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说李苏

雪为宇花

<p class="ql-block">浪漫的李白,豪放的东坡是唐诗宋词的巅峰,他们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现从诗词入手努力去窥探他们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两个文豪著作等身,欲全方位探究他们的作品不现实,现只从他们著作中对亲情、爱情、友情的著述入手以管中窥豹。</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看他们诗作中的亲情。</p><p class="ql-block">李白写亲情的作品不多,有一首《寄东鲁二稚子》抄录如下: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公元744年,这时他的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在山东与继母刘氏生活。公元742年李白在贺知章等的举荐下被玄宗起用,他欣喜若狂写下“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后奔赴长安,为官三年未写下有关妻子儿女的只言片语,倒是不乏“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之类类似谄媚贵妃的诗句。没有陪伴关心教育,没有丝毫为他们排忧解难,得意时踏歌豪饮,失意时抽刀断水,纵有对儿女的千般思念也只能给儿女留下“泪下如流泉”的遗憾,可见是一个把爱挂在嘴边的不称职的父亲。况且,这时儿女的继母与李白三观不合正闹离婚对他的孩子肯定好不到哪去,作为父亲仍然不管不顾自顾赴任心何能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父亲东坡比李白称职得多。东坡一生有四子:长子苏迈,次子苏迨,三子苏过,四子苏遁。东坡对长子要求非常严格,苏迈也很有出息,26岁高中进士,在“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当时应该是出类拔萃的。他的成绩是东坡严格要求的结晶,东坡对长子是教育熏陶的爱。</p><p class="ql-block">次子苏迨不愿出仕,乐意遨游诗词歌赋,东坡因人而异不求全责备,要知道在“士农工商”的时代“惟有读书高”的原因就是能够通过“读书”的手段达成“出仕”的目的。况且,在崇尚“孝”的当时“家贫亲老不为禄仕”是三不孝之一哟。以现在的话说东坡尊重苏迨的职业选择,对苏迨是一种理解尊重的爱。</p><p class="ql-block">三子苏过跟随东坡时间最长,随他贬谪迁徙受的苦也最多。东坡的最后一首诗《观潮》就是写给他的: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禅一般的语言告诉苏过生前富贵死后文章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无须苦苦追寻。对苏过东坡是陪伴濡染的爱。</p><p class="ql-block">小儿子苏遁是东坡晚年与王朝云所育,</p><p class="ql-block">46岁的东坡老来得子,一首《洗儿诗》欣喜希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几经沉浮的诗人已然彻悟洞明,化繁为简领悟到人生的真味是健康,希冀孩子早早体味。虽然,苏遁早夭,但,泉下有知应该能够感受到老父对他的那种通达的爱。</p> <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要扮演个人、家庭、社会多种不同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义务。对家庭角色来说,你是儿女、父母、夫妻、兄妹……作为父亲,你对儿女有抚养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抚养不是简单的提供物质便利,那只是低层次“养”的范畴,是经济基础,是狮母狼妈都懂得的。“抚”含有一种“抚背而怜”的情感投入,是上层建筑。教育不是单纯的耳提面命,那是粗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有一种陪伴交流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精神内含。</p><p class="ql-block">相较于东坡对孩子的教育熏陶理解尊重陪伴濡染,光说不练的太白兄只能算是天桥把式的父亲。现在提倡父亲应做孩子营养提供的炊事员,行为习惯的保幼员,安全责任的警卫员,防微杜渐的指导员……飘逸的李白对此应该汗颜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白鲜有写兄弟家人的诗词,在我的记忆中似乎只有《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和《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分别摘录如下: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p><p class="ql-block">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p><p class="ql-block">李白所写的兄弟是从弟,叔父也是旁支,都是位高才大者。那么,李白为什么不写嫡亲兄叔?无非两个原因——关系疏远、位卑才微不愿写;涉及隐私不敢写。</p><p class="ql-block">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是“不敢写”,并据此考据李白为李建成后裔,恐怕刨根问底祸及己身。