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4日星期三,阴雨。</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周朝以平王东迁洛邑为标志分西周和东周。西周王朝以镐京(西安长安区)为国都,为加强对中原地区广大殷遗民及东南地区方国的统治,周王朝大规模营建了东都“成周”,使洛阳成为统治中国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周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早实施两都制的朝代。</p><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从洛阳瀍河两岸的大型王室铸铜遗址、贵族墓地及祭祀遗址中,出土了大批的铸造精美的西周青铜器,以及罕见的大型原始青瓷器,这些都是洛阳作为东都的历史见证遗存。</p> <p class="ql-block">商代(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子申父己”铜鼎,1958年伊川出土,洛阳博物馆藏。青铜铭文清晰可辨。</p><p class="ql-block">铜鼎由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最初用于烹煮食物,后主要用来祭祀和宴享,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西周“王妊”铜簋,1965年北窑机瓦厂出土,洛阳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簋为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此簋造型规整,器身纹饰精美。</p> 西周竖棱纹铜簋,洛阳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龙纹铜簋,洛阳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兽面纹铜簋,北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又是一件北窑西周墓出土的西周兽面纹铜簋,洛阳博物馆藏。<div>这么多精美的铜簋足以说明当时西周的青铜铸造技艺非凡,而且王族贵族的生活相当奢华,连食器都如此讲究。</div> 这件西周“内白”提梁铜卣出土于老城机务段,洛阳博物馆藏。卣为古代盛酒的青铜器皿,口小腹大,盛行于商代和西周。这件盛酒器实在是太漂亮了,连盖子和提梁的纹饰都刻划得很细致。 <div>西周兽面纹铜方座簋,1977年北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可谓兽面纹青铜器的标准器。<br></div> 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考古学家尤为重视这一点。何尊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定都中国(指洛阳)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是目前所见的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载的文字实物。<div>利簋、何尊、天王簋及其铭文。弦纹铜鼎,北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 西周兽面纹铜爵、伯丰”铜爵,洛阳博物馆藏。西周兽面纹铜尊、“叔造”铜尊,均为北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瀍河西岸祭祀遗址。北窑西周墓地位置示意图。北窑西周贵族墓地。北窑西周墓地两座中字形大墓。 西周“太保”车辖,1964年北窑庞家沟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丰伯”铜剑,1964年北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西周都洛邑。成王时,为控制东方与威服南土,召公、周公根据周武王的遗愿,主持在河南境内营建了洛邑。举凡在东南的军事行动,汇聚四方贡赋,举行重大祭祀,均以东都为重地。</p><p class="ql-block">西周青铜铸造。<br></p><p class="ql-block">西周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辉煌时期,尤其是以长篇铭文记载反映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最为珍贵。洛阳出土了大量种类繁多的西周青铜器,均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在北窑等地还发现了大规模的铸造遗址,充分表明洛阳是西周青铜铸造业的中心之一。</p> 西周兽面纹铜簋,北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令方彝及其铭文。陶范制作工艺。西周熔铜炉壁,西周方彝陶范,西周圆鼎及其陶范。 洛阳马坡墓地。 <p class="ql-block">西周礼乐制度的完善。</p><p class="ql-block">礼乐制度是一套维系奴隶制等级制度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西周时期周公在洛阳已建立了严密的礼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所使用的礼器组合各不相同,历史上把这种典章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p> 北窑西周青铜器金相成分表。<div>西周“单”铜鼎、陶簋、陶罐,洛阳博物馆藏。</div> <p class="ql-block">周公。周公为周武王之弟,姓姬名旦,亦称叔旦。武王死后因成王年幼,由其摄政。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兴办教育,后世人们尊他为“元圣”。</p><p class="ql-block">唐城花园417号墓,出土了铜器、玉器制作精美,在洛阳地区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周代列鼎制度一览表。</p><p class="ql-block">西周铜甗、铜爵、铜觚、陶鬲、陶罐。</p> 纹饰非常精美的西周“召伯虎”铜盨,1993年洛阳东郊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盨为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有盖,双耳,圈足或四足。<br></div> 西周兔纹铜觯,1964年北窑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觯为古代饮酒器皿,多为青铜、兽角、木料等制成。<br></div> 西周“考母”铜罍,1964年北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罍为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形状似壶且大,多为青铜或陶制成。<br></div> 西周铜编钟,1986年西工区六一二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陶埙,北窑机瓦厂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埙为古代陶制的吹奏乐器,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 西周“登”铜卣,1964年北窑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卣为古代盛酒器。在考古发掘中,卣通常与尊伴出,并大小组合成对。<br></div> 林校车马坑发掘现场。兔纹形象。