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临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南宋都城杭州临安,而在云南也有一个同样有名的临安府,就是红河州的建水,古称步头、巴甸、临安。<br>明清时期,建水是当时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在当地老话有“金临安 、银大理”之说,足见建水是比大理还重要的地方。<br>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建土城建水古城,名惠历城,“惠历”为古彝语,“大海”的意思,汉语译为“建水”。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div><div>朝阳楼是古城正门,城楼正中的“雄镇东南”显露出昔日的荣光。据说朝阳楼的建造者是北京天安门的建造者的师父,为了表示对师父的敬重,天安门是参考朝阳楼建造的,并且还比朝阳楼低了一层。</div></div> 登上城楼可以环顾建水县旧城,许多燕子在屋檐下不停翻飞。 穿过城楼进入迎晖路,古城东西门步行街交通管制时间是早九点到晚八点。 古街的石板路凹凸不平,透出古朴宁静的气质,而同样古朴的是石板路旁的古屋,错落有致,优雅精美,雕镂的图案美轮美奂。 <br>建水县古民居、古建筑修缮保留着房子原有的肌理和风貌,修旧如旧,又以软装的形式使老房新意倍出。 古城内的文庙、朱家花园、学政考棚值得一看,建水有尊孔崇儒的传统,据说当年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人士要占半数,堪称云南之冠,故有“临半榜”之称。 建水文庙是全国第二大文庙,因为地处云南,石砌须弥座夹杆石上雕刻有象,这是建水文庙不同于其它文庙的石作特色之一。 <br>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为明清时期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即云南提督学政定期到此,集中滇南片区的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今思茅地区)四府学子举行院试的场所。 说到建水古城中的知名古建筑,最出名的是建水古城内最富有的宅子朱家花园,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br>朱家花园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占地2万多平方米,坐南朝北。 朱家花园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门门相通,院院相连。 整组建筑四合院布局,各个院子间青石小路相连,透空花墙分隔出每家每户,院内种植花木,木结构房用料上乘,雕刻及彩绘显然是名家所为,有着建水当地特色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精美高雅。 朱氏宗祠位于朱家花园东面,是一套三进院落,前有小池塘,池前建有水榭,为朱家戏台,当年的朱家人便是坐在这里听曲看戏。 戏台对面是私家花园,假山瀑布、亭台楼阁俱全,据说当年的花园比现在还大得多。 建水县旅游部门利用朱家花园原建筑房间众多的特点,从二进院的四个院落中增辟了“梅馆”、“兰庭”、“竹园”、“菊园”共28个房间作为客房,供游人入住,亲身体验清代起居生活方式。 建水古城历史悠久,一方面是其地理位置的独特,另一方面是其特产建水紫陶的厚重历史。<br>建水紫陶是建水县特产,别名滇南琼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江苏的宜兴陶、广西的钦州陶、四川的荣昌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民间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说法。 如果想体验温暖华美的烟火气息,就来建水紫陶街夜市,热闹非凡,有美食,有鲜花,有卖紫陶的店铺,还有卖各种小商品的摊贩。 如果你不喜欢喧嚣,想静静地品味紫陶文化,就来建水紫陶里,一砖一瓦皆古意。 紫陶里又名紫陶小镇,正在打造云南“大唐不夜城”,以建水紫陶文化为核心,以紫陶博物馆为为中心,融入复古的汉唐建筑文化,形成一条集文化传承、美食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商业文化中心。 <br>在紫陶里附近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去处“蚁工坊”,是建水县新的艺术地标,用空心砖块搭建而成,看起来像蚂蚁穴居的建筑空间里,按照建水紫陶文化的脉络贯穿起来。 <br>这里原本是一处废弃砖厂,创作者因地制宜,利用地势和原有设施,搭建出一个梦幻庄园,或为雄伟的城堡,或为高耸的尖塔,或为圆形的长廊,风格自由大胆并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蚁工坊用料大胆,红色,白色,粉色,绿色,橙色各种颜色相得益彰,温暖、梦幻、纯粹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童话色彩。 <br>建水县城比很多地级市的建筑布局和建筑规模都富有开放性包容性,夜晚漫步广慈湖,远观摩天轮上演的灯光秀,体会更深。 <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