悠久,最古老的树都有400多岁了。每年霜降前后,漫山遍野都是黄橙橙的柿子,蓝天黄柿,阳光下透着色彩的光。</h5> <h5> 通过除蒂、削皮、拴柿陀,一串串一排排地挂上晒杆,像金色编钟,像红色珠帘,衬上白墙、黛瓦、蓝天,似一幅幅色彩艳丽的油画。</h5> <h5> 夕阳的余晖,将柿子映得通红、透亮......</h5> <h5> <b>阳产土楼 - </b>位于安徽省歙县深渡镇,是一个高山村落,整个村子坐落于龙岩尖山腰部,是徽州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土楼群。阳产的先民们依托山势,就地取材,以青石为基,黄土为墙,打造出这片别具特色的建筑群体;它没有青墙黛瓦,没有马头墙,抬眼望去,一大片明晃晃的土黄色建筑,洒落在皖南山区一整座山峰上。</h5><h5> 阳产土楼是徽派建筑的另类,其入选黄山市十大最佳摄影基地。</h5><p class="ql-block"><br></p> <h5> 谨以此篇为“赣皖秋摄”留下记录,留住记忆!</h5><h5> 此次行程中遇到多日阴天,留下诸多遗憾......</h5><h5> 也为再次前往带来期待和遐想......</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