但,前朝之剑不斩今世之人,太宗旧事岂会左右玄宗?</p><p class="ql-block">是以,我认为“不愿写”的成分更浓。</p><p class="ql-block">若是嫡亲兄叔位卑才微不愿写,那就与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有违,甚至有“趋炎附才”之嫌。</p><p class="ql-block">或许是关系不睦,有人考证李白的父亲李客善于经商家资颇丰,离世后其兄霸占了家产,李白因此与兄长不睦。虽无史载不足为信,但,他有一个妹妹李月圆是有据可查的,李白从未有关于妹妹的片语只言令人百思不解。不似东坡一曲《水调歌头》兄弟情深流传遐迩;“昨日一滴相思泪,今朝方流到腮边”及“莲步未移香格下,额头已至画堂前”插科打诨相互调侃,兄和妹睦千古美谈。倘若真的因为兄弟不和,那么侧面反映了李白没有“度罢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肚量。结合他《上李邕》“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直接开怼来看城府不深气量不大应该是李白的缺点,不睦之说应该站得住脚。</p><p class="ql-block">兄弟如手足表面上强调了兄弟情深不可分离,其实暗含了一个必须的客观条件——安放手足的躯体的存在。父母是兄弟手足的躯体,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健在和睦相处,父母驾鹤渐行渐远甚至形同陌路的兄弟,究其原因就是期望值与感恩心。因为是兄弟就调高了彼此的期望值,力所能及的应该做,力不能及的也要求勉力做;因为是兄弟就没有了感恩心,做得好理所应当,稍有欠缺就怨天尤人……长此以往恐怕纵使“躯体”健在也难做兄弟。其实,纵使血浓于水,也要看人长处、记人好处、帮人难处,如此才能长慈幼孝兄爱弟悌和睦相处。李白当属那种对亲人有绝高期望值、极低感恩心的另类。</p><p class="ql-block">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能够很好胜任家庭角色才有可能扮演好社会角色,所谓“屋之不扫何以扫天下”?李白不是一个好的家庭角色扮演者,他的仕途不顺与之不无关联。</p> <p class="ql-block">其次,来看一下青莲居士与铁冠道人是如何对待爱情的。</p><p class="ql-block">李白一生经历了四次婚姻,第一次是他</p><p class="ql-block">27岁那年入赘前宰相府作了许圉师的孙女婿,与许小姐育有平阳、伯禽;第二次是许氏去世后与寡妇刘氏暂合,后三观不合离异;第三次是赐金放还后与无名氏同居,有儿子李颇黎;第四次是再次入赘宰相府,成了前宰相宗楚客的乘龙孙婿。</p><p class="ql-block">李白的第一任妻子才貌双全,与之琴瑟和谐。不过,那是一个讲究门第的时代,人分三六九等,贩夫走卒赘婿是为人不齿的存在。心高气傲才高八斗的李白为什么会选择入赘呢?应该说功名和生存是唯二的理由。挥金如土又毫无生财之道的李白,不通过类似出卖身体的方式入赘怎么能够获得生存物质?怎么满足“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高消费?况且,许宰相虽然过气,但门生故吏众多,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对意图通过察举入仕的李白百益无害。这样他“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婚后寄人篱下不能养家糊口的李白除了得到大舅哥的白眼外一无所得。于是,他心有不愤嗜酒如命,“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心中虽有对许氏的愧疚,但没有改变现状的举措。忧愤日久最终选择逃避责任的离家出走,留下妻子儿女一个人去追逐梦想。十几年的游历没有捞到一官半职,反倒是许氏在辛苦和思恋中撒手人寰。许氏去世后李白无法再忝着个脸赖在许府,只好带着平阳、伯禽来到山东。</p><p class="ql-block">在山东经过亲朋好友的撮合,李白与寡妇刘氏同居。李谪仙除了舞文弄墨毫无生财之道,刘氏虽是他的粉丝,但,崇拜终究不能果腹,天长日久在刘氏的眼中,李白就是一个好吃懒做、百事无成一无是处的废物。两人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在公元742年李白翰林待诏后以“会稽愚妇轻卖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愤懑结束了这次婚姻。</p><p class="ql-block">后来赐金放还后李白遇到了他的第三任妻子。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姑,普通得没有名姓,只能称之为无名氏。她应该是美的“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应该是值得李白追求的“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无由一攀折,引领望金扉”。李白用所赐之金买田置地,大有与她“采菊东篱下”的决心。后得偿所愿,可惜的是天不假年在育有李颇黎后驾鹤西去。</p><p class="ql-block">后来便有了《梁园吟》,有了千金买壁的典故,有了李白的第二次入赘,成就了他的第四次婚姻。一次永王的三顾茅庐让李白彻底丧失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希望,也让宗氏看清了他政治上的幼稚。宗氏在散尽家财救出李白后凄然青灯为伴。“我今浔阳去,辞家千里馀”浔阳之行尽显李白政治上的无知,也是他第四次婚姻的终结。