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行(一)家乡巨变

蓝天

<p class="ql-block">故乡是一壶陈年老酒,思念着它的醇香;故乡是一杯淡雅清荼,思念着它的芬芳。那里有我的童年足迹,有我的童年记忆。我和老伴都是山东人,就是这种故乡情的驱使,退休后,都想回各自的老家看看。人生就是这样,总有一些不确定的原因缠住腿脚,想走就是走不成。一拖再拖,直到今年9月,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痛下决心,放下一切琐事,终于回到了我阔别65年的故土。实现了多年的夙愿。</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这次回故乡的线路图。</p> <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位于山东半岛莱州市平里店镇麻渠前村。平里店这一称谓,相传,邻村婴里系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字平仲)的故里,人们为纪念政绩昭著的晏婴,曾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长亭,逐步发展成为村,故名平仲故里店。明未演变为平里店。麻渠前村是平里店镇管辖的一个村。</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麻渠有一个值得传承的民俗文化,就是麻渠大糖。它是莱州的传统糖果,因产在平里店的麻渠村而得名。据史料考证,麻渠大糖,最早出现在500年前,代代相传,是麻渠人冬闲时节的主要生活来源,更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麻渠大糖深受老人和孩子的欢迎。民间流传这样的歌谣:大糖大糖,馋的孩子直叫娘,娘不买,奶奶买,奶奶买的真好逮(吃)。</p> <p class="ql-block">我记忆中的家乡,从村子南头,通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穿过一片树带进入村口,沿村口继续北行,见着路口左拐,第三个门就是我家。我家后边是二伯父家,再后边就是兴昌(本家姐姐)家。村子的西边有生产队的大场院和学校,我们的教室没在学校园里,在后道街,顺着我家西侧的大槐树,向北穿过王姓家的果园,后边便是我们的教室,这里只有我们一个班。我家对面是用土墙围着的一个大院子,在我记忆中,这个院子应该是兴昌姐家的。院南是我大娘家,她家院子里树挺多。大院子东是一块类似园子的空地,里边有大小不一的榆树、杨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树种,周围是参差不齐,破烂不堪的矮土墙。每逢夏季,小孩子们在这里抠知了猴(蝉的幼虫阶段,是营养丰富的美食),我也在其中。再向东南不远处,有一个大水湾(大水坑),水湾周围长满了小树丛和野草,水里有鱼有青蛙和不知名的水生物。而现在这些都已不复存在了,村庄原来的样子不见了踪影。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硬质铺装的平坦的村路,村路两边是一幢幢排列整齐的红砖红瓦的村民住宅。看样子应该是按照乡村建设规划进行建设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比。虽然这就是我的故乡,我却感觉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站在这块故土上,仿佛仍能听到清晨叽叽喳喳的鸟语声,白天吱呀吱呀的蝉鸣声,晚上呱呱呱呱的蛙叫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家大门旧址,原来是古式的小门楼。站在家门口感慨万千,脑海中立刻泛起了65年前离开家乡的场景。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在齐齐哈尔市的一个工厂工作,1957年哥哥也去了父亲身边。只有母亲在老家照顾双目失明的奶奶和我们姐弟三人,小弟仅有几个月大。母亲既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又要承担起所有的家事,洗衣做饭,担水拿柴,碾米磨面,给奶奶寻医求药,帮奶奶洗脸梳头等等,所有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整天从早到晚,里里外外忙个不停,要撑起这个家,可谓是举步维艰。幼小的我也想替母亲分担点。有一次,我拿起小桶去担水,却被满脸横肉的井主人用恶毒的语言骂了回来。1958年村领导根据上边要求,要在村里办集体食堂,偏偏相中了我家房子作食堂。我家在村里一向是守规守法,惟命是从的安分村民。当村领导与我家沟通时,我家大人考虑到,这是村里的需要,不能不答应。但这一家老小住无定所怎么能行?万般无奈,这才决定举家搬迁至齐齐哈尔市,与父亲团聚。村里负责为我们办理迁移手续。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离开村子那一天,二伯父在送我们的人群中拄着拐棍追赶我们,边哭边招手。</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家老宅旧址,第一栋是我家的,第二栋是二伯父家的,第三栋是兴昌姐家的。原来都是青砖青瓦房,院墙是土坯墙,如今都换了人家,变成了现在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村貌</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村民家的院落。我看过几处,都那么挺干净漂亮。</p> <p class="ql-block">有的村民家的大门仍保留了古式门楼。</p> <p class="ql-block">村里还能找到老式的土坯墙。</p> <p class="ql-block">老式青瓦。</p> <p class="ql-block">老式青砖。