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风”,一场在梦里久久回旋的风暴!

张永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76, 79, 187);">“北地风”,一场在梦里久久回旋的风暴! 宁县二中 张永锋(745200) 曾经,我与几个学生调侃:县城的学生语文功底比乡村学生好,缘于县城学生阅读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他们见多识广,而农村的学生读小学时接触到的读物除了课本外,无非就是几本《学生天地》,还有个别同学的爸爸可能是村干部,他们可以订阅一份《陇东报》。今天想来这话可能有失偏颇,因为自媒体时代,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多了。可是过去几十年,尤其上世纪末期,这话可能一点儿不夸张。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刚参加工作,那时候还没有拖家带口的后顾之忧。自己曾经连续三四年自费订阅《作品与争鸣》《散文选刊》《诗刊》《散文》,后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一度捉襟见肘,只好忍疼割爱了。而在单位能够见到的报刊大多是《甘肃日报》《党的建设》《教育报》,能够在办公室经常看见的就是这份市委机关报《陇东报》了,这份报纸价格相对低廉,订数多,这也许是这份报纸能够亲民的缘故了,至于其他的报刊大概就养在深闺人未识了。我经常光顾的就是这份报纸周末版“北地风”专栏中的文章。无论散文、诗歌、小说连载或者文艺随笔都很耐读,这当然与几任责任编辑,如杨永康先生、现任责任编辑禄永锋先生等人慧眼识珠、扶掖新人的识见和气度有关,也因为作者大多是庆阳本土作者,或许因了共同的地缘关系吧,他们关注的内容大抵是庆阳的民情风俗、社情民意、群众疾苦、人情世故、历史风物、掌故轶事等。言为心声吧,这些作品很接地气,有浓郁的本土地域特色、质朴大气,和西北人豪爽粗犷的性格以及和合包容的价值取向与大气端庄崇尚厚重质朴的审美倾向不谋而合。这份副刊确实也让一大批庆阳本土作家、诗人抛投露面后走出陇东,跨出西北,走向全国,进入读者视野。因此,除了宣传庆阳、推介庆阳的这个功能外,从鼓舞人、培养人、造就人的角度来说,这个栏目也功不可没。现在还开设了“一点庆阳”栏目,还有“视听庆阳”公众号,也都逐渐占领读者阅读阵地,体现了编者敢于变革、务求创新的勇气与胆识。 我也曾有幸和这个栏目结缘,不仅是一名读者,也先后有散文《父与子》刊载2003年7月25日6版“生活服务”栏目,散文《岁月之河上的家》2008年4 月27 日刊于“北地风”栏目,《父亲和他的一部村庄笔记》(组诗)发表于2014年8月31日4版;《门的断想》2015年5月3日“北地风”面世,《一部荡气回肠的陇东民俗风情剧———琐议汪忖芝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lt;黄土2013年4月17日《陇东报》3版“影视戏剧特刊”。今年9月27日,诗歌《香飘陇原》在“‘香’约庆阳”栏目面世,编辑陈思老师和责任编辑禄永锋老师对拙作做了删改,诗情更浓郁,文字更简约。配图主题鲜明,朗诵也声情并茂、字正腔圆,很美。 今天,在纸刊销售不景气、阵容逐渐消减的背景上,祈愿这份报纸能够得到各位文朋诗友的厚爱,让她茁壮成长,也希望这个“北地风”栏目的作品能在更多的读者心头刮起一场风暴。 张永锋、甘肃省作协会员、庆阳市作协会员,宁县二中高级语文教师,教学研究室主任。在《新时文——人文星空的凝望》一书中任副主编。有教学论文在《中学语文》《考试周刊》《甘肃教育学院报》《中学生作文指导》《语文课内外》《江西教育》等杂志发表,诗文作品发表于《九龙》《陇东报》《北斗》《未来导报》《中国教师报》《大渡河》,部分作品入编《采绿》《华夏之恋》《西部诗人四十家》《阳光花丛》《高天厚土传豳风——新世纪陇东诗歌群体大观》,“中华散文网”等,2014年获“散文网”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创作一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