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秣陵镇

天际一鸿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秣陵镇</p><p class="ql-block"> 在广袤的豫东平原的南部有座不起眼的小镇,这便是我的家乡: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它曾经是项城的老县城,因此也叫老项城。</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座小城,我们就不得不说古时候流经此地的一条河流:虹河。西汉时叫漕河,三国时为曹魏运河,漕河、运河说的都是运粮河。宣统三年《项城县志》载:“旧志西汉漕河,旧阔十余丈,上出包沙,通郏郾。流经城(秣陵镇)内,下达颍水。”由此我们得知,秣陵镇历史上曾是航运发达的水上通道。这一点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这条虹河进入项城之前,在上蔡、郾城叫洄曲河,根据《水经注》的记载,洄曲河乃是“汝水枝津”,也就是说,它是从汝水(今漯河沙河)分流出来的。而汝水的发源地在伏牛山区的嵩县,然后又分南、北汝河,经考证,洄曲河,也就是虹河是北汝河的分支。清朝中晚期,由于战乱不断,清政府疏于治理河道,虹河被上游泥沙冲击,堆积越多,河床逐渐抬高,此河便慢慢枯干。因此留给我们的是干涸的虹河故道。</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北宋末年,金国大举南侵,掠去了徽、钦二帝,宋朝宗室被迫南迁杭州。而黄淮之间,出现了很多抗金义军。当时这个地方虹河泛流,芦苇丛生,义军们就利用此有利地形与金军周旋作战,最终金军取胜。历来胜者为王败者寇,他们在此地设置殄宼镇,以震慑叛军。但站在宋朝一边看,这些叛军又是义军,是民族英雄。所以改名秣陵镇之前的殄宼镇这一名称同样看做是英雄之城也不为过。同时期在上蔡境内还有个地方称之为南殄宼镇。</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宣德三年(1428)黄河决口,夺淮入海,位于淮河支流沙河岸上的项城县治槐坊店被彻底冲毁,典吏(低于从九品,称未入流)刘镛上奏请求迁徙县治,于是项城县治迁徙到南顿县殄寇镇,改殄寇镇为秣陵镇,将南顿县并入项城县。从1428年起成为项城县城,至1953年项城县治搬迁至水寨,秣陵镇作为项城县治长达525年之久。项城能成为联合国命名的千年古县,这段历史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明代项城老县城,聚落呈东西略长,南北稍窄,西南缺角的长方形。四周城墙外砖内土,城高二丈五尺,广一丈二尺,城墙上留有雉堞垛口。环城有海河,广一丈三尺,深一丈二尺,环城一周七里有余。建有四门,东曰来和门,南曰至善门,西曰重兴门,北曰忠顺门,各门上均建有城楼。四门外有四关。城内主要街道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主街道四条。东大街上有清真街、油坊街两条南北小街。西大街上有祖师庙街、石羊口街、关帝庙街、南小街等四条南北小街,另有东西向火神庙街一条。南大街上有黉学街一条东西小街。北大街上有城隍庙街一条东西小街。</p><p class="ql-block"> 从整体布局和大街小巷走向上看,秣陵镇由东向西像一条疾走的龙。东关为龙首,东关外向东北、东南延伸的两条小街为龙须,左右龙须街均有水井一眼,意为龙眼。西关外也有左右两条小街,为龙尾街。东西大街稍微弯曲为龙身。东大街上的清真街、油坊街和西大街上的石羊口街、南小街等四条小街可看做是龙足(腿),且四条小街两两相近并不相对,很像巨龙迈步行走的样子,故秣陵古有“龙镇”之称。</p><p class="ql-block"> 从项城县志上知道,秣陵镇鼎盛时期,经济文化十分繁荣。在十字街附近,曾经有马双泰、祥泰堂、同仁堂、五福楼、春田号等许多老字号。秣陵镇长期置于县府的首善之地,教化不断,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城内原有钟楼、鼓楼、史署、教谕宅、养济院、普济堂、明伦堂,也有虹阳书院,后改为莲溪书院、文昌宫、文庙、崇圣祠等。城内有三座教堂,分别位于石羊口街南段路东西佛堂;在松柏堂街的东佛堂及位于西大街路南、黄胡同北街口东侧基督教堂,也叫福音堂,解放后改为搬运工会。在这块土地上曾诞生过应殇、高勉之、高梅阁、张镇芳、张伯驹等历史文化名人。</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达官贵人和现在一样,不管是做学问、做官,还是做生意,在当地或外面发展好了都会在城内置地建房。所以秣陵镇城内曾经有公馆、牌坊数处。比较有名的如:阎官宅,在上虹桥南面路西,为明代阎廷梓(今贾岭镇阎老寨人,隆庆丁卯举人,官至深州知府)、阎暖(廷梓长子,泰昌丙辰进士,官至广平知府)父子所建,今已破败不堪。