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考古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研究院</p><p class="ql-block">全馆总共四层,包括“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厅顶部的星际穿越</p> <p class="ql-block">历史中国</p><p class="ql-block">鼎铸文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明起源</p><p class="ql-block">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自距今170多万年的元谋人开始,历经漫长的演进,在距今2万至1万年左右,我们的先民走出了寒冷的冰河时代,沐浴在全新世温暖的阳光之下,在劳动中逐渐学会了制作石器、烧制陶器、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和定居生活,开辟了人类从攫取性的采集狩猎经济到生产性的种植养殖经济转变的新纪元。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开始分化,私有制随之形成,社会的复杂化肇始文明曙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远古寻宗</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哪儿来?怎样走到了今天?一直是人类的"历史之问"。在人们孜孜以求的探索中,国际学术界渐趋形成"非洲移民替代"与"本土连续进化"两种立论,并引发了"走出非洲说"和"多地区进化说"的持续碰撞。考古发现表明,东亚地区的古人类虽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人群间发生过基因交流,但自身的体质特征,如铲形门齿等始终是存在的。这些重大发现,对于揭开人类的源和流,提供了重要范本,以"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来定义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为现代人的进化模式,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共识。</p> 旧石器时代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境内发现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山顶洞人等,这些人类化石虽然散落在我国不同省份和地区,但是它们时序相继,前后关联,足以证明我国早期人类演化发展的链条从未中断过。</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要素也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在北方有小石片工具体系,在南方有大型砾石石器体系,这些石制品在原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等方面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对众多人类化石的考察,还是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展开的研究,都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中华大地是人类重要起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锤</p> <p class="ql-block">石球</p><p class="ql-block">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距今约24000~10000年)</p><p class="ql-block">石球是一种球形工具,有大有小,大者重量超过1公斤,小者不足100克。多用质地较软的石灰岩等经打击磕碰而成。石球一般作为狩猎用的投掷工具。</p> <p class="ql-block">磨盘</p><p class="ql-block">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距今约24000-16000年)</p><p class="ql-block">山西沁水下川建址</p><p class="ql-block">磨盘均用板状细砂岩或石英砂岩加工制作,在下川遗址中出土数量相对较多,为当时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用具。磨盘一般与磨锤等配合用于食物加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利石刮削器</p> <p class="ql-block">磨锤</p> <p class="ql-block">劈挖器</p> <p class="ql-block">雕刻削刮两用器</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距今约24000~12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p> <p class="ql-block">尖状器</p><p class="ql-block">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距今约24000~16000年)</p><p class="ql-block">山西沁水下川遗址</p><p class="ql-block">尖状器是一种有尖刃的石质工具,多用石片制成,器型有大有小,形制不一。大型者可用于挖掘,小型者可用于切割,还可作为投射器(如标枪)或突刺工具(如矛)的器头等。</p> <p class="ql-block">石片</p> <p class="ql-block">石叶</p><p class="ql-block">细石叶</p> 進入新石器时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的发明是旧石器时代走向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国是最早发明它们的国家之一,它们的出现为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稳定的农业地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定居,需要不断调节社会内部以保持稳定,这使得中华民族逐渐形成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团结坚韧、内敛包容、重视传统的民族特性。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时代的交替更迭,更在于它是人类社会走出蒙昧的开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几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同步演进,不断汇聚着文明国度率先在东方呼之欲出的源泉与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進入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距今约12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磨制石器形成</p><p class="ql-block">双边刄砍砸器</p><p class="ql-block">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甑皮岩遗址</p><p class="ql-block"> Zengpiyan Cave </p><p class="ql-block">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存在五期史前文化堆积,代表了距今12000~7000年桂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演化序列。遗迹发现有火塘、墓葬与石器加工点。