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2月2日,我们山水户外的一行18位驴友从石门高村出发,追寻诗仙太白的足迹,探路白沙岭古道。</p><p class="ql-block">据记载,九华山,原名九子山。天宝十三年(754年),李白赴池州与三位好友聚会,远眺峰峦,即兴赋诗,四人共同谱写:</p><p class="ql-block">《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p><p class="ql-block">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p><p class="ql-block">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p><p class="ql-block">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p><p class="ql-block">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古道年久失修,有很多地段塌方,还有很多被杂草掩盖,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当然也不忘打卡留影,最后,我们从清泉村走出古道[太阳][太阳]。</p> <p class="ql-block">快到石门高古村落的路上,领队神神秘秘地让我们下车,原来石门秘境隐身于此!没来过的驴友纷纷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里便是石门,一碧清水从石门之间穿过。虽不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但是也让人一目了然“石门”之由来。</p> <p class="ql-block">车子再行进几分钟,我们便到达目的地(石门高村)的村口。这是石门高的简介,这个村落已有千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天空云朵如鱼鳞一般铺展在蔚蓝的天际,我们一行人都笑靥如花般欢快地朝着诗仙太白曾经行走的路径探路。</p> <p class="ql-block">石门村的村民种了很多木耳,地上摊晒了很多。我们去桃花坞,就在两座房子之间的巷道进入。</p> <p class="ql-block">公元749年冬,唐朝大诗人李白来秋浦,寻仙访道,与时任 青阳 县令韦权舆一道寻访隐居于 石门 桃花坞的处士高霁。三人结伴同上九子山,从 石门 桃花坞出发,过 白沙 岭古道,上楼 台山 ,从九子山后山上山。途经乡绅夏侯迴家小憩,主人盛情,举酒待客。饮宴中,坐眺九子山松雪美景,即兴联句,改“九子山”为“ 九华山 ”。从此,不仅 九华山 名噪天下,与李白、韦权舆共为 九华山 联句的处士高霁及其隐居之所 石门 村桃花坞也广为天下人所知。就是说, 石门 村早在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前就已天下闻名了,而那时 池州 府还名不见经传。而 石门 高氏,却有“西汉居千载,东晋第一家”之说。</p> <p class="ql-block">我们此行也是首先来到桃花坞,重走诗仙千年之前的游玩线路。</p><p class="ql-block">图片中是驴友么么九姐姐在石刻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经历千年之久,虽诗仙的踪影不能再现,但石刻依然如故。</p> <p class="ql-block">经历一段布满荆棘的小路,我们来到了诗仙曾经到达的清潭。</p><p class="ql-block">由于山上的溪水一直从高处往下流,我们要走的石头上有些许青苔,驴友想飞先下,她在前面牵扶着后面的队友一个个安全到达。户外有很多暖心的瞬间,足以温暖时光的寂寥。</p> <p class="ql-block">这一弯月牙样的清潭,在周围树木的映衬下,显得幽静典雅。潭面映照出婆娑树荫,被诗仙太白命名为“月潭漾碧”。传说,这是李白的洗砚池,这样的洗砚池太奢侈了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集体打卡月潭漾碧的情景。在户外的路上,我们见山见人见己,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多,我们从桃花坞打卡后,就直奔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地———白沙岭古道。</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桃花坞折返至石门高村,经过一个小村落,来到白沙岭古道的起始点。在一个人字形岔路口,往右下线进发。行走的途中,秋色迷人,艳阳高照,满眼都是让人陶醉的样子。我们的心情也格外舒畅,大家边走边谈,想象着千年前诗仙和他的朋友们也是如此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吧。</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摄影师们不辞辛苦记录着我们此行的点点滴滴,有的摄影师因为投入拍摄,差点摔跤。</p><p class="ql-block">在户外的途中,能留下许多美好的片段真是非常珍贵的记忆。也许多年以后,我们还能坐在摇椅上,回味此刻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我们在山间行走的画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走了几十分钟就浑身出汗,幸好我们穿了速干衣,外面冲锋衣脱掉了,也不会受寒感冒。</p> <p class="ql-block">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古道的青石板,大部分石板都是完好无损的。行走的时候,我不禁佩服从前的劳动人民,他们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能够把石板路修到了山顶。</p> <p class="ql-block">这里古道塌陷了,我们就走在几根树木搭建的简易桥梁通过。</p><p class="ql-block">领队告诉我们,这里的古道已经被当地老百姓修缮了,从路边砍断的树枝我们就能看到被修复的痕迹。以前这里是走不通畅的,几乎都被植被覆盖了。当地人年轻人几乎都出去打工了,老年人留守家园。现在国家提倡建设美好农村,才修复古道了吧。</p> <p class="ql-block">向白沙岭山顶行进途中,我们只要看到迷人的秋色就赶紧停下脚步一个个打卡留念。</p><p class="ql-block">这一树红叶也被我们相中,一个个排队打卡。</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的友谊姐姐,她相中了这棵红枫,果真“霜叶红于二月花”,阳光打在脸上,照片的效果非常棒!