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骆驼峰

方锦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烟雨骆驼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云雾中的骆驼峰</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居住在渔亭古镇,打开自家朝南的大门,便可以看见石峰凸起,壁立千仞、,气势磅礴的骆驼峰。一年四季,它常常被薄雾环绕,或在烟雨之中,裸露的红色岩石总是忽隐忽现,充满了仙境和神秘,使人顿生探寻之念,但多半无果而返,只感叹领略了无限的风光。即便如我这样生长在骆驼峰脚下的读书人,也无法彻底揭开它一千五百年来的面纱,让人一探它的深度,抚摸它的厚度。我也曾经翻阅许多古书、典籍,迄今都无法找到对它的详细描述和较为全面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骆驼峰又名复岩山,本地人称岩山,紧靠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取名岩下。因为它处在四大道教圣地齐云山的余脉,齐云山镇未改名之前曾被称“岩脚”或“岩前”,不知道是否与复岩山关联?无可考证。</p><p class="ql-block">         复岩山被称“骆驼峰”则是当代的事情,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徽学专家把徽商比作徽骆驼,具有忍辱负重,不屈不挠、耐饥受渴的精神,复岩山的两座石壁的山峰酷似驼峰,从此人们开始称复岩山为“骆驼峰”,骆驼峰虽是渔亭古镇的一大风景,但一直未被开发,也未纳入齐云山主景区,属于免门票的景点。前些年,当地政府修复了通往山顶的红石板台阶和护栏。自此,游客、徒步攀岩、探寻神秘者日渐增多。记得早年有人告诉我,从祁门方向进入渔亭楠玛岭时,可以发现骆驼峰酷似一尊伟人的卧像,我曾经驱车前往,一睹奇观,获得了认可。实践证明,复岩山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观看,都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想象。</p><p class="ql-block">         站在渔亭古桥向南面稍作仰视,整座复岩山可全貌展现,其实连同山的底部,它更酷似一艘船头朝着江西方向的巨轮,在绿色的山峦里乘风破浪。</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骆驼峰下的古桥</p> <p class="ql-block">      记得童年时期,镇上有位活了120岁的老奶奶悄悄告诉我说:很早很早以前,岩山这艘船是准备开往江西鄱阳湖的,路过渔亭的时候,有位鹤发童颜的老翁指着岩山说,这山怎么在走,天机已然泄露,这艘船就停了下来,真是缘分,就这样,山下的村落就被人叫着“渔亭”,渔亭就是这么来的。老奶奶神色坦然,非常坚定地认为渔亭地名就是这样来的,她还再三嘱咐我不要外传,不然,这艘船又要跑了,似乎唯恐渔亭也没有了一般。老奶奶已经去世半个世纪了,或许她一直没有告诉别人,她在心底维护着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绝不能因为她的失言而消亡。长大后,我才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神话故事而已,但思想起来觉得不乏色彩和幽默,至于渔亭地名的由来,似乎也值得考究,尽管只是一家之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骆驼峰下的渔亭镇</p> <p class="ql-block">       据《黟县志》对复岩山的记载,寥寥数笔:“石峰突起,峻峭壁立,覆盖于山顶,海拔490米。山有寺庙,其佛教兴盛于南北朝时期,与塞北的敦煌,首创洞中供佛之先河”。从这些只言片语中可以得出,复岩山与著名的九华山相比,竟成了早于它400年的古佛教名山。有学者撰文,说齐云山道教与佛教并存,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值得研究,其实齐云山的佛教指的就是渔亭的复岩山,而复岩山的佛教又早于齐云山道教近30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骆驼峰山脚的岩下村</p> <p class="ql-block">       如今,复岩山依然存有仙人洞、石悬瀑、神龟登天、一天门、三天门、百步云梯、天然栈道和天泉等古迹。洞藏佛像的天门寺只留下瓦砾砖块和少量的石墩,山门早成残垣断壁,令人惊叹的是千余年来僧人取水的“天泉”依然清澈见底,从未枯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天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千五百年的天泉</p>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是中国大分裂时期,朝代更替频繁,帝王短命较多,但这一时期佛教尤为昌盛。唐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就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寺庙达三千余座,甚至更多,复岩山佛教应该在前列。</p><p class="ql-block">      南朝宋元嘉13年,公元436年春,宋文帝刘义隆在建康(今南京)的皇宫中听侍中、左光禄大夫何尚之告知佛化有助于政教之说,受影响很大,即致意佛经,后常和慧严、慧观等高僧论究佛理,在“渐悟”和“顿悟”之间,宋文帝主张“顿悟”成佛。因侍中何尚之、高僧慧严均是今天的安徽人士。宋文帝则令涅槃师慧观前往新安寻山建寺,以教化百姓“顿悟”。新安山水多灵性,修寺建庙自是最好的圣地。复岩山的一些神话传说或早已传入南宋宫廷之中,况且慧观法师早年拜在庐山慧远大师的门下禅悟,曾路过渔亭,许是见过复岩山的。这年5月,慧观法师一行僧人乘舟沿新安江逆流而上,直达水路尽头的渔亭。时至江南雨季,眼前雄伟神奇的复岩山正处在烟雨缥缈之中,慧观法师看见了整座山在灵动,如船在迷雾中航行,仿佛在普度众生,让他激动不已,瞬即便决定在此山建寺藏佛。