遗物有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牙器以及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在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器,是目前中国最原始的成型陶器之一,年代在距今12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单边直刄砍砸器</p> <p class="ql-block">双边刄砍砸器</p> <p class="ql-block">双耳罐,陶鬲</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00年)</p><p class="ql-block">刘家峡水库调查征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口陶尊</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6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迟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夹砂灰褐陶,形体厚重,大口尖底,通体饰斜篮纹,腹上部刻划一组符号,从上至下为"日、月、山"形。大口陶尊多出于墓葬,也有出自房址的。这件大口陶尊出自2岁左右的儿童墓,与另外一件陶尊相扣合。大口陶尊上的刻划符号意义重大,与殷商时期一些表意字的构成非常接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夹砂灰褐陶,形体厚重,大口尖底,通体饰斜篮纹,腹上部刻划一组符号,从上至下为"日、月、山"形。大口陶尊多出于墓葬,也有出自房址的。这件大口陶尊出自2岁左右的儿童墓,与另外一件陶尊相扣合。大口陶尊上的刻划符号意义重大,与殷商时期一些表意字的构成非常接近。</p> <p class="ql-block">日、月、山</p> <p class="ql-block">圈足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距今(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顺狮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玻璃陨石</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顶石山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顺狮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穿孔石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顶石山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顺狮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蚌刀</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顶蛳山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广西矗宁面峰山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文明的曙光闪耀東方 <p class="ql-block">文明曙光</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独立形成早期国家文明的国家之一。距今8000年前后,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开始定居,营造聚落。定居生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原始艺术的进步以及陶器制作技术的提高。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同时也发生了以庙底沟类型彩陶的扩张和玉礼器的传播等为显著标志的大规模文化整合运动。彩陶的传播与演变,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第一次大范围的文化认同,开辟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先声。从距今5500年左右起,中国各主要史前文化区普遍开始社会复杂化进程,最迟到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文明的曙光终于闪耀东方。</p> <p class="ql-block">炭化糜子(黍)</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6200~5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新郑裴李崗遗址</p> <p class="ql-block">稻谷的栽培是野生稻在人类行为影响下,逐渐演变为栽培稻的植物进化过程。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稻谷遗存,是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稻谷植硅石,年代大约在距今12000年。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后的炭化稻米遗存。</p><p class="ql-block">谷子和糜子两种小米的栽培发生在距今10000年前后。目前年代可靠的最早小米遗存,出土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中,如辽西地区兴隆沟遗址、山东半岛月庄遗址、中原地区磁山与裴李岗遗址、西北地区大地湾遗址等。</p><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大豆起源于中国,目前考古出土的从形态特征上可以确定为栽培大豆的遗存,是距今4000年的龙山时代遗址。但是,早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就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后的可能被种植的大豆遗存。</p> <p class="ql-block">星星点点:</p><p class="ql-block">1956年冬,在河南新郑城西北裴李岗村西一次偶然的文物调查,获得了一个极为重大的发现,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段历史空白就此被填补,我国史前文化进一步被揭示。这个重要发现后</p><p class="ql-block"> 后来被定名为"裴李岗文化",有小型村落,有居住地, 有墓葬,还有精致的陶器、石器等等。相同类型的 发现表明,在距今8000年前后,我们的先民开始了定居生活,发展了农业和艺术,从而使中国史前文明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p> <p class="ql-block">裴李岗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裴李岗村西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以该遗址命名了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居址和墓地已经分开,典型陶器有三足钵、三足壶、鼎等。