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下乡的第二年,便有知青选调回城了。我的知青屋正对着通往丹山的石板小路。看见三三两两的知青背着背包走,后面是一位农民挑着担子送。自已心里也感到空落落的。眼前的茅草房在破败,连水桶也少了一只,只好提水吃。屋里是石桌,石柜,弯弯的木床,床上是一铺终年不換的凉席。米在石柜中永远没有装满过。锄头在屋角孤零零地立着,好象呼唤着我去使用它。告别锄头的日子在那里?昔日知青热闹的日子在逐渐冷却。</p> <p class="ql-block">下乡的第三年,我决定一年不回重庆,天天劳动挣工分,劳动表现好,爭取选调回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年,我几乎是按主要劳动力评工分。肩膀上磨起了茧子,送公稂要挑100斤,农民要走九里路才歇口气,那我就奉陪。妇女的活路一概不做。农民挑糞上山,我也上山。插秧,挑秧铲子,打谷,挑谷子,梱谷草,晒谷子,摇风车等等活路与农民轮流来一样不落下。这样的结果是,虽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但练其了心志。为后来人生的大磨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一点是在六十岁以后才逐渐体会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年,没回过一次家,用劳动补清了前两年亏欠生产队的工分,收获了自已的全部口粮。年终决算还羸了二十几元钱,当时一天的工分才值四毛钱。这笔钱还是生产队托另外的知青捎回重庆给我的,当时我已返城参加了工作。</p> <p class="ql-block">1971年的下半年,知青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招工返城了,有的知青也通过病退或顶替父母工作返城了。张逸蓉的生产队有四个女知青,一人转走,另一位同学也先期招工回渝了。剩下她和远明同学留在队上继续受苦。我们生产队的知青袁可清也招工调到资阳卷烟厂工作。剩下我与程漠平还留在生产队继续劳动锻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年的12月份,父母所在单位来招工,我与程漠平,远明都招工回城了。两个生产队的知青都走空了,只剩下张逸蓉一个人孤零零地留在农村。热闹的场面变得冷清,这种孤独,忧伤的滋味还是很不好受的。好在过了半年,她也被招工到资阳四三一厂工作。与她从此一别,就是四十多年。最近同学群联糸上了她,她生活过得挺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批的招工过后,新三届的知青又开始下乡。留下的知青继续在农村生活,好一点的当赤脚医生,民办代课教师或学点手艺当木匠,石匠的,然后继续等待招工。义和公社的知青留在农村时间最长的超过了八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中央决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全部知青可以返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极少数女知青因为与当地农民结婚而留在农村,后来也在当地乡镇安排了工作。一九八七年我回到丹山见到过两位女知青,郎为芳安排在供销社当营业员,黄均碧在镇卫生院抓中药。现在,两人退休后在资阳县城养老,她们两人的农民丈夫均已病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05年初夏,又回过一次生产队,是与几位知青同去的。到队上时,太阳已经西斜,威峰山下一片郁郁葱葱。土里的油菜籽低垂着,绿得逼人眼。还有人在田里插秧。村村都通了土路,丹山到县城就是柏油路了。问一位挑糞的老人,到三大队五小队怎么走?老人说,就从这条路走下了就是了。″哇!"原来这老人是李支书,八十岁多岁竟然还在劳动。摆了几句龙门阵(聊天)就赶到生产队。找到王婆婆的儿子,还在,又让他找到几位当年的老农民座谈了一个小时。分别时,我又送给他们每人几包烟,一包糖,就告别了他们。老人已经剩下很少的几位,王家院子有一位老人的儿子(我们下乡时他在西南农学院读书)已经是资阳县委书记了。问他怎么不到城里去住。他说: ″住不惯,还是农村好!"由于同去的知青还要到各自的生产队就怱怱向他们告别了!</p> <p class="ql-block">时间一晃又过了十八年,写下这篇文章时,我也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估计队上的老人几乎都走了。我在心里说,别了!义和公社。别了!威峰山下的这个小山村。别不了的,是永远刻在知青记忆中那段下乡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谭学伟,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74年在空11军美术创作训练班学习。曾任《重庆理工大学报》美术编辑。作品多次在国内漫画大赛中获奖。在各种报刋和媒体上发表文章300余篇。从重庆理工大学退休。曾当过知青,工人,军人。业余爱好:读书,写作,绘画,书法,音乐,古玩及手工工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