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故事的江南园林——寄畅园

信步

无锡寄畅园从明代(1506-1521)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已经整整五百年了。<div>  在江南园林中,或许它不是最有名的,却是最有故事的。数百年间,这园子荒了、兴了……轮回中,激荡着几代主人起伏的命运,从一座疏野小园,出落为冠绝江南的天下名园。<div>  寄畅园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地区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无锡市唯一的明代古典园林,与瞻园、留园、拙政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 乾隆帝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div>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皇帝多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寄畅园,留下了许多诗章和匾、联。<br></div><div><div> 1988年1月13日,寄畅园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div></div> 惠山古镇景区内有寄畅园 ,惠山镇祠堂、天下第二泉庭院及石刻 ,惠山寺经幢 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愧为江南第一山,天下第二泉。 <div>  与诸多江南私家园林“外观无华,内藏锦绣”一样,寄畅园的正门非常不显眼,仅为一座三楹硬山顶门楼。正门内是一个不大的庭院,绿树成荫,湖石、老藤点缀其中。</div> <p class="ql-block">  寄一份忧思,畅一份情怀,圆一段旧梦。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属于山水别墅合一的园林,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div>  庭院左侧墙壁上可见两方石雕匾额“山色溪光”和“玉戛金枞”。前者为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第二次来无锡驻跸寄畅园时所题,后者为乾隆帝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时为寄畅园题写。</div><div> 自古以来,寄畅园不乏文人墨客、帝王将相的身影,尤其是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每次到江南巡游时,寄畅园都是其必去的地方,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div> <div>  迎面是一座硬山顶厅堂,面阔三间,门楣上悬一横匾“风谷行窝”,这是寄畅园最初的名字,书写者是当代著名书画家朱屺瞻。</div> <div>  堂内梁枋上的“松风水月”匾额为康熙帝御赐;匾额下的对联“清泉白石自仙境;玉竹冰梅总化工”同样来历不凡,是乾隆帝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下江南游历寄畅园时所赋《游寄畅园题句》诗中的颈联两句。</div> 寄畅园以山水为主,加之树木茂盛,布置得宜,从丛树空隙中远眺锡山龙光塔,园内显得开朗。园内主要部分是水池及其四周所构成的景色,周围种植高大树木,使水池部分自成一环境,显得幽静。 寄畅园主要由门厅、法帖碑廊、秉礼堂、庭院、碑墙、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案墩、梅亭、嘉树堂、大石山房、涵碧亭、七星桥、锦汇漪、鹤步滩、知鱼槛、凌虚阁等建筑景观组成;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集大成者。 寄畅园池的西、南、北三面,有临水的知鱼槛亭、涵碧亭和走廊,影倒水中,相映成趣;由亭和廊西望,假山与隔池的亭廊建筑形成自然和人工的对比。   着汉服美女和这里的美景融为一副美丽的风景线。 园内有一座依岸压水而建的歇山卷棚顶小亭,叫涵碧亭。 <p class="ql-block">  石桥由七块黄石板直铺而成,因名“七星桥”。“七星桥”横跨在锦汇漪上,平卧波面,几与水平,乾隆曾吟有“一桥飞架琉璃上”之句。</p> 寄畅园的景色,围绕着一泓锦汇漪池水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水之中。 池的西、南、北三面,有临水的知鱼槛亭、涵碧亭和走廊,影倒水中,相映成趣;由亭和廊西望,假山与隔池的亭廊建筑形成自然和人工的对比。 <p class="ql-block">  它以高超的借景,洗炼的迭山、理水手法,苍郁满目的古木巨柯,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p>   由郁盘亭向北的长廊叫“郁盘长廊”,廊前后古木成荫,郁郁葱葱,墙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隐若现。“在廊内望对面的高大树木,以及雄伟的惠山也能一览无遗。 寄畅园建筑绕水而筑,与假山相映成趣,周边则是参天古树,放眼望去,格外的古朴清幽,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p class="ql-block">  寄畅园百年以上挂牌古树名木12棵,整个古园气机贯通,阴阳相谐,充满雅致,编织出了一幅“锦江漪塔影摇曵”的清秀风光。</p>   清朝康熙、乾隆两帝先后六下江南,分别七次驾临惠山,乾隆更是七游惠山,八巡秦园,钟爱有加。乾隆评说“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乾隆皇帝还在清漪园(今颐和园) 中仿造一园名“惠山园”(今谐趣园)。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造园之初便存在的400多年古树,每到秋季,铺就满园浓烈的秋意,可以说,是从明朝嘉靖年间一直“红”到现在的存在。</p> 寄畅园之美,每到深秋季节,这里的红叶景色,也是美不胜收,惊艳世人。 清朝末期战乱、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民国时期、日本侵略、解放战争、1952年末代园主秦亮工把它交给了国家。<br>  寄畅园历经近500年的岁月,这座园林依然挺立在今人面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