石器大量采用磨制技术,有锯齿石镰、鞋底形石铲、四足磨盘等,展现出农业生活的特色,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壶</p><p class="ql-block">三足淘钵</p> <p class="ql-block">双耳陶壶</p> <p class="ql-block">石斧</p> <p class="ql-block">石镰</p> <p class="ql-block">石磨棒</p> <p class="ql-block">圈足双耳陶壶</p><p class="ql-block">双耳陶壶</p> <p class="ql-block">石铲</p> <p class="ql-block">石铲</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罐</p> <p class="ql-block">陶碗</p> <p class="ql-block">圈底陶钵</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钵</p> <p class="ql-block">玉坠饰</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口双耳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5300~公元前4300)</p><p class="ql-block">山东滕州北辛遗址</p> <p class="ql-block">罐形陶鼎</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5300年~4300年)</p><p class="ql-block">山东滕州北辛文化</p> <p class="ql-block">尖底彩陶罐</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折腹小平底陶罐 彩陶钵 直服小平底陶罐 </p><p class="ql-block">彩陶瓶 陶鉢 陶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p><p class="ql-block">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人面像</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宝鳮北首岭遗址</p><p class="ql-block">为男性面部形象,脸部丰颐,鼻梁挺直,下颌微圆,顶部平,额前头发用绳纹表示,以黑彩绘出眉毛和胡须,眼睛及口部镂孔,双耳扁平,穿有</p> <p class="ql-block">庙底沟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一处名为庙底沟的深涧旁,属于仰韶文化中期(约公元前4000~公元前3500年)代表性遗址。遗址下层以发现大量花瓣纹和回旋勾连纹彩陶而著名,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罐和釜、灶等器物最具特色,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或称庙底沟文化)的命名地。庙底沟类型以豫、陕、晋三省为中心,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远播黄河上下以及长江和北方大部分地区,辐射至大半个中国。其特点鲜明的彩陶传播与演变,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第一次大范围的文化认同,为大一统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方格文陶碗</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约公元前4000~公元前3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壁虎文陶片</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约公元前4000~公元前35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立鸟异形陶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代大汶口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300~公元前26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形似瓶,中空,顶部饰一立鸟形象,中部羽毛状对称装饰,器身有四个对称的圆孔。此器出土于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广场。广场由红烧土铺垫面成,中部有一处圆形烧火痕迹,应是氏族成员聚会和祭祀活动的场所。有学者据其出土位置和陶器上鸟的形象,认为其与太阳崇拜有关。</p> <p class="ql-block">半坡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是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性遗址。文化遗存分早、晚两期,早期遗存最为典型,半坡类型(约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年)即以此而得名。整个聚落以壕沟相围,功能更加完备,由居住区、公共墓地、陶窑场等构成。人们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氏族聚落的典型。出土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图案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p> <p class="ql-block">骨匕</p><p class="ql-block">骨簪</p> <p class="ql-block">船型陶壶</p> <p class="ql-block">彩陶盆彩陶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形(公元前4000~公元前38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陕県庙底沟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重瓣花朵</p><p class="ql-block">距今5300年左右,社会复杂化进程开始加速,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出现明显的社会变化,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被城墙环绕的区域中心纷纷出现,其中有的中心已经具备早期城市政治、宗教和经济的多种功能。与其相伴的是,青铜铸造、原始文字、社会阶层分化和区域聚落形态,赋予史前文化新的内涵和外延,一方面表明新石器时代的社会趋向复杂化,为形成最后的国家社会累积着条件;另一方为日后催生新的文明要素汇聚着泉。文化分布呈现出重瓣花朵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朱封遗址</p><p class="ql-block">以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区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大汶口文化从早期到晚期的文明化过程之后,龙山时代的海岱地区已经跨入初级文明社会,其突出标志是出现了"王陵"级别的大墓和成组分布的城堡。西朱封遗址(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位于山东省临胸县西朱封,发现三座龙山文化大墓,出土了大量蛋壳黑陶礼器、玉钺、玉冠饰及镶嵌绿松石的重器,是迄今为止龙山文化墓葬中规模最大、随葬器物最丰富的"王陵"级墓葬,标志着龙山时代的海岱地区已经跨入初级文明社会。</p> <p class="ql-block">玉冠饰</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600~2000年)</p><p class="ql-block">l山东临朐西朱封遗址</p> <p class="ql-block">玉环</p><p class="ql-block">玉松石管饰</p><p class="ql-block">玉璇玑</p> <p class="ql-block">玉璇玑</p> <p class="ql-block">玉钺</p><p class="ql-block">玉刀</p> <p class="ql-block">三里河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山东省胶州市城南北三里河村,面积约5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另有大汶口文化遗存。