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崖州八景”有新旧八景之分。</p><p class="ql-block">“崖州旧八景”的命题者为(元)王仕熙,明正德《琼台志》称为“珠崖八景”。分别为鳌山白云、鲸海西风、边城斜照、水南暮雨、稻陇眠鸥、竹篱啼鸟、南山秋蟾、牧原芳草。王仕熙所提“旧八景”,涵盖了白云、大海、斜阳、暮雨、眠鸥、啼鸟、秋月、芳草等景观,重在山水田园风光。</p><p class="ql-block">“崖州新八景”为(清)崖州本地文人吉大文命名且作了“八景诗”,列入(清)钟元棣牵头纂修的光绪《崖州志》中。分别为鳌山叠翠、抱郭双流、洞天幽胜、落笔凌空、镜湖秋月、温泉漱玉、灵山腾云、峻岭回风。相较之下,500多年后吉大文和钟元棣命名的“新八景”,把山河、幽洞、秀湖都揽入其中,景观涉及植被、河流、洞穴、温泉、湖泊、山岭等,重在山川形胜,视野更加恢弘开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崖州旧八景</b></p> <p class="ql-block">1、鳌山白云</p><p class="ql-block">鳌山白云是“崖州八景”之首景,其实鳌山与南山指的是同一座山,网上记载说,古崖州府前正南方八余里之外的这座山,因它是海南最南端的一座濒临南海岸边最高的山,当地人就一直叫南山,但站在崖州城头上眺望南山,仿佛又如传说中海里的一只神鳌(鳌,大龟或大鳖,为龙头、龟身、麒麟尾),故南山又称鳌山。</p> <p class="ql-block">2、鲸海西风</p><p class="ql-block">鲸海西风是一个观看惊涛骇浪的观海情景。根据古诗推断观海地点1鳌山观海(参考上文),2莺歌海北部湾,3东方市鱼鳞洲。</p><p class="ql-block">元朝、清朝两位诗人游此,以身临仙境,作诗为证。</p><p class="ql-block">(清)嵇震。“谁掣长鲸碧海中?蒲牢奔岸吼西风”。西风刮起千层浪,波涛拍岸,声响吼鸣如钟,此诗运用传说、典故;赋予神话色彩。</p><p class="ql-block"> (元)王仕熙“占城日出鱼龙静,儋耳人来草树腥”。西风急,卷起千层鲸波,此地荒僻之甚,海之彼岸是古代占城之国,比邻是儋耳之郡,无所去往,唯有乘槎上天访牛郎织女了。</p> <p class="ql-block">3、边城斜照</p><p class="ql-block">边城斜照是在崖洲古城西门观看夕阳落日。现在的崖州文明门遗址。新闻报道“ 三亚崖州古城考古有新发现 边城斜照有望重现”。</p><p class="ql-block">古崖州地处边陲,作为州、县政府所在地,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封建王朝,不仅是海南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还是一个军事重镇。这些,应是它被称为"边城"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4、水南暮雨</p><p class="ql-block">水南暮雨是水南古村的雨景。水南古村位于三亚市崖城镇宁远河下游,宁远河从崖州城穿过,在河的南面有个村子叫水南村。</p><p class="ql-block">水南村是有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村,水南村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是古代崖州代称,她以历史名臣谪居在此而久负盛名,她也以其美丽富饶而被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颂。《正德琼台志》载:“越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则秦时有至者矣。”海南岛在“越”之属。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海南岛上置儋耳珠崖二郡,其中珠崖郡所辖的五县之一临振县,县衙便在水南村。史说“先有水南村,后有崖州城”。</p> <p class="ql-block">5、稻陇眠鸥</p><p class="ql-block">稻陇眠鸥是“城北三里、北江之畔,马鞍山下”春天的田野刚下过雨的景象,现在南滨农场位置。</p><p class="ql-block">(元)王仕熙“北江春暖雨声残,罢亚凌风露未干”。北江,亦称"大河水"、"大江"、"水南河"。在旧崖州城北三里北厢,故亦称"北江"。源出自五指山。</p><p class="ql-block">(明)唐胄,《正德琼台志》卷六注:“马鞍山,在崖州北三里,以形名。</p> <p class="ql-block">6、竹篱啼鸟</p><p class="ql-block">竹篱啼鸟是描述水南村西南边树林傍晚的乡村景色。</p><p class="ql-block">“长栅连城护落晖”说明是傍晚、“风清树杪鸣相应”说明有树林、“依旧秋横织女机”说明在水南村,史记黄道婆学习纺织就是在水南村。</p> <p class="ql-block">7、南山秋蟾</p><p class="ql-block">南山秋蟾是南山中秋节的意境。</p><p class="ql-block">“千林重叠岭陂陀,放出秋天月色多。海送潮声摇老桂,云随蟾影度明河。”</p> <p class="ql-block">8、牧原芳草</p><p class="ql-block">牧原芳草是崖州城南和南山之间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天然的牧场黄昏时的景色,有放马南山的意境。</p><p class="ql-block">(清)嵇震诗句“铜柱珠崖地极边,三梁九峤尽蛮天”。"铜柱"句,铜柱,铜铸的"桓表",标志珠崖郡南边地界。"三梁"句,指这里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元)王仕熙诗句“四时芳草乎如剪”,“山中和露碧氤氲”、“款段从教卧夕曛”。</p><p class="ql-block">海南的马文化与历史 海南历史上曾经产马,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海南历史上还曾养过马,目的是为了屯兵,为了运输。 地处南溟的海南岛,历经岁月长河淘洗,也留下了很多与马有关的印迹——海南产马的记录和养马的历史、以马命名的街巷、与马有关的传说。 南宋时期土产小马 在古代,上至国家大事传递,下至百姓家信来往,所依靠的最重要交通工具就是马,马在人类社会生活与事业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南何时开始有马?这段历史我们已经无从考证,只能推测,马匹作为重要的交通、战争工具,应当从汉代建立珠崖、儋耳两郡起就已在海南出现。 有关海南养马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