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看金庸小说,主人公因爱而不得、为情所困导致人生落寞,进而引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灵魂拷问,甚为震撼。今番借此比喻“汉三阙”文物之尊贵,确实有点“东施效颦”、不伦不类;而且标题过长,不合群规。但是,如果不这样描写,又难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两害相权,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国保”,是由国家文物局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截至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已公布八批国保单位,总数为5058处。其中首批180处于1961年3月4日公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南省登封市境内,有始建于东汉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统称“汉三阙”,都是首批公布的国保单位。太室阙是古建筑类的001号保护单位,少室阙、启母阙的编号是002号和003号。要知道,北京故宫才名列第53位。能够位列首批国保文物的前三甲,足见国家对其保护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0年8月1日,包括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阙又称门观,是我国古代一种标志性的礼制建筑,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礼制思想。东汉三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东汉社会史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礼制是祭祀,而东汉三阙是典型的礼制建筑,也是全国目前仅存的3座庙阙,记载了古老的祭祀、封禅文化,是已经消失了的文化传统的独特见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道“太室阙”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11月4日下午,游览中岳庙即将结束时,遇到了一个当地的小伙子,他向我打听“太室阙”在什么地方?我茫然不解,问什么是“太室阙”,有什么特别之处?他说就是两个古代类似大门的建筑,刚刚面向社会开放,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中岳庙向前几百米,在一段乡道的行道树上发现了两溜小红旗,上面清晰的印着:“世界遗产 太室阙 国保OO1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到路的尽头,有一位工作人员站在路口,查验我们的年票后,指向不远处的小房子,说那里就是太室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得知,“汉三阙”始终处于封闭保护状态。2021年6月12日,少室阙、启母阙首次向社会开放;2023年11月2日,太室阙举行向公众开放仪式。能够在开放后的第三天参观太室阙,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室阙,由阳城太守吕常建于东汉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据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同时也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山岳祭祀实物见证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阙”,在古代汉语中与“缺”同义,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其形似牌坊,但“中间阙然为道”,没有横梁,由左右孤立的两阙构成,作为宫殿、祠庙、陵墓前的象征性大门。而太室阙正是太室祠前的神道阙,太室祠后来演化成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岳神庙宇——中岳庙,太室阙也顺势成为其庙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2年河南大饥荒,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著名文物学家刘敦桢痛心于太室阙的损毁,呼吁捐款建起保护棚。在2010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曾经讨论是不是应该把保护棚拆掉,恢复太室阙的原状?但更多的人建议:这也是历史,是保护文物的文物,保护棚因此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室阙分东西二阙,两阙对称,形制相同。每阙均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两面刻有各种纹饰图案。西阙南面上方有篆书题额,现存“中岳泰室阳城”6字。题额下方还有不少文字,内容主要是赞颂“中岳神君”的灵验感应,以及修建此阙的缘由。字体有篆有隶,反映了汉代篆隶字体过渡期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共砌成八层,阙的上部用巨石雕砌成出檐四阿顶。两阙上共有50多幅浮雕,包括大禹之父鲧的画像(似人似鳖,其实是象征夏氏族的图腾),羽人图(身背双翼的仙人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崇信方术,幻想长生不老的升仙思想),辟邪柏画(反映了汉代人以柏树驱鬼辟邪的风俗),四灵图(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当时地位崇高,是上古社会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的产物)等等,反映着汉代的社会风貌和信仰状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阙身的画像内容还有马戏、倒立、舞剑、人捉鸱鸮、楼阁、绞龙穿壁、羊头、熊、犬逐兔等,艺术风格浑朴古拙,气势深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禹之父鲧的画像。似人又似三足鳖,其实是象征夏氏族的图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左侧文字是整个阙的标志:“中岳泰(太)室阳城”,上部还有很多文字,篆隶参半,对研究中国书法艺术非常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登封,始建于夏朝,初名阳城;汉武帝时改为嵩高县;隋朝改称嵩阳县;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又将嵩阳改名为登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图腾很像后代大门上的兽头:铺首或椒图。铺首衔环,这就是“门神”的最原始形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雀,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代表炎帝与南方七宿的南方之神,于八卦为离,于五行主火,象征四象中的老阳,四季中的夏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图为一猛虎昂首阔步,虎尾高举,桀骜雄健、威猛异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是二龙回望,双尾交叉呈“8”字型,身披鳞甲,昂首嘶鸣;同时,龙口衔住另一条龙尾的末端,两条龙又是一个大大的“8”字造型。难道古人也崇尚“发发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二龙交叉、首尾相接穿行于三枚或多枚玉璧中的图案,称作“二龙穿璧图”,在“汉三阙”中都有出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龙穿璧中的龙为神物,玉璧是祭天的重器,也是沟通人神的工具。人间通往天国有一道天门,用重礼器玉璧祭天是必须的。