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童年时期,我曾在农村老家居住多年。老家的村子三面环山,村前有一条小溪,溪上有一座长十余米,宽约不足二米的石板小桥,跨过石板小桥,就是一片广阔的田野。当年的村子自然环境很美,青山常绿,溪水清澈,每到春天,山岗上、田野里到处花儿盛开,有红粉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菜花……屋后小溪的潺潺流水声、一日三餐的袅袅炊烟味、祠堂村小的朗朗读书声,村里房屋密集,居住人口多,人气旺旺的。</p> <p class="ql-block"> 我家前面的道地,是村里的中心,村民们都喜欢聚集在这里家长里短、谈天说地,生产队长也多在这里与老农们商量农事、指派农活。房前屋后也是我和小伙伴们玩耍打闹的好地方。尤其是一天三餐时节,更是热闹!</p> <p class="ql-block"> 那时当地村民经济条件一般都较为艰苦,对于粮食非常节约。但又要养鸡养猪,自然要消耗一些粮食。平时多用一些米糠、麸皮、玉米等作为饲料。把鸡养大,母鸡留着下蛋,蛋可以卖掉,换点钞票,买日常用品。记得我也曾经养过一只鸭子,养大后拿到集市上去卖,得了八角几分的钱。</p><p class="ql-block"> 又到了割稻季节,村里的小学校里放了忙假。家里大人起早摸黑地去地里干活,割稻打稻,犁田插秧,懂事的我们也不闲着,总是想方设法为家里做点事情,为大人分担点活儿。要么在家烧饭、去溪边抬水,要么就去放鸡。因为割稻打稻以后总会有一些散落在田间地头的谷粒、谷穗,我们兄弟姐妹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将各自家里的鸡赶进竹编的鸡笼里,穿上一根扁担,将鸡笼扛到稻田,打开鸡笼,放鸡出来,让它们自己觅食,去吃掉在田里的谷粒,鸡在欢快的啄着地上的谷粒,我们就有的人看着鸡、有的人去捡稻穗、有的人去抓小鱼小虾……直到天色将晚,鸡们已是饱餐一顿,我们就一起将鸡赶进笼子,关好后,“恩呵、恩呵”的扛回家里。天色已晚,放鸡出来,鸡们就三三两两的、从从容容地,鱼贯而行进了鸡窝。半天下来,我们也很开心,既放了鸡,节约了粮食,又在外面玩了、捡了稻穗,抓了小鱼小虾。</p> <p class="ql-block"> 那时家里还养了几只长毛兔。我和兄弟姐妹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拔草喂兔子,兔毛长了后剪下来,可以卖到供销社去。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溪滩边拔草时,发现了如小鸟蛋大小的一堆白色蛋,小伙伴们有的说是鸟蛋,有的说可能是蛇蛋,为了一看究竟,有人提议用镰刀砸开看看,砸开以后原来却是一只只小甲鱼,已经会在地上爬了…</p> <p class="ql-block">(互助邀你聊童年)</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