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插队的岁月

春夏秋冬

<h3>五十五年前,寒冬腊月天,一九六八年农历腊八这一天,雪花纷飞,我们依依惜别生活丶学习过三年的师范校园,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上山下乡&quot;的号召,冒严寒,破昏晓,顶风雪,踏征程,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h3> <h3>  一晃,又一个冬天来临,我们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深县广阔的大地上,我们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的青春之歌。</h3> <h3>  一路征途,一路歌。我们二十九名同学,乘坐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北上深南大堤乡。到达大堤乡后,又兵分五路踏上征途。<br>  大堤乡有五个知青点:李家庄丶孙家庄丶马家口丶南堤丶城东五个村。</h3> <h3>  知青分配:</h3> <h3>李家庄:李正春、鮑敬华、周连春丶王俊娥、邬桂茹丶赵旭东<br>孙家庄:李广华丶张淑珍丶王淑英、刘雅雯丶张宪起丶息培刚<br>马家口:赵君兰丶闫丙辉丶冀玉芬、史秀珍丶李书甫、<br>南堤: 李 英丶陈秀珍丶 王树生丶张焕竹丶 宿茂林丶张子桥<br>城东: 马玉琴丶 张金玉丶吴洪俊、王才德丶张文波丶刘福荣</h3> <h3>我们六名男女同学来到孙家庄村,受到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的欢迎。<br>孙家庄共有四个生产队。我被分配到第二生产队。在农村两年的时间,除去轮流做饭丶到大堤粮站买米买面,信用社领取工资,到其他公社知青点看望同学、到城里或周围村庄办事外,还参加村里的开会丶学习,忆苦思甜丶访贫问苦丶农村斗丶批丶改,大堤公社召开村干部会议,同样参加,农业学大寨参观学习等。其余更多时间,就是同社员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不畏严寒和酷暑,风里来,雨里去,风餐露宿,战天斗地,为农村贡献了青春年华,辛勤的汗水挥洒在孙家庄大地上,敢叫日月换新天。<br></h3> <h3>  孙家庄村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渠,<br>  夏日,劳动归来,曾在那里洗过澡,渠南旁种植着一片高粱,金秋时节,同社员们一同去收割。<br>  春夏两季,是春山芋丶夏山芋插秧时节,记得在村南大地上,社员们全力以赴,男女老少都出工,挑水插秧的欢快劳动场面,即在眼前。<br>  每到庄稼成熟的收秋季节,生产队都要在玉米地上搭起账蓬,派人日夜轮流看青,以防丢失。清楚记得,我与雅雯,到东洼守护玉米一事。似乎就在昨天,记忆犹新。<br>  庄稼一技花,全靠肥当家。那时,在农业学大寨的年代,青年男女干起活来,争先恐后,热火朝天,为让粮食夺高产,劳动号子处处响,村西你追我赶送肥忙。</h3> <h3>  在农村,两年的奋战,我们的双手,给孙家庄增添了力量,青春丶汗水也曾换来五谷飘香。</h3> <h3> 梦里常忆孙家庄 <br><br>腊月初八雪飞杨,北上深南大堤乡;<br>接受农村再教育,敢叫日月换新装。<br>村北渠旁收高粱,村南挑水又插秧,<br>东洼傍晚去看青,家西田间送肥忙。<br><br>早出晚归汗流淌,劳动号子又吹响;<br>男女老少齐欢笑,劳动换来五谷香。<br>五秩春秋已沧桑,感慨岁月伴夕阳;<br>插队落户整两载,梦里常忆孙家庄。</h3> <h3>日月更替,时光荏苒。一晃,下乡己五十五年,离开第二故乡有半个多世纪。无情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但带不走我们与村里社员们建立的朴素深厚感情,仍旧怀念那里的每一个父老乡亲,虽然插队生活仅有短暂两年,但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感情。年华流逝,记忆还是那么清晰,梦里常常想起孙家庄,至今让人谁忘。</h3> <h3> 春 夏 秋 冬 :阜城人,1965年考入衡水师范64班,1968年,到深县插队<br><br> <br> 2023丶12丶8<br> <br><br>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