“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红颜青灯、白发孤寂又一次令人唏嘘的悲剧。</p><p class="ql-block">李白的四个夫人归宿除贤惠的无名氏撒手人寰与之没有直接的关系外,许氏的病亡,刘氏的离异,宗氏的遁入空门都可以说是李白一手造成的,一个胸怀天下的人连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尚且不能和睦相处相得益彰,如何安邦定国?</p> <p class="ql-block">铁冠道人也经历了三次婚姻。第一任妻子王弗与他相守11年,育有长子苏迈,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姐姐去世后嫁于东坡,视苏迈如己出,颇受道人敬重,育有苏迨、苏过。闰之谢世后东坡与闰之为之赎身的侍妾王朝云完婚,育有苏遁。</p><p class="ql-block">三个妻子中王弗与他志趣相投,王闰之与他患难与共,王朝云是他的红颜知己。</p><p class="ql-block">婚姻的美好与否与彼此的爱情、志趣、责任心是密切相关的。王弗知书达礼与东坡志趣相投长相厮守与东坡擦出了爱的绚烂的火花。一朝驾鹤东坡痛不欲生,以致十年之后仍魂牵梦萦。一首《江城子》流传遐迩感天动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p><p class="ql-block">东坡把爱埋在心里,写进诗里,种在土里,那漫山遍野的松树是诗人绵绵不绝的爱的物化!</p><p class="ql-block">闰之没有姐姐知书,但更甚姐姐达礼。她温柔贤淑美丽动人,《南乡子.有感》: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p><p class="ql-block">润滑透着淡香的肌肤,朴素诠释适宜的着装写出了她的美,日常带着亲昵的韵事透露出亲密的爱。二十五载相依相伴造化弄人一朝撒手留给东坡无尽的痛: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唯有同穴,尚蹈此言。</p><p class="ql-block">生同衾死同穴,此情此爱可见一斑。后苏辙践行兄长的诺言,将苏轼与闰之合葬,成就美谈。诗云“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子瞻与闰之既已同穴窅冥还望他们能够他生缘会!</p><p class="ql-block">朝云是闰之为之赎身的歌妓。</p><p class="ql-block">朝云是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浓妆淡抹的西子就是朝云;朝云是懂东坡的,那“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对大学士的评价赢得东坡知我者朝云也的感慨;朝云是苦的,在东坡人生最苦的当口——身陷乌台诗案前景一片晦暗的时候跟随东坡贬谪岭南,成就他“问汝一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的功绩后客死岭南。东坡一首《悼朝云》“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唯有小乘禅。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用爱人最喜爱的方式——禅语悼亡体现了对这个忘年恋的红颜知己的无上尊重。</p><p class="ql-block">东坡的三次婚姻无论有无相同的志趣都有刻骨铭心的爱,都有始有终足见东坡的责任心。诗仙李白有始有终者二,有始无终者亦二,且其一记恨抱怨,其一伤心欲绝遁入空门。虽不至于始乱终弃,但终究看不出一个男人的担当与责任。</p><p class="ql-block">薄伽丘说爱情的三重境界是理解、尊重、成全。清楚自己的另一半喜欢做什么,为什么喜欢是理解;不清楚但保留自己的意见予以首肯是尊重;清楚且倾其所能帮助对方达成所愿是成全,是爱情的最高境界。王弗知东坡书生意气故于屏风后偷听提醒东坡来访者动机不纯不可深交是成全;闰之居安思危预留美酒在贬谪黄州时宴客成就东坡旷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成全;朝云为让诗人警醒直言敢谏大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是成全……东坡与几任妻子都亲密无间达到爱情的最高境界。反观李白,几任妻子中理解者实寡,成全者绝无,我认为这是偶然也是必然!</p><p class="ql-block">情感是相互的,妻子对你的不理解、不尊重、不成全很大程度上是你对她态度的反馈,不是良夫怎求贤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之不齐,天下何治?</p> <p class="ql-block">第三,来看一下他们的友情。</p><p class="ql-block">李白苏轼都是才高八斗的名士,又都豪爽洒脱,自然朋友圈极大。这里撷取一二以作肤浅的探讨。</p><p class="ql-block">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史书并未记载,他的身份有两种猜测——普通农民、富裕乡绅。平心而论面朝黄土不涉文坛的普通农民既不知晓李白的文名,也没有发出邀游的理由和动机。“君欲游乎?这里有十里桃花。君欲饮乎?这里有万家酒楼”的邀请应该出自有点权、有点钱、有点爱好、有点闲的四有乡绅。他们欲藉李白的名声沽名钓誉,以这种近乎诓骗的手段将李白请来装点门面。</p><p class="ql-block">李白来后发现一无桃花十里,二无酒楼万家,只是一个名十里桃花的所在有一处叫“万家酒楼”的酒店。