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赛教逐梦时。</p><p class="ql-block">隆冬时节,一年一度的赛教活动如期举行,本次小学数学组共有14名教师参赛。每节课都是老师教学智慧的结晶,改革实践的映照。展现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气象,集中呈现了以下亮点:</p><p class="ql-block"><b>1.素养目标更加关注。</b>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充分考虑了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注重了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如在计算教学中,老师们制定的目标就关注到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培养,在“常见的数量关系”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意识”和“推理意识”,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等。</p><p class="ql-block"><b>2.知识本质更加重视。</b>数学是讲道理的学科,学习数学应重视“是什么”和“为什么”,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次参赛的老师大多数都能关注知识背后的道理,让学生在探究中明理,在明理中发展思维。如在教学“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中,老师引导学生借助分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的道理,为学生说明算法、讲明算理提供直观支持。再如“常见的数量关系(二)”学生在初次感知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模型中,老师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知道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的乘法模型。</p><p class="ql-block"><b>3.自主探究更加充分。</b>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赛教课都是学生学过的知识,组织学生在探究活动时往往就会流于形式。本次赛课中多数老师都能够给学生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计算课教学中老师们都能够放手让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经验尝试计算,再通过生生交流互动明算理、优算法。在概念课教学中,老师通过够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中,老师通过制作的购物清单,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单价、数量、总价这三个量,然后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说一说”、“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单价”、“数量”、“总价”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地表达,积极地思考,实现了生活与数学的有效对接,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当然,由于是赛教课,准备的时间有限,参赛选手的课堂教学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1.教材研读要再深入。</b>研读教材的能力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解读教材是对教材的认识、加工和超越,也是对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思考。只有真正读懂、读通、读透、读活教材,才能更好地领会编者的意图,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确小数意义教学的核心问题在于位置计数与十分、十进。只让孩子知道小数是分母为10、100、1000……的特殊分数是不够的。小数是按照十等分和逢十进一的规则构造出来的,和整数一起构成完整的位置计数系统,这才是小数的本质意义和核心所在。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米尺素材,通过数数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可以数出来的,都是计数单位不断的累加,都是遵循“满十进一”的原则。再如“速度、路程、时间”这节课中,速度单位与学生以前学过的长度、质量单位不同,它是一个个复合单位,这样的复合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概念上定义速度单位(单位时间里走过的路程),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因此速度含义的理解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但是教学中,老师对于速度含义的理解却是一笔带过,没有结合现实情境设计好认知冲突,学生对速度含义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教学中可以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计算出老师骑自行车每小时行的8千米与神舟飞船每秒飞行的8千米进行比较,引发质疑:老师速度竟然和神舟飞船的速度一样的观点,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思考,打破学生固有的认知,产生区分这两个8千米的强烈需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就会自然想到速度单位不能只用路程单位来表示,还要加上时间来表征,从而建立复合单位的意识,充分经历了再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复合单位学习的难点。</p><p class="ql-block"><b>2.问题设计要再优化。</b>“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思维从问题开始,良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问题成就好课堂。但是在教学中,部分老师问题设计过细碎,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过于狭窄,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整体建构。比如“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老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时就设计了以下问题:竖式中余下的2表示多少?4表示多少?2个一和4个十分之一合在一起是多少?24个十分之一除以4结果是多少?商6表示什么?怎样在结果中表示6个十分之一……这一系列的碎片化问题不利于学生对算理的整体建构和理解,也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在学生探究的竖式基础上,设计出突破本节课难点的核心问题:竖式中的24表示什么?24个0.1除以4商是6个0.1,怎样在竖式中表示是6个0.1呢?这样就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倒逼学生主动思考。因此,教学中应重视核心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结构性的核心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发矛盾冲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能够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p><p class="ql-block"><b>3.知识体系要再梳理。</b>数学知识并不是零散分布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整体设计,加强知识沟通,建构具有结构化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比如,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应该主动关联整数的加减法,让学生体会运算的一致性,都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再如“三位数乘两位数”这节课是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内容,后续将不再安排整数乘法相关学习内容了,那么结合这样一节有着特殊地位的课,它还承载着梳理整个知识体系的功能,所以教学中应该引导通过整数乘法的学习回顾,发现每一次新的计算都是转化成已知的计算,其算理是一致的,感悟到转化思想是伴随着整数乘法学习始终。</p><p class="ql-block"><b>4.德育目标要再融合。</b>课标指出: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在我们数学教学中要融合德育目标,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能够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取有关的德育信息,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中,让德育目标和学科知识自然地融为一体。如在教学“线段、直线、射线”一课,结合三种线段的特征教育引导学生:做事像线段有始有终,学习像射线学无止境,思维像直线追根溯源。不仅学科知识得到了有效升华,同时落也有效落实了德育目标。再如在“画垂线”这节课中,教育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养成做事严谨细致的好习惯。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合作、集体交流时培养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p> <p class="ql-block">每一次磨砺都是成长积淀,每一次挑战都是奋斗的年轮。心有所向,路必不远,祝愿我们的老师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一路芬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