龙山文化墓葬随葬品中有精美的蛋壳黑陶杯和成组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尉迟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仰韶时代后期,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家族结构和房屋形式也随之改变。多间房和长屋建筑在江淮地区逐渐流行起来,这是与家族为基本生活单元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位于安徽省蒙城县许曈镇毕集村东的尉迟寺遗址(约公元前2800~公元前2500年)是其中的代表,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这里发掘出距今4500年的排房聚落,周围有宽阔的环壕围绕。遗址中心的大型红烧土广场和鸟形"神器",显示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和等级。尉迟寺遗址中还发现有龙山文化遗存,是大汶口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房址中成组出现的七足镂空器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七足镂孔陶器</p><p class="ql-block"> 七足镂孔器共出土7件。夹细砂红陶,敞口,方唇,长颈,圆鼓腹,圆底。腹中部有三个等距分布的圆孔,七个锥状足均匀地附于器底,高低错落。目前所见较为完整的器物大小、形制、纹饰上基本相同,似有专门加工。可能是一种与宗教有关的器物。</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600~公元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玉璜</p> <p class="ql-block">玉琮</p> <p class="ql-block">傅家门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深厚,包含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和齐家文化等遗存。发现石岭下类型祭祀坑,出土一批有刻划和灼痕的卜骨、带刻划符号的陶器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蛙文彩陶钵</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3300~公元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甘肃天水师趙村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人面</p><p class="ql-block">陶人头</p><p class="ql-block">陶兽面</p> <p class="ql-block">卜骨</p> <p class="ql-block">陶纺轮</p><p class="ql-block">骨针</p> <p class="ql-block">陶铃形器</p><p class="ql-block">陶球</p><p class="ql-block">彩绘空心陶球</p><p class="ql-block">小陶壶</p> <p class="ql-block">附杯圈足陶盘</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200~2700年)</p><p class="ql-block">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釜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灵宝西坡遗址</p> <p class="ql-block">骨簪</p><p class="ql-block">骨锥</p> 最早的文字雏形 <p class="ql-block">朱书文字陶扁壶</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居住遗址内一座陶寺文化晚期的灰坑内,己残。壶鼓腹部用朱砂写有一个"文",与甲骨文形体结构十分相像,平腹的一面朱书两个字符,目前尚不能识读,沿破损处涂朱一周,表明在朱书时此壶即己残破。撇、捺笔锋清晰,推测用来书写的工具应为毛笔。</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山西襄汾陶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玉琮</p><p class="ql-block">玉环</p> <p class="ql-block">铜齿轮形器</p><p class="ql-block">玉壁</p><p class="ql-block">玉圭</p> <p class="ql-block">陶釜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陶寺文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300~1900年)</p><p class="ql-block">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p> 音乐的出现 <p class="ql-block">陶鼓</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陶寺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p><p class="ql-block">山西襄汾陶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埙</p><p class="ql-block">铜铃</p> <p class="ql-block">石磬</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是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一类 考古学文化遗存, 是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遗址,被证实是公元前2000年前期东亚大陆最大的 中心城市遗址,也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城遗址。目前多数学者倾向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的一处都城遗址,有人称之为“夏墟”。遗址中的重要文物相继问世,2002年,该遗址发现的一件距今370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p> 中国第一龙的出现 <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洛阳偃师市二里头村的二里头遗址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是一座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在学界享有“最早的中国”之称。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被誉为“中国第一龙”的绿松石龙形器距今3500多年,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鲜为人知的是,这座夏王朝中晚期都城出土的绿松石,主要来自十堰云盖寺绿松石矿区。</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器</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750~153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形器</p><p class="ql-block">绿松石 Turquoise </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750~公元前153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p class="ql-block"> 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2000余片绿松石原应粘嵌在某种有机物上。