不过李白既有感于汪伦盛情,又受八匹马、十段锦的馈赠自是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李白与汪伦的友情应该是粉丝对偶像的仰慕,大腕对粉丝的作秀。作诗留别类似于现如今的签名留影,逢场作戏罢了,没有什么发自肺腑的真情,自然只能以他特有的浪漫、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表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把无形的情形诸于有形的水,但不免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虚假感。</p><p class="ql-block">同样是对待粉丝我们来看看东坡是如何处理的。</p><p class="ql-block">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董传未取功名,正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苏轼甚是仰慕。一日与苏轼小聚,把自己的苦恼、犹豫、矛盾一股脑的向偶像倾诉。苏轼认真倾听后没有高高在上的指点江山,而是,平视对方推心置腹谈自己的观点看法,“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只要多读书哪怕穿着简朴也能气质卓越;提出合理化建议,“强随举子踏槐花”通过科举的形式获取功名改变现状;送上美好的祝福,“诏黄新湿字如鸦”只要参加科举考试,凭你的才能一定能够榜上有名。一番促膝谈心让粉丝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是良师更是益友!</p> <p class="ql-block">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可以说是大自己十余岁的孟浩然的小迷弟,通过他的《赠孟浩然》可见一斑: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偶像无论是年青时粪土功名,还是白首后隐居松云,抑或是醉月迷花都是高山仰止的存在。</p><p class="ql-block">纵观他们的一生还会发现他们有相同的秉性、相似的命运,这样的两个人肯定惺惺相惜、同病相怜了。</p><p class="ql-block">他们都是久负文名欲以此“使海县清一”,又都只能“端居耻圣明”者。李白交友甚广谋求被举荐,而终其一生只做了几年翰林学士就赐金放还,孟浩然更是终其一生未获功名。</p><p class="ql-block">孟浩然先走张说门路,继托张九龄荐举。张九龄是张说发现发掘的人才,他却对张九龄抱怨“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王维倾力推荐于玄宗他又当玄宗面牢骚“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赏识自己的被李白誉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韩荆州,又酒杯一端忘了老韩,几乎到手的功名付诸瓢饮……</p><p class="ql-block">李白也是在找李邕不遂后放言“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好不容易成为翰林学士又闹出“国忠磨墨”“力士提靴”的典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情商太低又目高过顶是他们两人的通病,</span>李宗吾有求官六字经:空、贡、冲、捧、恐、送,为官六字经:空、恭、绷、凶、聋、弄,这哥俩都自视甚高,不谙捧、送、恭之道怎么能有所斩获?</p><p class="ql-block">但同气相求的两个人应该是相当谈得来的,情郁于中发诸于外孤帆远影的目送中有顺风的祝福,不舍得的依恋,对偶像及目的地的向往,或许还有些许彼此应该日省其身的反思……国画般定格的细节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此乃真情!</p><p class="ql-block">《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盛唐不乏诗人,王昌龄是名动天下的边塞诗人,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让王昌龄家喻户晓。王昌龄、王之涣、高适旗亭画壁更是一时美谈。</p><p class="ql-block">王昌龄与李白年龄相仿又都名满天下,自然惺惺相惜。飘忽不定,“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杨花,杜鹃啼血“不如归去”的啼鸣营造了“悲”的氛围,月亮走我也走跟着朋友到贬所的“愁心”表达了浓深的情谊。</p><p class="ql-block">李白以其特有豪放将情感寄托在凝眸的细节、载愁的月亮上,情深则深也,但我总担心会不会如日作月隐般来去匆匆。</p> <p class="ql-block">对待志趣相投的朋友苏轼是怎样做的呢?</p><p class="ql-block">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人以“荷尽”暗含朋友父兄凋零茕茕孓立无人帮衬;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作者用“菊残”来形容朋友老而弥坚、纯洁高雅的品性;用“一年好景”是“橘黄橙绿”之时来安慰朋友:虽然不再年青,但人生之秋是收获的季节,是最美的风景。饯别友人赋诗作词某种程度上像医生给患者的处方,里面不仅有灵丹妙药,还应该饱含光明与希望。