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亮旗

<p class="ql-block">儒家是以孔子、孟子学说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其重点是伦理学、社会学与政治学,因此在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起着主导作用。儒家学说在孔、孟之后,经历了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宋、明理学、心学等几次大的变化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体系包括很多方面,而在太极拳技术中,中庸之道是最直接的应用。</p><p class="ql-block">中庸之道本是讲为人处事的修养,属于社会伦理范畴。一般对于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也就是说"中"就是中正,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意;"庸"即是平常不变之意。所以一个人要保持其心中内在的修持功夫不失其正,而其行为举止自然能达到不偏不倚。在太极拳技术中,讲求立身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就是保持自身的平衡,不拿对手当扶手,也不给对手当扶手,只有如此才能全身放松稳定。推手时要做到无过不及,方能舍己从人;既不贪功,也不示弱。因此,在太极拳训练中将思想上的"中庸"修为转化为行动上的动作准则;又通过实际行动的练习,促进思想上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儒家理学的认识论讲"格物致知",是说认识真理需要从实践人手,通过不断地、反复认真地实践去认识真理。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也正是这样的过程,盘架子、推手训练就是"格物",既要刻苦练习,又要悉心体认。拳是练出来的,只有通过练拳才能懂得拳理。对于太极拳而言,练拳不仅仅是身体体能动作等方面的练习,更是思想上的研习,是"默识揣摩""详辨",要"势势存心""刻刻留心",需"详推""推求""仔细研"。从练拳达到懂拳就是"致知",就是从"用力之久"到"豁然贯通""从心所欲",而且期间必须是"功夫无息"。缺乏练拳实践的"嘴把式",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p><p class="ql-block">儒家理学的知识论﹣﹣即如何"学习"的问题,对太极拳拳术有极大影响。"知觉运动"之说,恰恰指明了太极拳拳术家是如何将儒家哲理变为实际拳法的过程,就是俗话说的"功夫上身"的过程。因此,在太极拳的实践中也有很重要作用,这点在杨氏老谱里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必先明知、觉、运、动四字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大致而言,儒学对"知觉运动"的认知与当代人体生理学等现代科学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观念并无大差异。"知"就是知识,就是经过大脑和社会传播而得到的理性认知。"觉"就是身体神经系统对外界的感觉,如口之味觉、耳之听觉、鼻之嗅觉、眼之视觉和皮肤的触觉。"运"是指气、血等身体内部的不停运动,尤其是指气,如《太极拳谱》中所说"气遍全身不稍滞"之意,古代人体生理学的血运动代表了生命能量或活力现象。"动"则是四肢躯干等身体外部的、比较容易观察到的形体移动和肢体动作。</p><p class="ql-block">人天生就有"知觉运动"的能力,但太极拳的知觉运动不同于天生的能力,需要后天训练而获得,是对先天的改造。所以太极拳不好练。在太极拳中的"动"即是身体外部招式动作:"运"即是所谓内功的运作:"觉"是指感觉,是懂劲的感觉,所谓"身懂";而"知"是在懂劲的基础上对拳理的完整理解,所谓"心懂"。知与觉,不光是要知己觉己,更要知人觉人。未知己则如何知人?所以练太极拳别着急和别人对抗,要先求知己。</p><p class="ql-block">按照"格物致知"之论,通过武术技艺的练习可以获得"运、动"的知识,通过"运、动"可以获得"觉"的知识;"觉、运、动"通过文思可以获得"知"的知识。"知"是源于"觉、运、动"的,而同时"知觉"指挥"运动",即意识支配行动,也就是拳中的"用意不用力"。而身体内在的"运",即"气血运行",支配身体外在的"动",即"四肢躯干的运动"。因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个"知觉运动"的观念,恰恰也是太极拳,以及内家拳练拳、行功的指导要求,也即"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心为令,气为旗""意气君来骨肉臣""意在力先"等。</p><p class="ql-block">在太极拳的实际训练中,儒家心学的"知行合一"理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拳理拳法、既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真知必然会从行中表现出来,从行中可以体会出知,不行则不能得真知。</p><p class="ql-block">宋书铭所传的老谱中的《用功五志》,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出自《中庸》。这本是儒家所讲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也是太极拳学习训练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博学"是说要以开放的心胸,广泛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整体上提高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太极拳不是一种简单的、以肢体训练为主的搏击技术,它包括了很深的文化内涵。整体上功夫水平的提高,需要的是整体文化素质、精神境界上的提高,而博学是这种提高的必要条件。博学才能看问题更全面、深入。"审问"是说要能在学习训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详细认真地询问、求教。问就要刨根问底,问后还需思考、真正明白。审问,不光是问老师,更要问自己。练太极拳最忌的就是埋头苦练而不思不问。"慎思"是认真、谨慎地思考。对学习训练中的所有概念、技术,都要反复实践、反复思索。既要练出效果,又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轻易得出结论,也不可没有结论。"明辨"是讲要建立起明确的是非标准,能够看清问题,辨明正误。没有明辨,博学就可能是杂乱无章、良莠不分的无用知识堆积,审问就会是瞎问,慎思也思不出结果。"笃行"是讲行动,不能光说不练。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必须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将所学、所问、所思、所辨,最终都落实到行动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一体的,"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p><p class="ql-block">另外,儒家历来注重修身,讲求做人须立志,建立起人生目标;须勤学上进,努力不辍;须心怀坦荡,为人磊落;须常常自省,自我完善。仁义礼智信是基本行为准则。这些也都是传统社会中的道德标准,也是太极拳修炼者所追求的,所谓练拳需要先立德正身,练拳也是修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