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6日,牡丹区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研讨会在牡丹区二十一中中华路校区九思楼一楼报告厅进行,在牡丹区教研员刘雪霞老师带领下,全区各兄弟学校的历史老师欢聚一堂,共同成长。</p> <p class="ql-block"> 本次会议由二十一中优秀教师刁艳霞老师主持,主要流程:</p><p class="ql-block"> 1、课堂教学观摩研讨,分别由朱洁新和陈俊洁两位老师授课。</p><p class="ql-block"> 2、优秀教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3、刘雪霞老师做会议总结及发言《何以从“看得见的风景”到达“走得到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会议第一项由两位青年教师执教授课,她们依据新课标理念,关注学情,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牡丹区全体教师呈现了两节精彩的历史课。</p><p class="ql-block"> 首先登上讲台的是二十一中的朱洁新老师。朱老师讲授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她从“凿空之旅——张骞通西域”、“治理之道——两汉辖西北”、“文明之途——海陆达四方”三部分呈现了一堂史料丰富、学生参与度高的高质量课堂。</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是由胡集中学陈俊洁老师执教的《何以言革命,何以促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复习》一课。陈老师以独特的教学方式向全区老师展示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复习课。陈老师尝试将大单元教学和历史学科复习课进行融合,从“概念阐释”、“工业国家之旅”、“素养提升”和“导图生成”四个方面组织教学,有基础夯实和拓展拔高,体现了历史学科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会议第二项由来自各学校的六位优秀教师对这两节课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评价。</p><p class="ql-block"> 评课前陈俊洁和朱洁新两位青年教师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学思路。</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区实验中学的马晓琳老师、王浩屯中学的陈俊英老师、二十一中的侯晓莲老师、阳光学校的王永刚老师、二十二中的王志华老师、长城中学的李运富老师分别从课程内容的开发与整合视角、<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教学环节安排的视角、</span>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视角、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视角、课堂文化营造的视角、教学目标的达成视角出发进行评课。</p><p class="ql-block"> 各位老师的精彩点评和真挚的建议让参会教师受益匪浅。同时,参会教师也学习到要从不同的角度看课堂,要注意教学目标的达成等。</p> <p class="ql-block"> 会议最后一项由教研员刘雪霞老师进行集中指导</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在对各位教师进行评课方法指导后,为大家作了《何时从“看得见的风景”到达“走得到的景点”》的报告。</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从刚进行完的期中考试出发,为大家提供了新授课和复习课的基本模式及基本要求,并从下列不同方面提出了教学建议,如:每节课要注意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落实;在新授课中,教师要注意布置任务,把问题还给学生,不让知识碎片化;在复习课中,学生是主体,根据基本设计进行安心、高效的复习,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注意讲练结合等。</p><p class="ql-block"> 接着刘老师以九上第七单元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例,和参会老师分享了如何将“课程标准”这一“看得见的美丽”变成“教学目标”这一“走得到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该课例从课标分析入手,结合单元主题确定了立意为“以瓦特的生平经历为视角,突显‘工业革命’的世界价值和独特的开创价值,体悟个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设计中,该课例采用丰富的史料,从宏观上介绍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从微观上将瓦特个人与时代相联系,并通过设置“寻找发明成果在更新时间上的变化”等问题,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在报告的最后,刘老师提出了对参会教师的展望:希望各位教师能在具体教学中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合适的主题,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典型史料并设置梯度性的问题或学习任务,组织开展学习讨论交流,注意将“教-学-评”一致性融入课堂。</p> <p class="ql-block"> 本次参会教师积极参与,密切交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教研员刘雪霞老师带领下,牡丹区历史教师整体</span>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面貌。学无止境,相信各位教师会将本次年会中收获丰硕,则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主动学习,共同推进牡丹区历史教学迎来崭新的局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