千百年来对失意者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安慰;对困顿者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鼓励;对失望者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心灵鸡汤……都是这种光明与希望。面对老境凄凉已然“菊残”的刘景文,苏轼不回避事实看人长处,不无中生有中肯赞誉,誉人不媚、给人希望、抚慰灵魂情商甚高。对比李白的送别你会发现李白对朋友似游客对景点的驻足观光,赏心悦目大加赞赏,但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旁观感,苏轼像景区主人翁欣赏已有的美,发掘潜在的美,打造完美的美,属于那种得意时替你高兴,失意时为你扛顶的真心朋友!</p> <p class="ql-block">朋友之间也会出现矛盾,一旦矛盾激化该怎么办呢?在这一点上李白与苏轼态度迥异。</p><p class="ql-block">高适是盛唐唯一一个以军功封侯的诗人,也是李白要好的朋友。他们一同游历梁园,吟诗作赋,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连睡觉都在一起。高适与杜甫还一起见证了李白与前宰相宗楚客孙女千金买壁的美好姻缘。安史之乱玄宗西行,高适高瞻远瞩选择了跟随太子李亨,李白错误抉择最终站队永王李璘。李亨修成正果是谓肃宗,李璘败者为寇是谓永王之乱。高适平叛有功飞黄腾达,李白附逆之罪身陷囹圄,李白窃以为兄弟高适会义无反顾的救他于水火,殊不知望穿秋水不见伊人之面。后来虽然经郭子仪援手保全性命,又欣逢大赦重获自由,但,李白始终耿耿于怀,再无只言片语谈及高适,两个朋友从此形同陌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高适充其量只不过是李白遭遇的局外人,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谋逆之罪株连九族,噤声更是情理之中的。况且,朋友只不过是夜行路上的同路人,为着共同的爱好目的彼此照应温暖心灵相互帮扶渡难涉险,但,到岔路口该分道了,到目的地要“归林”了,你没有权力强求别人一直陪伴你,别人也没有义务总是照顾你,能做到分道而不分心,归林而不归零才是温馨的友情。李白似乎没达到这个高度。</span></p><p class="ql-block">苏轼与王安石也是有矛盾的朋友,王安石一心变法,苏学士意在改良。两个朋友政见不同已然分道,矛盾激化,苏轼屡遭外放贬谪,但相爱相杀的两个人放下政见仍是朋友没有分心。《次荆公韵四绝》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是苏轼赴任汝州途经金陵拜访王安石时所和王安石之诗,王诗: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p><p class="ql-block">王安石应该是苏轼命运的作俑者,苏轼顺道拜访、诗词唱和、盼望相从、感叹追随已迟,分道没有分心,一笑泯恩仇的肚量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两个朋友圈极大的文豪对待朋友都热情而不冷漠,真诚而不虚伪,所不同的是东坡能注意细节、看人长处、记人好处,不仅有情感的抒发,还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是朋友情感垃圾的收容站、十字路口的引路人可引为知己!李白天马行空、任性肆意,只适合做“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酒肉朋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亲情、爱情、嗯友情是维系人类社会的三大纽带,对这纽带的态度可直观的反应人的三观。李白对亲情讳莫如深,对子女关心不足,东坡对兄妹情真意切,对子女无微不至;李白对妻子体贴不够导致许氏积劳成疾,刘氏恩断义绝,宗氏青灯孤守,苏轼对妻子呵护有加,彼此理解尊重成全;对待朋友李白不像苏轼细致入微平视对方让人如沐春风,而是天马行空任性肆意倍感飘然世外。</p><p class="ql-block">他们的行为方式都源于自己的人生观。李白信奉道教所以号青莲居士,道家讲求修行、经世、致用,修身养性丹道长生无为而治,“无为”贯穿了教义,是以,李白与道教鼻祖老子类似,只身逍遥自在任由妻儿凄苦,更甚道家典型代表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皮袍下有一个大写的“我”,大脑里充斥着一个隐形的“无”,看虚一切看淡一切的通达是他们的标签。东坡的世界观是儒佛道的杂糅,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耻深入骨髓,是以待人接物真诚实在急人急难。后来,几经浮沉逐渐糅合了佛家的“空”、道家的“无”,但是,对他来说儒家是粮店不可或缺,道家是药店祛病方用,佛家是首饰店观光而已,秉承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总是以“仁”待人,充分体现出爱,爱家人、爱朋友、爱他人,如此“老吾老以及,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显示人间大爱。由是观之:东坡是家人、爱人、朋友的首选,李白只能是神龛里的佛像没事最好别去招惹,因为它是用来供奉而不是共事的,无论你如何虔诚都不可能感化它让它为你嘘寒问暖、渡危解厄。</p><p class="ql-block">同为诗词圣手,难为人间圣人,出世抑或入世,淡泊还是热衷,为己或者为人见仁见智而已,但,无论如何你的三观必须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发展,充满正能量,否则,你将会被无情的翻检审视直至被抛弃于历史的垃圾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