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十月的思念<br> 琴韵(黄秀玲)<br> 思母篇<br>阴历十月令人怀念,因为我的父母生辰均在十月,母亲生日在初八,如今离去已八年,常常思念在心间,写点文字表思念,养育之恩难忘怀。母亲幼年苦难深,六岁家中遭意外,自救性命保亲弟,祖父父亲同被害,十五年官司人不安。养父进门正童年。<br> 母亲的养父进门带了一个本家的孤儿,成为母亲的大哥,母亲要背着弟弟和大哥一起上私塾,由于路途较远母亲就陪着他们一起读书,他们没学会,母亲却会了。晚上回家,母亲的继父检查她哥哥的学习情况,不会就要挨打。善良的母亲怕她哥哥挨打,便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教。时间久了,母亲便成了他们的小老师。母亲也做过夜校的老师。我小时候并不知道母亲有文化,还以为她目不识丁,在我挨打过后将她的名字用裁衣服用的画粉写在门背后,母亲下门晒粮食时,看到我写的名字,笑笑地对我说:“我打了你,你把我名字写在门背后”。童年的我觉得那就是对母亲的报复。从那以后,我不再干同样的事了。<br> 母亲是坐着花桥出嫁的,第一次婚姻的失败,给予她离婚的勇气,她和她婆婆同时离婚,她的前夫是给他舅舅过继的,老夫妻未曾生育。母亲的那个婆婆嫁到两河白山上柳家,母亲一直和柳家有来往。母亲经人介绍嫁给父亲做了填房,母亲27岁带着三岁哥哥到父亲家,那时父亲膝下有五个孩子:四个姐姐和大哥,大哥当年9岁。大哥的母亲因病去世。母亲认大哥的外婆为母亲,大哥的舅舅为弟弟。大哥的母亲是磨里沟齐家的姑娘在家排行老二,母亲接替了二姑娘的称呼,齐姓同辈称母亲二姐,下一辈称二姑。<br>叫的非常亲热。母亲的娘家在旬阳县,离我家很远,我们也把齐家当成自己的舅家。母亲和齐家舅家相处和亲的一样。<br> 母亲一生乐善好施,无论是亲戚还是邻居,在我家吃过饭的人不胜其数。祖父堂兄弟三人留下了十几个姑姑,回娘家都住在我们家。每逢正月,我们家最热闹,饭菜最香,农村的八大件子,母亲做的非常精致。由于母亲祖上是从闽南迁到旬阳小岭乡的。所以母亲做的菜有闽南菜和当地菜相结合的味道,受到当地吃过母亲做的菜的亲戚邻居的好评。当年下乡驻村的干部也喜欢母亲做的菜肴。路过乞讨者从我家是不会空手离开的。遇到天黑时会住在我们家的。<br> 母亲的缝纫机是当时磨里沟六个大队的第一台,从裁剪到缝制成衣,都是母亲自己一手做成。记得我七岁那年年关,母亲要做的衣服太多,只好把上了两个月一年级的我叫回家,带小我六岁的妹妹。开年后我才能回到学校继续上学。<br>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在小弟成年前从未休闲过,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家里地里一直忙碌着。<br>我师范毕业那年不满二十岁,在离家三十华里路的母校任教,那年的母亲五十二岁,但在我心目中,母亲已老。有时,母亲会突然从家里步行到学校,给我送些好吃的东西,又急忙返回家里。因为小弟当时还在上小学,父亲在家一般不做饭,除非母亲提前安排好。在我工作的第二年秋天,我在铁厂中学教书,有一天,我本家的一个哥哥到学校告诉我,母亲在家病重。于是,我请假回家,母亲得了急性胆囊炎,疼的在床上打滚。幸好在西口地段医院工作的大哥在家盖房,看到母亲的病需要到县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我和大哥一起叫了生产队的手扶拖拉机,护着母亲连夜赶往县医院 ,母亲晕车吐的非常厉害,路过铁厂时,母亲要求在铁厂医院就诊,大哥坚持要到县医院,必须手术才能挽救母亲的生命。当天夜里到县医院住进病房后,母亲几次休克,主治医生及时把母亲转到重症监护室,在病情稳定后进行了胆囊切除手术,手术进行了4个小时,取出的胆囊已有三分之二化脓,手术拯救了母亲。那年,母亲53岁,小弟刚满10岁,妹妹15岁。在母亲86岁病重住院时,我想到了母亲在第一次大病后,活了33年,小弟已过不惑之年。感谢上苍对我们家的眷顾。<br> 现如今,母亲已离去7年,但在我心目中母亲永远活着。梦里的母亲还是她年富力强的样子。</h3>