</p> <p class="ql-block">我姥姥家二十里堡,距离我家8里地。同属莱州(原来的掖县)市。顺着这条路就进入二十里堡村。</p> <p class="ql-block">这里现在的建筑风格和我们村的差不多。不同的是房山头有绿带。</p> <p class="ql-block">房山头的绿带都连成了片,有的栽上了石榴、核桃等果树和其它树种,还有的种花草或蔬菜。</p> <p class="ql-block">村民在自家房山头空地种的白莱。</p> <p class="ql-block">村民正在清理绿带里杂物,打扫村路卫生。</p> <p class="ql-block">这是村广场,为村民提供体育活动和娱乐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早市</p> <p class="ql-block">村委会</p> <p class="ql-block">姥姥家的老宅保留的很好。这是南屋,大门、过间、窗户都没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屋,只是门窗作了改造。小时候,我住姥姥家的时间比较多。就在这里受到了姥姥和舅母的呵护。受姥姥的呵护那是自然,而受到舅母呵护和关爱,不是天下所有做舅母的人都能做到的事。而我的舅母做到了。舅母心地善良,和霭可亲,从不拿我当外人,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甚至还要高看一眼,难能可贵。我最喜欢吃舅母做的贴饼子,葱醮酱,那叫一个香。还有烀地瓜,特别是拉絲的地瓜稀,简直太诱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姥姥家的晚辈们大部分都进城了,有时也回老宅看看,有的时候也能住上几天,回味一下老宅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后窗户窗棂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东套间的房门也保留的挺好。</p> <p class="ql-block">院里这棵金银花还在,长的还不错。姥姥家还有两间东屋是磨房,后来扩大到四间,现仍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在二十里堡看到了几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座房子的窗户进行了改造。</p> <p class="ql-block">在不显眼的地方,还能看到土坯墙。</p> <p class="ql-block">老伴的故乡是东阿县(著名的东阿阿胶产地)牛角店镇董袁村。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故事,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景画卷;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更有时过境迁的烟雨沧桑。牛角店就有“苕瓜打金牛”的美丽传说。牛角被打落的地方,叫牛角店;金牛被追赶在三个村各转一圈,人们称之为“三圈”,董村(现在的董袁村)被称董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镇政府根据这一历史典故,筹资制作了一座铜牛,作为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董袁村我不熟,没有丁点印象。据老伴说,这里的变化也相当大,原来的村容村貌已经不存在了。大部分村民都新建或翻建了住房,虽然没作统一规划,但看上去都很好。象图中这样的大门,几乎家家都有,院落也都不小,大部分村民都有西厢或东厢、影壁墙。家家都用上了有自来水</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伴家的老宅旧址。</p> <p class="ql-block">老宅重新翻盖了,二弟的二儿子住这。</p> <p class="ql-block">二侄媳。</p> <p class="ql-block">大弟弟家,隔壁(东院)是二弟的大儿子家。</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故乡,所看到的三个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地的变化,脏乱差的状况得到了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普遍提高,家家都有自来水,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在麻渠、二十里堡有些村民家里有洗澡间、卫生间,家庭零散养鸡养猪的几乎没有,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吃穿不愁,安居乐业,劳动强度减轻了许多,庄稼从种到收基本实现机械化,家家都有农用车,代步车,很多村民还有小轿车,农民的劳动强度在减小,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别正大幅度缩小。但村里的年轻人在减少,或学业有成留城就业,或进城打工。务农的基本都是岁数大的人。村子里学校不见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都建在镇上,上高中要到县城。这种发展趋势将来会如何?不加评论。</p><p class="ql-block">这是代步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农用车。</p> <p class="ql-block">农用车。</p> <p class="ql-block">在村里拍到的小轿车。</p> <p class="ql-block">山东也能种铁棍山药。据说,是外省来包地种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