高家祠堂,在东大街仁和巷路东,为高崃云(嘉庆庚辰进士,曾任浙江丽水、永嘉知县)、高钦中(崃云长子。道光庚戌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高钊中(崃云次子,光绪丙子恩科进士,曾任翰林院授编修,提督湖北、提督云南学政,待讲转待读,加封四品,清光绪的老师)父子所建,有广梁大门、庭院、正殿和东西配房。殿内有楹联二副,上联“忠孝存心国为重”,下联“耕读传家孝当先”。今存正殿三间,西配房三间。张五大人城宅,张镇芳大排行老五,故称张五大人,城宅位于上、下虹桥之间,虹河之阳,即现在秣陵镇东小所在位置,现存藏书楼一栋,五间两层,砖瓦木结构。前几年,经考古学家鉴定为张伯驹故居,据说他们家曾在此开药房。刘公馆,在西大街路北大槐树西与县衙之间,为晚清海军军官刘虎臣(上蔡人)致仕后在项城所建府第。高家与刘家俱项城显要,有“东高吟诗西刘田”之说。此外还有邓家祠堂、夏家牌坊及黄胡同、朱胡同、乔胡同、姚胡同、王胡同等。</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看不到船来船往的虹河,但虹河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颇负盛名的莲溪书院及上虹桥、下虹桥等历史遗迹。莲溪书院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梁作文(字纲庵,广东肇庆府阳春县人,进士)所建。因书院四周有虹河分流环绕,莲置其中,书院被绿叶红荷包围,有瑞莲之兆,遂命名为“莲溪书院”,作为培养全项城生员的最高学府。嘉庆二十二年知县邵杰重修,并镌碑文为记。碑文(部分节录):“县之有书院也,与乡学并重。凡乡之秀美而文者,自成人以及小子,咸得读诗书,习礼乐,互相砥砺与其中。是其作人育才,培植风化,为功其浅鲜哉!夫故不可一日而或废也。”明清两代诸多进士、举人、秀才大都在这里学习过。道光二十六年全县士绅学董再修,增设文场,共有大门、讲堂、习所、腰屋、厢房、号房七八十间,均为外砖里坯布瓦顶。晚清时期,莲溪书院是项城县学(指黉学)以外最好的学习场所。在院学生最多时达到三百多人。民国初年,莲溪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今仅存讲堂五间,明三暗五,中间三间出厦。</p><p class="ql-block"> 在南大街虹河流经之处曾有一座状元桥,俗称上虹桥。向东流经南新街(油坊街)上又建了一座桥,名下虹桥。古时,上虹桥上建有小亭。亭柱、檐板绘有人物、花草、走兽,形象逼真。下虹桥,小巧玲珑,形似下弦月。二桥东西向照,小亭和两岸楼台倒映水中,犹如水晶宫一般,为游人观赏虹河夜景提供休息场所。</p><p class="ql-block"> 说到秣陵镇,我们当然绕不过大槐树。当秣陵镇大部分历史文化遗址正变得破败不堪或不复存在的今天,只有位于西大街的这棵古槐屹立不倒,郁郁葱葱,见证着这座古城的近600年由盛而衰的变迁,所以真正的秣陵人对它有着旁人难以理解的感情。据传,为了纪念项城县城从槐坊店迁至秣陵的历史,明正统三年(1438年),当时的知县胡琏修建街道和城墙,并于南关、北关、东关的门口及西大街县衙门口各植一棵槐树以志,槐宜植于门旁,名为槐门者,寓意怀柔体恤百姓,保佑一方平安。如今,4棵古槐仅存两棵,特别是秣陵镇西大街现存的那棵古槐,每逢夏季,仍枝繁叶茂、苍翠葱茏。由于该古槐的老杈中积累了厚厚的尘土,尘土中便又长出了石榴树、楮树等,形成树上树”、“树中树”的奇观。关于槐树,民间曾流传“门前一棵槐,财源滚滚来”,又说“院中一颗槐,幸福自然来”的说法,所以秣陵镇民间亦有植槐的风俗习惯。</p><p class="ql-block"> 秣陵镇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三多”,即寺庙多、坑多、菜园多。据说,旧时小县城里竟遍布13座庙宇,分别是:城隍庙、祖师庙、大吉寺、天爷庙、小奶奶庙、火神庙、龙王庙、北关人祖阁、关帝庙、灶爷庙、蚂蚱庙等。但是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等历次政治运动之后,作为四旧的这些寺庙被悉数推倒,连带很多旧牌坊、古建筑也难以幸免。所以秣陵镇的“三多”后来就变成了“两多”。所以我推算“进了老城猛一松,除了菜园就是坑”的传言应该是文革或70年代之后的事。此时的秣陵镇,作为项城县城已过了20年左右,所以随着一些古建筑的破败和消失,不由得外地来秣陵镇的人不失望。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秣陵人,从不觉得家乡有什么不好,而且对它的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感情。