西周“叔父”铜鼎,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铜匕,北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召”鼎,1964年北窑机瓦厂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铜斗,北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铜方豆形器,1964年北窑机瓦厂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铜簋、铜斝、铜提梁壶、同壶、铜尊、铜甗,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铜爵、铜尊,洛阳博物馆藏。 兽面纹提梁卣,西周青铜器纹样,铜尊铭文。 西周环带纹铜匜,1993年洛阳东郊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匜形状像瓢,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盥洗器,也可用作盛酒器。<br></div> <p class="ql-block">西周玉石加工。</p><p class="ql-block">洛阳西周玉器以北窑贵族墓地为代表,尤以各种动物造型为特色。造型生动,选料考究,充分反映西周玉器雕琢加工之成熟。</p> 西周扁茎短铜剑、“宗人”斧,北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三銎卷锋铜刀,1993年林校车马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玉器精品:玉牛形调色器,玉虎。 西周车榖饰、车衡等。 西周軎,1964年北窑庞家沟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人形车辖,1964年北窑庞家沟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车軏饰,1964年北窑庞家沟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三角援铜戈、铜矛,1964年北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古代战车各部位示意图。 <p class="ql-block">西周瓷器烧制。</p><p class="ql-block">洛阳地区仅北窑西周墓出土的商周原始青瓷就有将近三百件,其数量超过了全国各地出土的同时期原始青瓷的总和。洛阳西周瓷器形制多达十几种,烧成温度已达1200摄氏度,吸水率几乎为零,接近了现代瓷器的标准,这标志着西周时期我国原始青瓷的烧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p> 西周青瓷罍,北窑西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青瓷簋、青瓷大口尊、青瓷豆,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青瓷罍,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青瓷器成分表。青瓷罍。青瓷瓮。田猎画纹摹本。 春秋鳞环纹铜鼎,2008年王城大道润阳广场春秋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青瓷瓮,林校车马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西周青瓷瓮,林校车马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很多人围观,导游正在讲解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齐侯铜盂,1957年中州大渠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铜盂为古代盛水或饭之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是有附耳的簋,不过要比簋大得多。目前考古发现的盂数量很少,主要为商代与西周。<br></div>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蟠螭纹铜鼎,1983年洛阳市西工区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窃曲纹铜鼎,二十年代洛阳金村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p><p class="ql-block">东周从周平王至周赧王共十四王,均以王城为国都,即春秋时期。东周后期自敬王迁都成周至滇靓王共十一王,为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京师洛邑,人文荟萃,是中国礼乐文化的中心与百家争鸣的舞台。这一时期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东周洛阳城,有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城。东周成周城多年来有许多闻名中外的考古新发现,在洛阳建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东周王城城墙。瞿家屯东周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周王都洛年表。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p> <p class="ql-block">东周王陵。</p><p class="ql-block">周平王东迁洛邑,历25王,死后均藏于洛阳,其陵墓主要分布于东周王城与成周城内及其城外附近。</p><p class="ql-block">东周王陵分为王城陵区、金村陵区、周山陵区三大陵区。</p> 王城陵区。 二号车马坑。 战国蟠虺纹铜罍、铜齿轮,洛阳博物馆藏。 战国卷云纹半瓦当。战国筒瓦、陶筒形器、陶罐形器。 <p class="ql-block">东周青铜铸造。</p><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洛阳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巨大。民国期间,金村陵区就出土过众多极美的青铜器,令世人震惊。这些青铜器的纹饰图案与工艺,标志着东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仍处于较为发达的阶段。</p> 这个蟠螭纹铜鼎,1993年洛阳市西工区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铜鼎的纹饰相当细腻精致。</div> 春秋铜扁壶,洛阳博物馆藏。 铜簠。<div>簠为中国古代祭祀与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之方形器具。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大小相同,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后消失。</div> 战国错银铜带钩、鎏金牛形铜带钩,洛阳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楚庄王问鼎。哀成叔鼎。<div>春秋铜马,2001年洛阳市唐工西路出土;春秋铜方簋,1975年洛阳王城东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div> 春秋“哀成叔”铜豆,1966年洛阳玻璃厂东周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p class="ql-block">青铜铸造工艺。</p> 战国三人足提链壶,1996年针织厂战国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 春秋窃曲纹铜匜,洛阳出土,洛阳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