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一些下岗女工一旦重新就业便被戴上一顶“桂冠”在职业后面加上“嫂”字。</p><p class="ql-block">一时间行行色色的“嫂”满天飞,广播里,电视中,报刊上“嫂”也频频出现,年令稍大的空中女乘务员被称为“空嫂”;在纺织行业再就业的女工叫“纺嫂”;开出租车的称“的嫂”,这些还算不错的,有的称谓令人难堪:出入股市的称为“股嫂”,卖冰棒冷饮的称“棒嫂”,卖卤制品的谓之为“卤嫂”,……</p><p class="ql-block">对这些五花八门甚至有些是不伦不类的称谓,下岗女工们有何感想呢?一位下岗女工说:什么这“嫂”那“嫂”,还不如就叫“下岗嫂”!下岗、失业的女工过去曾为国家和集体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她们为了支持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又作出了牺牲,离开了岗位……理该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可是就在她们需要安慰的时候,有些人自觉不自觉地由于出言无忌而伤了她们的心。</p><p class="ql-block">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嫂”字有啥不好,比如,军嫂这个称谓,显示了人们对军嫂子的敬佩与尊重。问题是有的“嫂”字被修饰得不伦不类,不仅使被称呼者难堪,而且若流行开来,对我们的语言环境也不利。有关专家说:造词、用词,应充分考虑社会心理特别是被称呼者的接受心理,不要硬“套”,要慎用“嫂”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注】有一时期社会上“嫂”字成了频率高的字,被修饰得五花八门,关键是称谓不伦不类,因而我写了这篇评论。手稿上没注明时间,记不清是何时写的稿了。九十年代掀起下岗潮,女工下岗了四处找工作以求再就业,好像是九十年代末至二十年代初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照片选自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