绘制二龙穿璧,就好似在“升仙”过程中拥有了通行证,便可顺利升入天国,实现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画面上部的浮雕曾被认为是象的图形。后来发现这个动物的鼻稍长且向内卷曲,但远不及象鼻长;其体形更是远不及象身的伟岸庞大;其四足与象的柱形足也明显不同。由此认为应该是今日动物学中所说的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貘,是哺乳纲、貘科貘属动物的通称。其体形略似犀,但较矮小,尾极短,鼻端无角。鼻向前突出很长,能自由伸缩,形似象鼻但长不及象鼻,四肢下部细收如马牛。栖息于热带密林多水的地方,善游泳,遇惊即逃入水中,主食植物幼枝嫩叶。分布于泰国、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及中南美洲,不产于中国本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貘能够在太室阙的图像中出现,说明汉代的人们很可能见过这种动物。到底是进贡而来,还是当时中国自有、而后灭绝的,则需要进一步的考古研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室阙保护棚内空间有限,又用警戒线隔离,只留下两阙中间很狭窄的一块用于参观,远端和另一侧根本就看不到,加之阙身损毁严重,很多浮雕难以辨识,所以拍照不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护棚入口右侧的墙上有一块石刻,上有文字:“禁止游人在太室阙上面题字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 中岳风景区整建会白”,是修建保护棚时所建。说明乱刻乱画有史以来就是游客的顽疾,亟需根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守太室阙的工作人员也是一个“阙迷”,拿着手机向我介绍太室阙的历史和相关文章。看我喜欢而且拍照不多,就提议我可以再回保护棚认真观赏。我试探着问他:观赏的位置太受限制,可否进围绳内参观一下?我一定不会触摸太室阙!他吓了一跳,说那可不行,文物局的摄像头看着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室阙位于少室山东麓,始建于公元123年,是少室山庙的神道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室阙保存较为完整,东西两阙的结构基本相同,两阙一南一北,相互对峙,东阙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两阙相距6.75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阙身由正阙和副阙两部分组成。正阙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顶部用巨石雕成四阿式,高3.96米,宽1.82米;副阙象征着围墙,因此比正阙低1.31米,顶部为半个四阿顶。北阙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南阙的隶书题铭大部分都已剥落,难以辨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阙顶反映了近2000年前汉代木构建筑屋顶的形态。阙身上的画像,保留较为完整的有60多幅,再现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游戏场景,如车骑出行、宴饮、击剑、狩猎、驯象、斗鸡、蹴鞠等,具有浓郁的秦汉雕像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戏图,雕刻有两匹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背上也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骏马飞驰时的情形和马戏的惊险技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蹴鞠图。右侧图案左上有一人扬袖跃起、正在躬身踢球;左侧图案中部还有一人正在高高跃起、反脚踢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考证,战国时期,蹴鞠在中国就比较流行了。1993年中国申奥时,向国际奥委会提交了少室阙上的蹴鞠图像,证明足球源于中国,轰动了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翼鸟图案。两只鸟身体相互缠绕,代表永不分离、携手终生;四目深情对望,寓意心心相印;双鸟振翅欲飞,表示他们有共同的理想追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马出行图。中间精致的的马车上覆有顶棚,座位上端坐着男女主人,马车前后都有骑手护拥,展示了汉朝贵族出行时的排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虎图。说明在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信仰中,人们不只是崇拜龙,而且还崇拜虎。“右青龙、左白虎”,“云从龙,虎从风”,作为一起出现的一对神兽,其威猛雄健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龙虎之间的三角形树木称为“驱邪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虎寓意还是很直观的,龙虎都是动物之王,是权利的象征。而龙所代表的是皇权,虎所代表的是大臣的意思,所以在这个寓意上主从关系也就很明显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鸡图。古代流行的“斗鸡图”成了“英勇威武”的代名词,“公鸡”也是“武将”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和凤都是神化的动物,鸡却是一种身世不凡的祥禽。无论是古代文物,还是民间习俗,我们都可以发现不同时期鸡的种种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斗鸡的记载始见于春秋时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都热衷这个游戏。敦煌285窟里就有《斗鸡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狩猎图。描写二骑手前后夹击,用弓箭狩猎野鹿。前面的骑手在马背上回身引弓搭箭瞄准猎物;后面的骑手紧盯前方的猎物弓满弦张;野鹿处于包围之中,颈上已中两箭,惊慌失措、神态慌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个画面生动、形象,充满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驯象图。一人牵马,用一长杆带镰刀状弯钩的工具驯服大象。驯象人身体前倾,重心在后,随时准备防范大象的攻击;大象二目圆睁,身体蓄力,随时准备袭击驯象人;驯象人身后的马虽然被往前牵,仍然心存畏惧,向后撤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龙图。龙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一个图章,一个徽记。龙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翻搅起四海云水,威力无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兽争食图。两只张牙舞爪的猛兽在争食坐以待毙无助的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龙穿璧图。这幅图画明显比太室阙的二龙穿璧图保存完好,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二龙穿璧图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二龙穿璧图作为装饰图案,广泛应用于神庙、墓葬等场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羽人图。此鸟长着人首、鸟身、凤尾、斑纹,头上梳着发髻,两缕长发自鬓角垂下,双耳平伸,立在山头上,展开双翼俨然欲飞。姿态舒张、线条流畅,给人以一种优雅高贵之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天梦”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想象里,世界各地都有羽人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月宫图。