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基本记事了,如果以东西大街为界,南面一侧的坑塘基本是旧虹河淤阻而成,坑里长满了荷叶和芦苇,完全是一道美景。在东西大街的北侧,较大的有瓦子坑、张坑等。水面虽不及南侧的景色优美,但是坑里水质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差,常可以看到有人洗澡和垂钓。实际只有皮革厂后那个臭水坑,因为制革生产的废水每天不停地往里排放,当时发展工业普遍缺少环保意识。说起菜园,我可能更熟悉,因为我出生的地方就是城内东北角上的北菜园。当时还有油坊街南端的南菜园及南小街南端的西菜园,而位于城内西北车站附近似乎也有菜园,该怎么叫我就不知道了。据说,解放前或者公有化之前它们曾经叫李家菜园、马家菜园、丁家菜园等。</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座老县城,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要数东关的护城河(海子)以及北菜园外面的那段北城墙。这主要是因为我家先后居住于此的缘故。当年站在东关桥上,远望南北两边的护城河清波荡漾,绿树掩映,鹅鸭嬉戏,鸟虫鸣唱,偶尔会有人捡起一块瓦片,朝水上甩去,只见瓦片在水面上啪啪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直至坠入水中。海子给附近的人们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人们在岸边垂钓,或洗衣、洗菜。夏夜也常有人在海子里洗澡。在秣陵镇西部沿着106国道外侧还有一条长虹运河,我没猜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原西护城河的河道。说是运河其实只是人工开挖的供农田灌溉之用,并不走船。我们小时候也常在老城车站对面偏北一点的那一段运河里游泳,那里水质更好而且人少,大白天脱光衣服跳进河里也不容易被人看到。</p><p class="ql-block"> 老城水虽多,但是城内饮用水质却不好。据说这是因为虹河水在城内沉积形成的盐碱所致。为了吃到甜水,人们不得不跑到东关外龙须街的甜水井取水。当然距离这口井较远的人家要来打水可就没那么方便了。在东大街供销合作社的西侧路北,有一家茶水社,对面不远处就是木材市场,它的水源就取自于东关龙须街的甜水井。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日出日落,常会看到一个姓高的盲人老爷爷,带着自己的孙女,拉着水车往返于甜水井和茶社之间,所经之处谁家要水了,就可以拿桶来接,大概一桶2分钱,如果需要开水也可以拿暖水瓶到店里来打水,也是2分钱。直到后来镇上请来了钻井队,在十字街的东北角上打了一眼深水井,建了水塔,才算把自来水接到了每家每户,基本解决了全镇人的饮用水问题。多年后,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在原来东关龙须街的那口古井之上建龙景亭一座,并立下石碑,上书曰:东关谓之龙首,寓意龙归大海之意。城东门外,街一分为二,状似龙须,此亦“龙须街”之由来。龙须街外侧各有古井一口,石阶曲砌,是龙之“双眼”。此“龙眼井”之所名。两井即宋代建镇时,街民所掘取水已有七百年之久了。左井,水碱,微苦。右井,清冽甘甜,街民取水者朝至暮不绝。自二十世自来水管兴,始不复取水。民受古井之惠数百年,实难忘之。</p><p class="ql-block"> 在北菜园队的东北角,护城河的内侧是项城县第二人民医院,S217(项新公路}从门前穿过。项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成立于1950年3月,历经大众医院、一区卫生所、城关卫生院几个阶段,地址在东大街路南,原天主教堂所在地(二院家属院旧址)。1961年改为项城县第二人民医院,1973年12月到1975年12月陆续搬迁至现址。环绕医院的东侧北侧就是护城河,但是城墙已被推平,被建成了房子或围墙,好在医院北墙往西还留有一段土城墙。小时候去邻居,或者同学家玩,随处都可看到大块的城砖,有的垒院墙,有的砌猪圈。墙砖被挖完了,人们又开始挖城墙上的土,平时镇上谁家盖房也去城墙拉土。城墙被挖的坑坑洼洼,根本没人管。尽管如此,城墙的主体轮廓还在,站在项新公路上往北越过一片菜地,一道高约一丈,长约二三百米的土城墙清晰可见。在那里,成为孩子们平时玩打仗和春天里放风筝的好地方。如果这段城墙保存到现在,肯定能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没准也会成为外地人来此旅游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阎飞虹于2023年12月9日</p> <p class="ql-block">阎官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