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庙之祖——万荣后土祠

阿杜

<p class="ql-block">  在运城市万荣县境内黄(河)汾(河)交汇处,有一座祠庙,是专为祭祀后土圣母而建的,它就是被誉为“海内祠庙之祖”的后土祠。这里,蕴涵着中华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联系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是华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谱系依据。</p><p class="ql-block"> 冬日的某个周日,我们有幸参观了这个饱含浓厚人文气息的后土祠,祠占地面积并不大,但和它有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建筑上精美的木雕工艺,宋朝皇帝碑刻真迹——萧蔷碑,独特的戏台设计,张仪古道横穿秋风楼而过的布局形式等都让我们震撼不已。一个下午,我们在这不大的词庙里流连驻足,久久不忍离去,总想把它的每一处经典都恁熟于心,化为血脉……</p> <p class="ql-block">  后土祠内的戏台设置形式在全国都属于罕见,呈“品”字形状,分别代表儒释道三家文化,祭拜活动时,三座戏台同时演出一出戏,但是用不同的唱腔展示,分别是蒲剧、秦腔、豫剧。三家演员都卖力地演唱,总想在自己舞台下留下更多观众。</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远古时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氏族(部落)的首领为“后”。“后”是部落内一切重大事情的决策者、指挥者、领导者。而土者,地也。“地即母”(《后汉书·傀嚣传》),二者都是繁衍人类的。“后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最高的女性君王。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认为,后土其实就是“女娲”。女娲,是中国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一位很有名望的氏族部落首领。她置婚姻、育儿女(《风俗通义》),做笙簧、创舞乐(《世本·作篇》),使中华民族早在1万年前左右,就初现文明曙光。可以说,她是大地的最高君主,是华夏民族的原始先祖。人们出于敬仰,就像对赖以生存的大地一样对她顶礼膜拜,尊其为“后土娘娘”、“女娲娘娘”。</p> <p class="ql-block">  相传后土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十八日,所以几千年来,每逢此日,人们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近年来,随着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热情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自发组成“祭祖团”,专程到后土祠举行祭拜活动。当地每年春季祭祀大典的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参加人数最多时达3万人。2003年,全球华人公祭后土圣母大典,更是将祭祀活动推向了高潮。礼乐声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敬奉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圣母像前,那袅袅青烟,正是中华儿女对圣母的绵长思念。</p> <p class="ql-block">  距今五千年前后,黄帝经涿鹿之战打败蚩尤部落,完成中华民族历史上大规模部落统一战争的壮举而一统华夏后,怀着对祖先崇拜的强烈愿望,在母系社会至高无上的女性君王后土生息繁衍过的地方——汾阴庙前村的一块高地上“扫地为坛”(《历朝立庙致祠实迹》碑),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上高规格、大规模、长时间祭祀后土的先河。此后,历朝历代皇家祭祀后土始祖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汉朝时,朝廷把祭祀后土定为国家礼制,明确规定:“汾阴后土三年亲郊祠,泰山五年一修封”。汉武帝曾在这里祭拜后,带着臣子在黄河泛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秋风辞》。唐朝时,祭祀规模进一步扩大,宋代时发展到了顶峰。仅这三个朝代,就有八位皇帝先后二十多次亲临万荣祭祀后土。当时扫地坛就是现在秋风楼底下的高台。清朝荣和知县戴儒珍为了纪念汉武帝,而在扫地坛上建立了秋风楼,在该楼的第三层还存有元代雕刻的《秋风辞》真迹。该楼的门楣上刻有“望秦”“瞻鲁”二词,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刘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等都在此留下了亲笔真迹,其中汉武帝的《秋风辞》被誉为千古绝赋,宋真宗御制的《汾阴二圣配飨(xiang,三声)铭》碑被称为全国名碑之一。直到明、清两代,皇家的祭祀活动才改在北京“天地坛”举行,后专门建了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如此众多的皇帝对后土始祖一而再、再而三地亲自祭拜,主要目的和意义有三,即感激她繁衍人类、创造人类、造福人类的厚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繁荣;希望繁衍后代,人丁兴旺,社稷稳固。</p> <p class="ql-block">  后土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肇始和根源,也是民族文化的轴承和核心,她正以其特有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着全球华人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