并留弟子慧明督建,一切安顿好后,自己则回建康复命。宋文帝御赐“天门寺”作为复岩山佛教寺名,天门寺建成后,慧明法师则做了天门寺第一任方丈。一时间,出家、修行者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僧人多达千人。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更是五体投地跪拜上山入寺朝圣,香火极为旺盛,山峰终日烟雾弥漫。多年以后,慧明方丈年老卸任,竟不愿返回京都,依然留在寺里,后被乡民尊称慧明长老,为地方做了不少善事,最终坐化于仙人洞中。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门寺遗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天门</p> <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此复岩山开始成为一座佛教名山,受八方敬仰朝拜。直至嘉庆年间,历朝历代达官显贵、地方绅士,乡野布衣前来复岩山诵经拜佛,祈福求子,许愿还愿者不计其数。</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去了600余年,公元1077年,北宋熙宁10年,唐昭宗李晔幼子胡昌翼第五代孙胡士良从婺源考水前往金陵,路过黟县西递,见此处山色如黛,峰峦环抱,势如虎步前蹲,亦若犀牛望月,不禁大喜,遂有举家迁徙于此之意。虽说胡士良精于风水学,也确定西递是个好地方,但不求佛问道,依然无法定夺。斋戒沐浴七日后,胡士良独自一人从西递徒步二十余里,登上复岩山。天门寺的智真方丈接纳了他的布施,并要他坐禅,等候寺里德高望重的觉远长老为他解惑。觉远长老身披袈裟,从佛像身后走出,念了两遍阿弥陀佛,对着坐禅的胡士良说了两句话:“船行西递,大吉大利”、“东水西流,吃穿不愁”,随即便转身离去。</p><p class="ql-block">       胡士良下山行至岩下村,猛然回首,看见复岩山宛如一艘大船,疏忽顿悟。胡氏家族很快选择了西递作为安身立命的生存之地,并要求子孙将村落建成船型,此后,西递达官富豪辈出。乾嘉年间,西递进入鼎盛时期,号称“三千烟灶九千丁”,船型村落基本形成。经过胡氏子孙近千年打拼,如今西递古村落已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黟县的一张名片,蜚声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递牌坊</p> <p class="ql-block">       清嘉庆年间,复岩山的佛教渐渐衰败,僧人不过百名,一度增设尼姑庵。尼姑庵主要是为渔亭周边外出的徽商妻子设置的。这一时期,徽商的妻子为坚守妇道,每每丈夫外出经商,孩子则托给公婆,自身便去复岩山尼姑庵修行,好让在外丈夫安心,不猜疑牵挂,等丈夫回家后可回家团聚。</p><p class="ql-block">       道光元年,渔亭盐街十八岁的杨荷花,天生丽质,身材高挑,美若仙女,经媒妁之言,尊父母之命与本乡下街的郎辈王小狗结婚成家,王小狗虽然名字不怎么好听,但人还算精明。半年以后,杨荷花尚未怀孕,丈夫王小狗便急着要去扬州和叔父一起贩卖官盐,开瓷器布匹店。荷花长得漂亮,况未身怀六甲,年岁又小,常被一些后生调侃,遭到左右邻居非议,荷花只得上复岩山尼姑庵修行,以绝尘世流言。</p><p class="ql-block">       走在复岩山北面步道俯视山下,渔亭尽收眼底,集市喧闹可见可闻,情窦初开的荷花在这样的环境下修行自是寂寞难耐,无法“顿悟”,即便“渐悟”都很难。一年后,家人上山告诉她,丈夫王小狗不幸客死他乡。荷花闻听后,痛不欲生,几度要跳崖自尽,好在被几个老尼救下。此后,杨荷花虽身在修行,心则郁郁寡欢,三十六岁便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之路,这也是一直流传在渔亭镇的一个红颜薄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门</p> <p class="ql-block">       岁月沧桑,变幻莫测,人有旦夕祸福,复岩山自身也曾几度损毁,几度修复,不能幸免于政治的纠葛与战争的挞伐。有史料记载,复岩山佛地最后一次修复在清乾隆13年,即1748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1766年,乾隆下江南时为齐云山写下“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的至高赞誉,当乾隆得知修复完工的复岩山,其三天门的门楣还是空白的时候,即赐“云中观瑞”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后被雕刻在石质的门楣之上,今天这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乾隆题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在想,历史烟雨里的复岩山究竟是美幻绝伦、神秘莫测还是不堪重负?我们习惯于用一个面来判定一个人或说一件事,其实都是有局限性的。深思熟虑之后,对这座山来说,我却无法选其一,最后答案是兼而有之吧或三者并融。今天,我更愿意称它“骆驼峰”,在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之后,虽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但骆驼峰毕竟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露出了美丽的景色,给人带来愉悦欢快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去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锦华</p><p class="ql-block">                                          2023.8.8作于渔亭上街</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