</p> <p class="ql-block">这一路上五彩斑斓的色彩和林间石板小道的陪伴,让人特别解压,一切烦恼迷茫都消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我觉得户外徒步其实就是跟自己较劲,当疲惫已经来袭之时,当饥饿正在闹腾之时,只要领队说再爬个小山坡,我们就能领略着美景就餐,我们便打了鸡血一样往前冲。</p><p class="ql-block">视频中的我们在临近中午的时候还在冲顶。</p> <p class="ql-block">此刻,我们先头部队一行人抢先到达白沙岭的山脊。</p><p class="ql-block">我一路上幻想着白沙岭应该有白色沙粒吧,事实上,经过千年的变迁,我看不到白色的山脊了,有一点点小遗憾。尽管如此,我们好不容易到达白沙岭古迹的山脊了,所有人都带着兴奋之情拍照。</p> <p class="ql-block">视频和照片必须都要有,这是对此行最起码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从白沙岭山脊处走出来,我们穿过一段布满荆棘的小路,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茶园。茶农用铁丝网把茶园围了起来,估摸是防着野猪糟蹋茶园吧。我们人类当然围不住,穿过细高杂乱的竹林,我们翻越铁丝网,直奔午餐歇息之地————一座山的山顶。</p> <p class="ql-block">这天空美得让人羡慕了,我们一行人行走在茶园里,斜线一字排开,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为了美照,队友们都忘记了疲惫和饥饿。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被眼前宛如画卷的美景迷住的我们,都欢呼雀跃,仿佛跟随诗仙的脚步,寻到了什么宝贝一般。</p> <p class="ql-block">山腰处有一棵树,在蔚蓝天空的加持下,我当然要留下美照咯,特别感谢摄影师们的辛苦无私的付出。</p> <p class="ql-block">到达了山顶,我们可以清晰地远眺整个九华山脉。我身后的一座座山重峦叠嶂,在领队的嘴里它们都是有名字的,可惜我记不住。</p> <p class="ql-block">到达白沙岭古道山顶的时候,我们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纷纷找个平整的地方,拿出简餐狼吞虎咽起来。</p> <p class="ql-block">刚刚咽下了午餐,我们收拾好留下来的垃圾,就又劲头十足地拍嬲照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驴友们在山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再来一个与远山一起合影,不同角度就有不同的景致,反正摄影师都纷纷就位了,我当然是每个摄影师都要光顾。</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罗锅拿起手机记录着蓝天白云之下风光旖旎的九华山脉。想必一千年前,诗仙李白也是被这样巍峨又秀美的九华山陶醉了,感叹到:“不亲临九子山怎知九子绚丽多姿,这九子山比花还好看,比画还美。多像出水芙蓉。”于是,诗仙顿生给“九子”改名“九华”之意。只因芙蓉是花,而“华”与“花”谐音。一字之妙尽显九华之美!</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领队用无人机拍的九华全景还有一群热血澎湃的户外人。</p> <p class="ql-block">刚刚开始下山的路还是挺好走的,地上尽是五彩斑斓新鲜的落叶,踩在上面“咔嚓咔嚓”作响,我不禁有踩在雪地里的解压之感。</p> <p class="ql-block">走在白沙岭古道上,驴友瑞无意间发现这样的寒冬居然有桃花开放。我们在他的提醒下才抬头看到了一树桃花开,不是亲眼目睹又怎能相信。桃花开错了季节,却给我们带来了惊喜。</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途中,我们找不到路了。因为这条白沙岭古道鲜有户外徒步的人穿越。树木柴草丛生,原本的路径不明显了。当然我们领队非常英明,早就做好了轨迹攻略,团队里也是分工明确,分几波人在岔路口找路。不一会儿我们便寻到了正确的下山之道。</p><p class="ql-block">这一段路有荆棘,有比人还高的茅草,那种茅草大概就是鲁班发明锯子时被割破手的草吧,我们穿行其中,好几个驴友都被它割破了皮。</p><p class="ql-block">户外徒步的路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都是我们的幸运,因为,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我也提醒以后想来体验白沙岭古道穿越的驴友们要穿好冲锋衣,戴好手套,护脸巾,遮阳帽,当然下山时护膝和登山杖是必不可少的咯。还要备好创可贴。</p> <p class="ql-block">对付茅草的时候,除了做好防护,我们还要利用好登山杖,把草打倒,再踩上去通过。还有的驴友发明了,倒退法,用屁股朝着下山的方向,背包可以阻挡一下锋利的茅草叶片。</p><p class="ql-block">下山时,我们只顾着冲,根本不知道秋天的植物有许多种子希望我们带走它,以便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有好几个穿了绒毛衣服的伙伴身上像扎满了豪猪刺一样。下山后就在那慢慢钳,有的根本钳不干净的样子,太多了。所以,穿越荆棘野路还是穿冲锋衣比较好。</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出口在一个乡村道路上,大家在等车来接的闲隙也不忘拍下自己的倩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穿行白沙岭古道的轨迹。走完古道,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画卷里,我们每个人也成为了画卷里的风景之一。</p><p class="ql-block"> 早在一年前,我们领队就萌生了带我们穿越白沙岭古道的想法,因为许多户外徒步人员都把九黄公路那边的一片白沙之岭(以前叫沙子岗)当做了白沙岭,而不知道真正的诗仙所走的白沙岭所在。许是那一片白色沙粒让白沙岭成为了网红之地吧,而历经千年变迁,环境变化,真正的白沙岭古道反而不见白色沙脊啦。</p><p class="ql-block"> 我热爱徒步,不仅仅是户外徒步能让我在户外的路上锻炼体能毅力,更是让我增广见闻、扩展认知,更是在户外徒步的路上与优秀的伙伴共同进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p> <p class="ql-block">领队:Y先生,罗锅</p><p class="ql-block">摄影师:友谊,想飞,程琦,罗锅,fenghe,慕容,Y先生,云起时,叶子,蒹葭,雪狼,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