圆圆的月亮中,玉兔捣药、蟾蜍嬉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图像反映了东汉贵族的生活、人际关系、生态环境、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对研究古代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服饰、书法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室阙铭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启母阙,据说是为了纪念大禹的妻子涂山氏而修建的。当年大禹为了治理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久未回家,他的妻子涂山氏每天都站在山头上眺望远方,因为思夫心切化作了一块巨石。后来,巨石裂开生下了大禹的儿子启,这块石头就被称为启母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启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第一任开国君王,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启母阙是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庙因启母石而建,由颖川太守朱宠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主持建造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启母石西南约10米处发现了启母庙遗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西两阙结构基本相同,西阙高3.17米,东阙高3.18米,两阙相距6.80米。每阙均由基座、阙身、屋顶三部分组成,阙身由相连的正阙和子阙组成,子阙低正阙高,阙身屋顶刻有瓦垄,正脊和垂脊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阙身浅浮雕幻术、马技、骑马出行、杂技、驯象、郭巨埋儿、夏禹化熊、狩猎、果下马、蹴鞠、斗鸡等画像六十余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果下马。是罕见的马匹,因身材矮小,骑着它能穿行于果树下,因此得名“果下马”。这种马,毛褐色,高约三尺,长三尺七寸,体重只有一百多斤,但可拉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斤重的货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鹭鸟食鱼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月宫图。圆圆的月亮中,玉兔捣药的形象清晰可见,只是比少室阙的月宫图少了一只蟾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子蹴鞠图。这幅女子蹴鞠图与少室阙的蹴鞠图相像,但画面更为清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犬逐兔。野兔前脚抓地、后脚腾空,在前方矫健的奔跑,姿态优雅、状态轻松;后面猎犬呲牙咧嘴撒腿狂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幻术画像。三个空间里各有一种不同的人或动物,幻术表演时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转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阙北面保存两方铭文。一方为启母阙铭,堂谿协撰文,文为篆书,记述夏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方为堂谿典崇高庙请雨铭,在启母阙铭下,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刻,记述堂谿协之子中郎将堂谿典来嵩山祈雨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上的画像和铭文十分精美,形态夸张,富有浪漫气息,是汉代艺术风格的集中反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河南登封,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嵩山、中岳庙、少林寺还是少室山?在来到登封之前,我只有这点概念,对其它的一切都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达登封以后,原计划玩两天,少林寺一天,少室山一天。哪知道登封的历史底蕴和名胜古迹那么多,连玩四天还没玩够,而且是景点越玩越多、越看越有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举个例子,就拿古树来说吧,此前我所知道的晋祠的“周柏”,已有2900岁左右,是我所知道的的最古老的古树。这次在嵩岳书院,两棵4500岁的古柏枝繁叶茂,令人称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前我所知道的古银杏树,印象最深的是位于北京潭柘寺的“帝王树”,高大挺拔,已有800多岁了;这次在登封,各个古寺普遍存在的都是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树,其中法王寺的两棵古银杏树更是达到了1900岁,金叶遮天蔽日,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嵩岳寺,几个工人在一棵倾斜的巨型古树上修剪树枝。我问:“这是槐树吧?”答:“对,是槐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问:“这棵树有一千岁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工人的回答非常艺术,充分体现了登封的文化底蕴,既保护了我的自尊又纠正了我的错误:“你这次说对了一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当时一愣,马上反应过来了:“这棵树两千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人的回答更是凡尔赛:“两千岁的古树在登封只能算是小字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图是位于嵩阳书院的“二将军柏”,树高20余米,胸围13米,冠幅19米,是中国最古老的柏树,人称“原始柏”,据考证树龄在450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禹建立夏朝,一直到北宋,全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全在中原。尤其是周公为迁都洛邑,测得古阳城(即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告成)为天地之“中”。由此,伴着“王者居中”的政治意识而由一个宇宙观演化为政治、文化和宗法合一的特殊命题,从而成为 5000 年来贯穿中国政治、祭祀、建筑、服装以及哲学观念的“文化密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4年2月,中岳嵩山入选首批世界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0年8月,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八处十一项历史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分别为太室阙和中岳庙、启母阙、少室阙、少林寺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6年11月,发源于登封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南登封,有嵩山美景,有历史建筑和文化,是世界武术之都,还有很多奥秘等着你去挖掘。到登封旅游,你不会后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