龙身长64.5厘米,中厘米,巨头蜷尾。龙头置于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突出。以三节青、白玉柱和鼻梁。眼睛为梭形,眼眶内嵌绿松石片,以顶形白玉为睛。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片象征鳞纹,遍布全身。龙尾端3.6厘米处,发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p> <p class="ql-block">铜铃</p><p class="ql-block">玉铃舌</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750年~1530年)</p> <p class="ql-block">彩色绘簋</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鼎</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600~2000年)</p><p class="ql-block">山东花平教场埔遗址</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盆</p> <p class="ql-block">陶斝</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客省庄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000年)</p> <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由"旧"到"新"两个时期的时代转型,并不仅仅在华北发生,在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也悄然而至,其最显著的标志是陶器的发明。它的波及面十分广,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广西临桂大岩、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等遗址都有发现;它的年代十分久远,距今至少有10000年;它的意义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物质天然属性的开端。因此,在多地考古发现的原始陶器,不仅表明华南地区是中国陶器起源的重要区域,而且成为我国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彩绘龙文陶盆</p> <p class="ql-block">彩绘龙文陶壶</p> <p class="ql-block">单耳彩陶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3300~公元前2000年)</p> <p class="ql-block">淘斝</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客省庄文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300~公元前200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长安客省庄遗址</p> 奴隶社会的形成 <p class="ql-block">宅兹中国</p><p class="ql-block">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风格、价值取向和文化格局的形成时期。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文化影响辐射四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商朝以甲骨文著称于世,"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人于公元前1046年挥师东进,灭商后建立西周王朝,以丰镐为都,实行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也于此时最终形成。这一时期在政治上以家族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开创了王朝政治的先河。当我们走进夏商周的世界,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切的感知。</p> <p class="ql-block">陶盉</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750~公元前153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p> <p class="ql-block">铜爵</p> <p class="ql-block">陶瓮</p> <p class="ql-block">建中立极</p><p class="ql-block">随着万邦林立、"满天星斗"的龙山时代落下帷幕,华夏文明逐渐由多元的古国时期进入一体的王朝时期。在位于中原腹心地区的嵩山周围,新碧和二里头两个超大型都邑相继崛起。二里头文化似乎就是"新生王权国家"的代言,它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开创了华夏文明新篇章,它拥有巨大的文化感召力,甚至势不可挡地向四周大规模辐射,其影响北达燕山以北,南至整个长江流域甚至岭南以南,东及豫鲁交界,西到甘青高原一带。何为中原?何来中国?二里头文化带给我们无尽思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宅兹中国典范初成</p><p class="ql-block">"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作出营建东都这一重大决策的经过。铭文中留下了祭告上天的话:"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 天下之人。铭文中的"中国"即为洛邑所在的中原腹地﹣﹣洛阳盆地,而二里头遗址恰恰就是洛阳盆地内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p> 最早的中国 <p class="ql-block">中国</p> <p class="ql-block">玉刀</p> <p class="ql-block">玉戈</p> <p class="ql-block">石钺</p> <p class="ql-block">三孔石刀</p><p class="ql-block">三孔玉刀</p> <p class="ql-block">磬</p> <p class="ql-block">玉铃舌、铜铃、陶埙</p> <p class="ql-block">陶爵</p> <p class="ql-block">附加堆纹陶鼎</p> <p class="ql-block">陶盉</p> <p class="ql-block">陶鬶</p> <p class="ql-block">陶排水管</p> <p class="ql-block">大口陶尊</p> <p class="ql-block">玉璋玉</p><p class="ql-block">河南偃师</p><p class="ql-block">二里头遗址</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750-公元前153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璋是一种有刃器物,是二里头文化的核心玉礼器。这件玉璋为青灰色,通体磨光。两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作为二里头文化核心玉礼器的牙璋,经南阳盆地到达汉水流域,进入长江水系,再向西南经四川盆地直达越南红河三角洲;或经湖南向福建、广东、香港扩散。</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p><p class="ql-block">二里头文化开创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器用制度和早期国家的运行方式,在商代进一步发展。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洹北商城到安阳殷墟,大小都邑相继建立。