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亲爱的大姐

心旷神怡

<p class="ql-block">  时间飞逝,一晃大姐离开我们一年了。直到现在还是恍惚觉得大姐还活着,不相信她就这样的走了。</p><p class="ql-block"> 大姐大我十二岁,正好相差一轮,我们俩都是属蛇的。我爸爸也是属蛇的,多巧呀!一家七口人三口人是一个属相,挺难遇啊!</p><p class="ql-block"> 在我记事的时候,大姐就下乡了。那时候大姐十七岁,我五岁,一些过程我都不记得。可能那时小的缘故,没有什么印象。比如,当时大姐下乡时的场面呀!有没有敲锣打鼓什么的,脑袋里一点影像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大姐初中毕业就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就这样,大姐在农村与农民们一起劳动,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与农民们打成一片,农村的生活很艰苦,那时候他们这些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青年们有统一的集体生活,吃住在一起,男生一个房间,女生一个房间,对面屋的格局。那时叫“集体户”,选出来一个男户长,一个女户长。大姐那时候是插队的,当时下乡的地方是洮安县大通公社赵民八队。这里在大姐下乡的两年前就已经建立了一个集体户。大姐是一九六九年下乡,初中毕业看着还很小。他们集体户之前的户员都是高中毕业下乡的,而且都是六七、六八年。这样看来都比大姐大两三岁。他们看大姐感觉就像是小孩一样。试想一下,初中毕业十七岁,可不就是小孩么。大姐很外向,不惧场,啥都不怕。而且还伶牙俐齿,说话办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有办事能力,表达能力强,是他们这批下乡的说的算的一个,也就是他们的领头人吧!</p><p class="ql-block"> 下乡的第一年和农民们一起干农活,城里的小孩哪干过这些活呀!一系列的农活都跟着干。大姐活跃,人缘好,村子里有两个同龄的女孩跟大姐相处的特别好,她俩干活快,干完就帮大姐干,一年下来她们三个成了好朋友。她们俩家里做好吃的都叫上大姐去吃。她们的家长也都特别的喜欢大姐,如果大姐回城里,她们就给大姐拿一些她们认为很好的东西,而且城里少见的,比如:豆包啊,冻豆腐呀,苞米呀,肉啊……带回家来,真的觉得很新鲜的东西。大姐从城里给她们带回去花衣服啊,大围巾啊,还有花裙子呀!农村当时都是罕见的。毕竟城里要比农村生活水平好一些,挣工资每月都能有现金收入。所以能买一些花布做衣服,而农村就不一样了,平时也没有现金收入,一年到头干完活,到年底才能算账给口粮,然后自己留下一些够一年吃的,余下的再卖掉换些现金,然后买一些过年的用品。想想那时候的农民真是很苦的。这些下乡的青年们是怎么熬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大姐在农村整整生活了七年。记得大姐也是总在盼着早点抽调回城。因为大通公社的集体户老户员比较多,往回抽调都得可老户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姐琢磨着就调到了新立公社的集体户。在这里大概又待了两年,好像是一九七六年了才有机会,也该轮到大姐抽调回城了。那时记得大姐听说要往回抽调,而且还有名额的,指标少,人员多,都想回来。可是上面调谁你也不知道啊!大姐就自己找到公社领导介绍自己的情况,说说几年来在农村的贡献。后来一直在学校当老师,对学生们有良好的教育,教的也很突出,家长们都很欢迎,做为老师也很有名望。但是,她自己心里也没底,也不知道上面究竟能调谁。她就骑着自行车连夜赶回家,跟爸爸汇报这个情况,商讨争取这个名额。大姐那次真的调回来了,大姐终于从农村回到了城市,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啊!全家人都开心的不得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大姐被调到白城粮库当了文书,大姐有才华,年轻有为,领导很重视,如果在这里干下去很可能会重用。但由于婚后有了家庭的牵绊,一些激情和上进逐渐被消磨。后来从白城粮库调回到洮南煤场做开票员。从那时起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家庭观念强的大姐风风火火的养了几百只鸡,辛苦努力为家里赚钱。</p><p class="ql-block"> 一个不服输的大姐,一个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大姐!</p><p class="ql-block"> 仅以此文来悼念我亲爱的大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