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周公营建洛邑》。洛邑为周朝都城洛阳之古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p><p class="ql-block">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周初,为实现周武王遗愿,认为应在“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洛阳营建新都。故成王使周公、召公营建洛邑。</p><p class="ql-block">洛邑城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分为两部分,水以东为成周,由殷遗民居住,殷八师驻守;水以西为王城,是诸侯朝会之地。洛邑城地处天下中心,是伊、洛、瀍、涧四水的流经之地,土地宽平肥沃,既是天然粮仓,又为捍卫宗周镐京之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4日星期三,阴雨。</p><p class="ql-block">前面逛了很多展厅,从不同维度见识了洛阳的辉煌历史及灿烂文化,但要想真正全面了解洛阳城的历史沿革,还得好好看看洛阳博物馆1楼第一、二、三展厅里的这个洛阳博物馆里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展览--《河洛文明展》。</p><p class="ql-block">《河洛文明展》按照时间顺序,以洛阳出土历代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来展示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展览前言。</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是延绵不断的文明,河洛文明是中华文明之缩影。</p><p class="ql-block">“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p> <p class="ql-block">十三朝古都,指的是洛阳乃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共十三个朝代的都城。</p><p class="ql-block">展厅入口处的地形图清晰地显示了这些不同时代都城的具体位置。</p><p class="ql-block">汉魏洛阳城。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p> 周王城。隋唐洛阳城。 <p class="ql-block">史前时期。</p><p class="ql-block">距今约30万年以前,洛阳先民已开始在此生息繁衍,以狩猎采集为生。孟津寨根、偃师高崖裴李岗文化遗址表明,距今8000年前,洛阳已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年至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洛阳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王湾聚落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中原地区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河洛地区地处华夏腹地,新石器时代的邦国文化于此互相碰撞与交流融合,从而孕育了中国文明时代之到来。</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万年-1万年)。</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发明了骨器磨光技术和骨、石器钻孔技术。</p> 象牙。 旧石器时代之水龟化石、鸵鸟蛋化石、刮削器、树木化石。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21世纪)。</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以大量使用陶器为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又是一个纷争频繁的的时代,逐渐形成了“多元并进,河洛领先”之格局,孕育着文明时期王国的到来。而象征着中国文明的“河图”“洛书”就发生在黄河与洛阳一带。</p> 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年-5000年)。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约8000年-7000年)。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仰韶文化红陶杯。</p> 仰韶文化陶罐。 裴李岗文化石磨盘、石磨棒。 仰韶文化彩陶钵。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伊川缸,出土于伊川县土门遗址。上腹部彩绘三组对称的椭圆形图案,椭圆形内绘两组对称的弧线三角纹。造型独特规整,图案奇特,纹饰清新。</p><p class="ql-block">伊川缸被认为是豫中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特有的典型器物。</p> <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伊川缸。红陶缸,敞口,直腹,平底。口沿下部有三道凹弦纹,弦纹下部有对称的三个鹰嘴状钮。</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罕见的器物,主要用于内置成人骨骼,作为瓮棺葬具使用。</p> <p class="ql-block">也许人们不会想到,中原也曾大象成群。其实从河南省简称是个象形文字“豫”,豫,即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豫之本义乃产象之邑,这就表明河南以前确实有过成群的大象。《二十四孝》有“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的描述,也就意味着在四千年前,大象就已广泛见于中原,这才有了舜将大象用于耕田的记载。</p> 这具洛阳出土的完整大象化石长5.7米、高2.8米。 考古人员研究表明,这是一只古菱齿象,距今时间为3~5万年。根据出土化石及气候资料研究,在4000~3000年以前,中原地区的气候是亚热带与热带之间,中原活跃着亚洲象、犀牛等多种亚热带动物。 原始人生活场景复原。 <div>持续了两千年的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也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广的史前文化。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的第一次艺术浪潮,达到了史前艺术的高峰。<br></div>仰韶文化彩陶盆。 仰韶文化石球、石锤、石凿、石斧。 仰韶文化彩陶器座、彩陶钵。 仰韶文化彩陶罐。 <p class="ql-block">妯娌遗址。王湾遗址。</p> 仰韶文化彩陶瓮。 仰韶文化陶折沿罐、彩陶罐、陶火种器。 这个像是地理方位图。 <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4500年)。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豆形器。</p> 龙山文化带流罐。 龙山文化陶盆、陶杯、黑陶曲腹杯。 龙山文化黑陶曲腹盆。 龙山文化黑陶镂空高柄豆。 龙山文化黑陶镂空高柄豆。 龙山文化陶鬲。 龙山文化陶甑。 <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之渊源、国家兴起、城市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br></p><p class="ql-block">二里头宫城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商周时期。</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纪,战国第一个王权国家夏王朝在河洛地区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建立在发达青铜文化的王国时期。而后的商和西周均以洛阳为国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p> <p class="ql-block">夏朝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1600年)。</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的夏人已铸造制作出精美的青铜礼器、玉礼器及镶嵌绿松石器,表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已率先迈入文明时代。</p> <p class="ql-block">夏都斟鄩,洛阳古称(含巩义),位于偃师市二里头村,为史籍记载中夏朝之都城。</p> <p class="ql-block">车辙。</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宫殿遗址。二里头宫城是至今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建筑遗址,开创了中国古代宫城及宫殿建筑之先河。</p> 中国第一龙。<div>二里头遗址最著名的出土文物就是这调由2000多块绿松石组成绿松石龙,它被称为“中国第一龙”。这件绿松石龙是夏文化最重要、最精美也是最独特的文物之一,有“超级国宝”之誉。<br></div> <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其布局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之先河。</p><p class="ql-block">有史学专家认为,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这个观点的证据在洛阳博物馆珍宝展游记里已经有说明,本篇游记不再赘述。</p> <p class="ql-block">夏朝陶瓷烧造。</p><p class="ql-block">夏王朝的一般生活必需品仍广泛使用陶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烧制的原始青瓷器,将瓷器的成功烧制历史向前推进了几百年。</p> 商代陶三足盘。 商代陶盘。 商代陶豆。 <p class="ql-block">二里头陶器上的刻划符号摹本。</p> <p class="ql-block">夏朝青铜铸造与玉器加工。</p><p class="ql-block">夏朝先民使用陶范铸造之法,铸造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工艺复杂的青铜容器。</p><p class="ql-block">二里头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纹饰华丽,线条流畅,反映了极高的工艺水平。</p> 商代陶盆。 青铜礼器。乳钉纹爵。铸铜遗址。国内收藏的二里头文化铜器表。 商代陶鬲。 商代陶鬲。 商代陶鼎。 商代陶鼎。 商代陶鼎。 商代陶大口尊。 绿松石废料坑。镶嵌绿松石牌饰。商代陶壶、陶杯。 夏代白陶鬶、灰陶鬶。 商代灰陶盉。 宋代白陶盉、红陶盉。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龙现收藏于新开馆的中国考古博物馆,乃“镇馆之宝”,老陈得找机会去看看实物。</p> 早期龙纹。商代龙纹。商代陶敛口瓮、陶觚。 商代高颈瓮 <p class="ql-block">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西亳(偃师商城)。自商汤起,共计10位帝王约200年,皆以西亳为都。</p> 商代铜斝、铜爵。 母鼓方罍。商代曲内戈、铜钺、玉钺、銎内戈、“弓”铜爵。 商代兽面纹铜甗。 商代目云纹铜尊。 商代铜斝。 <p class="ql-block">商都西亳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在我国都城发展史、园林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遗址内城的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1983年世界十七大发现之一。</p> 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商代初年的辅政大臣伊尹。 <p class="ql-block">商代青铜、陶器工艺。</p><p class="ql-block">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最辉煌的时期,数量大,纹饰精,分布广。</p><p class="ql-block">商代陶器的烧制使用相当广泛,制作精美。</p> 商代陶觚。 商代陶大口尊、陶坩埚。 商代陶爵、陶鼎、陶斝、陶罐、陶簋。 商代陶豆、陶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