作为维系等级制度的政治权力工具,青铜器被大量生产,助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达到新高峰。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主要属于商代晚期,甲骨文不仅使商代晚期历史成为信史,而且也是最早成体系的中国文化载体及凝聚民族情感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洹北商城</p><p class="ql-block">发现于1999年,包括大城和宫城,位于河南安阳市北郊,西南与殷墟相邻并略有交错,为商代中期都邑。大城面积约4.7平方千米,宫城位于大城南部。宫城内发现夯土建筑基址三十余处,已发掘的一号和二号基址南北相邻,方向一致,均为典型四合院结构。宫城与大城之间散布有众多展民点。洹北商城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时间缺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位于安阳市殷墟宫殿宗庙区丙组基址西南,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被列为1976年“全国十大考古成果”。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是</p><p class="ql-block">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该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p><p class="ql-block">妇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妇好死后,商王武丁为祭祀妇好,在其墓圹上所修建的宗庙建筑,妇好──庙号“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这座建筑就是对母辛宗遗迹的科学复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主要有妇好组的圆鼎、大型甗、簋、带盖方罍、带盖扁圆壶、瓿、圈足觥、爵、觚、斗、长方扁足鼎、偶方彝、方斝、三联甗、鸮尊、大型钺等;司母辛组的大方鼎、四足觥等。部分礼器和两件大钺制作精致,质地厚重,造型优美,花纹繁复,极其少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妇好墓是迄今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在中国考古史、殷商史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妇好墓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有着极高的完整程度和极丰富的精美随葬品,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级阶层的主流观念,为我国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铜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口沿下一周夔龙纹为主纹,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而铸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此鼎重达117.5公斤,是不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p> <p class="ql-block">“司巧母”铜方鼎</p> <p class="ql-block">妇好铜钺,是1979年,在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大型青铜钺。妇好青铜钺制作精美,考古推断为商代晚期(武丁世),是发现的最早的中国青铜钺。</p><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出土的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推测具有巫师通灵做法的涵义。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p><p class="ql-block"> 妇好墓共出土两件青铜钺,其中一件上饰有双饕餮噬人头纹,另一件饰一头双身龙纹,其下饰三角形纹。两件均铸“妇好”铭文。</p><p class="ql-block">其中双身龙纹钺通长39.3、刃宽11.8厘米,重8.5公斤,另一件饕餮纹铜钺重9公斤。双身龙纹钺身略呈斧形,弧形刃,平肩,长方形内,肩上有一对长方形穿,肩下两侧有小槽六对。钺身两面靠肩处均铭文字数,龙鼻上铸铭文2字,铭文释文为妇好。</p> <p class="ql-block">刻辞卜甲</p> <p class="ql-block">铜弓形器</p> <p class="ql-block">玉韘</p> <p class="ql-block">铜镞</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p><p class="ql-block">铜柄玉矛</p><p class="ql-block"> 商</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龙</p> <p class="ql-block">玉柄形器</p> <p class="ql-block">龟形骨刻刀、玉鳥刻刀、兽形骨刻刀等等</p> <p class="ql-block">玛瑙串饰、玉串饰、龙纹玉纺轮 </p><p class="ql-block">玉镯形器 </p><p class="ql-block">玉圆箍形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带齿兽面纹玉饰</p> <p class="ql-block">白玉簋</p><p class="ql-block"> 妇好墓随葬玉簋两件,一青一白,刻纹精细,器形规矩,器壁厚幕均句。制作工艺作常复杂,要经过切割成形、掏膛去除余料、周身碾轧纹饰、抛光等一系列工序,全面体现了当时的琢玉工艺。出上时内有骨勺2件、贝形铜器工件,这件白玉簋可能用于祭祀等盛大的礼仪活动。</p><p class="ql-block">商(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p><p class="ql-block">商</p><p class="ql-block">(约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8年)河南安阳股缔妇好墓</p><p class="ql-block">商代制骨技术和规模非常发达,呈弧形、两端上翘。勺柄两端均妇好墓中出骨勺2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鹦鹉、玉鹿、高冠玉人、玉龙、玉狗、玉马、玉鳖、玉兔、玉熊、玉虎等等。</p> <p class="ql-block">玉燕、玉怪鳥、等等</p> <p class="ql-block">玉兽面</p> <p class="ql-block">玉人、石蝉、玉虎、玉牛、玉蝉</p><p class="ql-block">玉象</p> <p class="ql-block">玉鳥</p> <p class="ql-block">石蝉</p><p class="ql-block">玉牛</p> <p class="ql-block">玉蝉</p> <p class="ql-block">玉象</p> <p class="ql-block">玉鵝、对尾玉鹦鹉、玉鸟等等</p> <p class="ql-block">玉鸮</p><p class="ql-block">该玉器为青玉,呈冰青色,大部分受沁呈黄褐色。玉质温润,微透明。从外观看,玉鸮属圆雕,整体作站立状,丁字嘴、勾喙、圆眼微凸,羊角形双角卷曲成螺旋状盘于头两侧,双翼收拢,短尾下垂,两腿粗壮直立。双翅饰勾云纹,头顶至下部有一贯穿孔。做工精湛,极富特色,显示了殷商玉人卓越的工艺技巧。</p><p class="ql-block">玉鸮造型多样,有大有小,姿态各异,技艺高超的玉工随着其丰富的想象力,尽力夸张其不同姿态。商代玉鸮是天地人神合一的代表形象之一,是商代先民借以抒发对神鸟崇拜及喜爱的情感表达。</p> 未完待续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