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那一抹暖阳

小李飞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条褪皮的水泥路,将我家这片既老旧又破烂的城中村,与对面新建商品楼分隔开来,对比鲜明。这边大多数住的是七老八十的老人,而另一边住的是三、四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商品楼底层阳台下的车库门前,无高大遮挡物,整个白天阳光都十分充裕。不知从何时起,有人顺着墙根摆了一排竹椅子、木扳凳,有些椅子烂得要垫木板才能落下屁股,有些凳子坐上去就摇摇晃晃、吱呀作响。即便椅凳如此破烂,在这瑟瑟寒风的冬日里,却还是能驻留一群难以抗拒寒冷的老人来晒太阳。我猜想,这里地处路口,人来人往,能快捿传导小道消息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晒太阳的老人,歪歪斜斜勾勒成画。多数时间,他们是沉默的。有的低头打着瞌睡,发出带曲调的鼾声;有的慵懒地斜靠在竹椅上,神形木讷地望着路上的过往。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p><p class="ql-block"> 忽然,有一老人问:“怎么几天没见老张?”他甚至都没抬头,又似自言自语,像关心却又漠然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前天下午他脑溢血再次发作,去南昌治疗去了”,人群中想起回应。</p><p class="ql-block"> “听说,他倒在家里的时候,身边一个人也没有,等他老婆回来,发现他快不行了”,有人接上话茬。</p><p class="ql-block"> “现在还在重症病房,估计算是交待了〞。</p><p class="ql-block"> 众人开始七嘴八舌,热闹的氛围逐渐蔓延开来。</p><p class="ql-block"> 晒太阳的人群,大多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对于生死,应该早就领悟参透了吧。所以,在他们的言语中,感受不到那种大起大落的情绪表达,更多的是一种淡然。</p><p class="ql-block"> 母亲时常搬来椅子,坐在自家门前加入他们的交谈。他们边交谈边晒太阳,一晒就是老半天。</p><p class="ql-block"> 父亲过世得早,好一段时间,母亲只是同几个学耶酥的姊妹交往,人显得很沉默。</p><p class="ql-block"> 自从门前聚了一群晒太阳的老人后,我惊异地发现,她又开始喜欢说话了,仿佛又做回了那个原来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老太太们相对话要多些。除谈人生过往,她们聊得更多的是儿孙近况。哪家儿媳孝顺,哪家女婿敞亮,哪家孙子、外孙子懂事。在他们朴实的言语中,总带着自已的臆想。说出来的话难免夸大,但谁也不会去拆穿。</p><p class="ql-block"> “老谢,听说你儿子做面包,在抚州买了房,真赚到钱”一个老人说。</p><p class="ql-block"> “比老江儿子差得远,他两个儿子在北京都买了几套房。”老谢接过茬。</p><p class="ql-block"> “人家老王女儿才有钱,他女婿在北京开公司,当老总”老江抢着说。</p><p class="ql-block"> 我正好下班走进家门。身后一个不熟悉的声音问:“老罗,这是你何个(谁)?”。母亲声音很小回答道:“噢,是我大崽。” “他在何块(那里)做事?” 那人接着问。 “在农业局上班” ,母亲显然底气不足。“也还好,在身边可以照顾你。” 那人回答得很委婉。</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仅有的一次听到老人们对我的评价,“好”是肯定了,只是前面加了“也还”二字。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将我这种守在父母身边的群体视为平庸之辈。</p><p class="ql-block"> 一辆豪车从马路上驶过,眼尖的老人对着老陈高声问:“那好像是你儿子的车吧?”据说老陈的儿子是县委常委,人们把羡慕的目光齐刷刷投向老陈。其实从内心说,我能理解老人们,必竞谁都希望自己儿孙个个都能出人头地。</p><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时事变迁。今年冬天的阳光和往年一样温暖。但晒太阳的老人中却少了老张。他没能挺住,年前还是过世了,最遗憾的是远在美国的儿子因疫情管控没能回来给他送终;近几年国内市场内卷严重,老王女婿的公司经营不善,面临破产,老王投入的养老钱也打了水漂;邻居老江的儿子炒房没能及时脱手,即使房价打了骨折,也没人买,求着老江拿钱帮着还房贷;说起老陈更惨了,不仅儿子因贪污判了刑,自己又得了老年痴呆,老婆牵着他的手逛街时,连人都认不清楚。真的是世事无常。</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沉思:为什么现代社会还会有这么多留守老人?分析起来,原因众多。有的老人确实是不愿意离开家乡,自已有工资,生活能自理,他们不想融入儿孙的家庭。老话说的好,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可孩子的家不一定是父母的家。他们习惯了付出,不喜欢接受孩子的反馈;可有的老人却不得不留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儿女家里搞得不顺,自身都顾不过来。他们去了又帮不上忙,与其去给儿女添堵,不如守在自己熟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城市角落里晒太阳的老人有很多,它好似一幅静止的画面,然而它随时都在变化着。不知何时,就有老人离去。离去的人,又成了晒着太阳老人嘴里的一时话题,人们唠唠叨叨地诉说着他过往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