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了语句的这许多分分合合,便有了宋词语言声调律韵的千变万化,于是就有了宋词中丰富多彩的文辞组合艺术与由此而来并建立在诗声基础上词调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内涵深刻的自然辩证法原理的。如范仲淹双调62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三协韵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p> <p class="ql-block">从语言形式来看,词的句式有长有短,故又被称为长短句。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阐述了唐诗与长短句之间的关系:夫古之乐府,皆叶宫调,唐之律诗、绝句,悉可弦咏,如“渭城朝雨”演为三迭是也。至唐末,患其间有虚声难寻,遂实之以字,号长短句,如李太白《忆秦娥》、《清平乐》,白乐天《长相思》已开其端矣;五代转繁,考之《尊前》、《花间》可见;逮宋,则又引而伸之,至一腔数十百字,而古意颇微。徽宗朝,周、柳诸子,以此贯彼,号曰“侧犯”、“二犯”、“三犯”、“四犯”,辗转波荡,非复唐人旧时。</p> <p class="ql-block">词的长短句,是合乐而产生的。乐谱有一定的节怕,乐句字数也就不能整齐划一。因此,词与之前的古典格律诗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词打破了诗体五、七言的基本句式,大多采用长短句。而唐诗中也有少数诗体如乐府、古诗、歌行等的句式不受五、七言的局限,出现三言、九言、十一言等。但作为普遍的长短句句式,是词体的创新。</p> <p class="ql-block">因此,不少宋代词人把自己的词集称为长短句,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秦观的《淮海居士长短句》等等。合乐的词依乐增添,句式也就有长有短。长短句不但是词语言形式的特点,也是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创新。词一出现,除了合乐之外,长短句更能体现人们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p> <p class="ql-block">长短诗句是诗句的两两组合或三三组合而已。如《菩萨蛮》、《浣溪沙》。如李璟赐给善于进谏的歌伎王感化,两首《浣溪沙》,上下阕的尾句均为长短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一: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p> <p class="ql-block">其二: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暗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p> <p class="ql-block">若从语言艺术与声律艺术上看,宋词的长短句则是将一句完整的诗句自然腰拆或添减字腰拆而成,如《渔歌子》、《鹧鸪天》、《蝶恋花》、《虞美人》、《南歌子》、《山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句可以腰拆而成短句,自然,短句也可合句而合并成为长句,再将和声写实、插入短句以及由衬字衬句的介入并参与其中的分分合合,便成就了宋词语言中的语意、语气、语调、语境的语言模式和声律特色。如《采桑子》、《一剪梅》、《减字木兰花》、《踏莎行》都只是将某些七言诗句添字腰拆了而已,进而再插入短句或续接短句的还如《忆秦娥》、《忆王孙》、《渔家傲》以及以“添声”、“摊破”命名的词牌词式。</p> <p class="ql-block">有了语句的这许多分分合合,便有了宋词语言声调律韵的千变万化,于是就有了宋词中丰富多彩的文辞组合艺术与由此而来并建立在诗声基础上词调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内涵深刻的自然辩证法原理的。如范仲淹双调62字,前后段各五句,两平韵、三协韵的《渔家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